作者文章归档:雷达

中国作协创研部原主任、研究员雷达。

一部未引起重视的好小说


  

    首先,我对复旦大学这次举办雪漠《白虎关》研讨会既略感意外,又表示敬佩,同时对邀请我表示感谢。西部作家要想引起关注,难度可能更大一些。我说过,像甘青宁新一带的作家,要想引起全国注意,比其它地方,比如处于文化中心的作家,须多花费好几倍努力。就像高考一样,相同的分数,在北京你就能考上,在河北就可能考不上,因为机率少。陈思和先生一直关心西部作家的成长,主编《上海文学》时,曾力推过“甘肃八骏”,雪漠是其中之一。《白虎关》出版二年了,基本没引起什么反响,但此书的精神境界无疑是卓特的。没想到被复旦大学注意到了,难能可贵。
  ...

Read more

对川甘两地李白故里之争的回应


 

    我在博客贴出《李白故里在甘肃秦安》一文后,中国经济网,新华网,天津日报等数十家网站和报刊相继转载。李白纪念馆馆长郭兴隆认为“甘肃秦安是李白祖籍,而非故里,雷达一说太过片面。”四川江油宣传部长蒲永见也持此观点批评我“偏颇”。其实,我说的正是故里与“祖籍”、故里与“长时间生活过的地方”,故里与“出生地”之间的微妙复杂关系。我的中心观点是,现代人在寻求李白故里,李白本人生前也在寻求他的故里,当这二种寻求不一致时,我们该相信谁呢,是否应该更多尊重李白个人的意见?于是得出江油只能是李白第二故里的结论。

    甘...

Read more

李白“故里”在甘肃秦安


 

李白“故里”在甘肃秦安

 

 雷 达 

 

    提起李白故里,没有人不认为它在四川江油。每年那里都举行李白国际文化节,大打旅游文化牌,那座城市无处不流荡着李白气息。现在,李白故里在江油的观点似已为海内外广泛接受,新版《简明大不列颠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有关李白条目,都明确表述李白是“四川江油人”。新版教科书《中国历史》也说:“李白,字太白,彰明人”(彰明即四川江油)。

    据赵亚辉博客提供,《人民日报》2002年8月10日曾有一文披露一重要细节,说1982年,江油很...

Read more

影响文学生态的三大原因


  

 

     欲知新世纪十年中国文学之变化与走向,离不开对近十年中国社会及其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语境变化之认知,然而,这样大的话题岂是我能理得清的?我只能寻找与文学关联密切的几个方面来谈。事实上,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市场化进程大提速,尤其加入世贸以来,全球经济一体化,全球政治多极化,全球文化多元化,已是大势所趋。这些自然不会直接作用于文学,但作为文化生态的大气候无不影响着文学。知识经济的迫近,“可持续发展”新观念的提出,冷战思维的淡出,都在促成思想文化背景的日趋多元和审美手段的更加多样。如果要用几个关键...

Read more

我们还需要文学吗?


 

 

    看完《阿凡达》出来,一位朋友忽然说,现在还需要文学吗?让我一惊。这问题提得似乎有些孟浪,但往深处想,在今天,这其实是一个深隐的、甚至无法回避的问题。这里指的当然是我们熟悉并喜爱的传统意义上的文学,也就是所谓纯文学,或者叫严肃文学,高雅文学。我看到不止一个论者在谈到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时,说它如何“老龄化,圈子化,边缘化,萎缩化”了,言下之意是岌岌可危了。

    从市场消费的层面看,现在确是一个泛文化的时代,而不是一个文学的时代——1980年代...

Read more

从“蒙曼说唐”看帝王之爱


 

从“蒙曼说唐”看帝王之爱

 

雷 达

 

    近来不断有网友问我对百家讲坛“蒙曼说唐”的观感,我无言以对。百家讲坛我基本不看。不过,问的人多了,倒也想了解了解。恰好手头有出版社新赠蒙曼演讲集《长恨歌》二卷,翻阅之后,发现李杨之爱果然是书里的重头戏。于是想到一个问题:我们今天怎样看李杨的帝王之爱?

    白居易的《长恨歌》缠绵悱恻,荡气回肠,把唐玄宗和杨玉环的故事演绎成了千古绝唱。他和陈鸿合写过《长恨歌传》。他本来是要“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发挥一贯的“讽喻”主张的,可写着写着,诗人以...

Read more

平凡事相中的淳厚意蕴


 

平凡事相中的淳厚意蕴

 

雷 达

 

    李延青的《鲤鱼川随记》(人民文学出版社)读起来很舒服,叙事干净,利落,贴切,灵动,让人想起孙犁的节制和冲淡,整部书的风格是素朴的,明朗的,也是含蓄的,好像从喧哗的闹市突然来到了寂静的山野,给人一种久违的清凉。这部散文集是作者当年在故乡生活的真实写照,其背景大致在上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后期——也正是作者的童年、少年时代,所以,“整部作品都是以童稚的视角和经验来观照,撷取生活”的。但这样说又不尽然,由于是作者现在的回忆,含有对都市烦嚣的逃离和对心灵家园的寻觅,这就使得书写本身成...

Read more

2009,仍少有震撼心灵之作


 

2009,仍少有震撼心灵之作

 

    年终盘点是一种习惯,也有必要,但文学不是按年头突变的。有时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看出端倪。但今年仍有几点给我印象深刻。

     一是,我早指出过数字化时代的阅读分化问题,各类阅读井水不犯河水,这情况已有几年了,到近年尤盛。网络文学,青春文学,类型小说,吸引了大量青年读者,类型化创作不但在网上也在图书市场上强势,比如悬疑,推理,玄幻,盗墓,穿越,等等,而青春写作的发行量,更让人不可思议,据说郭敬明的《小时代。2。0》号称“限量发行”,120万册没几天就一扫而...

Read more

我心目中的好散文


 

我心目中的好散文

 

雷 达

 

    传统的散文发展到今天,确乎愈益暴露出它与当代人精神脱节的疲惫,被文体定势的重负压得直不起腰,而其中最致命的,乃是思想的贫瘠,哲理的贫乏。这大约与我们民族不是长于哲学思维有关。是的,倘若一个时代的最高思想成果和理性智慧不能在散文中得到体现,倘若散文不能对时代和民族的灵魂加以思考,那是没有创新可言的。为此,我也曾提出过新散文必须解决的问题,即渗透现代人生意义的哲理思考;形而下与形而上的融汇——走向象征与超越;继承传统并转化传统,创造新的语言、节奏、表述方式。散文的审美品格与思想品格同样重...

Read more

捕捉西藏文明:像风一样的灵魂


捕捉西藏文明:像风一样的灵魂

——读《风化成典——西藏文史故事十五讲》

 

雷 达

 

    不是谁都可以评论这本《风化成典》的。也许这是一本只有藏学研究者才有资格评论的书。我对藏学没有任何研究,只是一个读者,由于做文津图书奖的评委,幸运地接触到了这本书。但我愿意说出我的感受。在我看来,这本原来只是准备写给西藏青少年阅读的通俗性文史著作,或者如作者所言,只是准备写一部有关西藏历史的“故事书”,却由于作者长期的积累和才情的卓异,也由于作者作为诗人和散文家笔致的越轨,使得本书的写作超出了预定的目标,变成了一本集历史,传说,散文笔法于一体,把...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