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雷达

中国作协创研部原主任、研究员雷达。

生命力在民间的勃发与想象


 

    读罢浦子的长篇小说《龙窑》,难以释怀。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作品中那个精怪人物王世民。王世民让人联想到像《棋王》里王一生之类角色,他们身怀来自中华文明非同寻常之绝技,却又与我们今天的生活无法彻底割开。作者浦子在《龙窑》中进行了一次富有生命力的恢诡想象,他试图通过这次想象,在民间世界里找寻现代人久违了的勃发的原始强力。

    《龙窑》犹如一部节奏紧张、矛盾激荡的多幕剧。九龙山下所有人物纷纷登场,而主角则是王世民。王世民是九龙山下的一个奇迹,与一场漫天大雪一起搅和着降临到这个世界上的。那时,他浑身一丝不挂,...

Read more

近三十年长篇小说审美经验反思(上)


 

近三十年长篇小说审美经验反思(上)

 

雷 达

 

   

    在我看来,近三十年,就思想文化背景而言,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三种相互联系又有所不同的文化语境:第一个阶段在70年代末到整个80年代,文学的启蒙话语与政治的拨乱反正以及思想解放运动,在相当时间保持了同步共进的关系;文学以恢复现实主义传统为中心,知识分子的精英意识萌动,找到了代言人的感觉,文学反对瞒和骗,呼唤真实地,大胆地,深入地看取生活并写出它的血和肉的说真话精神。80年代中后期,西方现代哲学和文学被大量译介进来,现代主义与现实主...

Read more

近三十年长篇小说审美经验反思(下)


   

 近三十年长篇小说审美经验反思(下)

 

 

    文体并不是通常意义上形式的同义语。在我看来,文体是作家认识世界、把握世界和表现世界的方式,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具体地说,它是一种艺术地把握世界和言说世界的方式,在优秀作家那里,它总是打着个人的鲜明印记。就长篇小说而言,它与小说的结构方式、叙事组织、语言能力诸因素密切联系。中国古典章回体长篇小说的成就固然巨大,但现代长篇文体主要还是西化的产物。它在上世纪初开始了现代转型,到上世纪30年代完成了转型,应该说是在茅盾的手里以《子夜》为标志完成的。...

Read more

欲望时代的女性出路


 

欲望时代的女性出路

——读阎真《因为女人》兼及其它

 

 

雷 达

 

    读完阎真的《因为女人》,我深深感到,作品正视了一个隐蔽而尖锐的时代性问题:女性实现自尊自强和自我解放的出路究竟在哪里?这当然不是一个新问题,但这部小说却含有新意;其新意在于,虽然时代的布景换了,不再是封建的氛围下,不再是专制的淫威下,而是在现代的、开放的,看起来男女平权的社会里,女性却遭遇到了新的有时是难以启齿的困境。质而言之,在今天这个欲望化的时代里,女人仍然在男人的阴影下没有找到出路——不是生活的出路,而是精神的出路,性别尊严的出路...

Read more

日记 :08年我看好的几本书


08年我看好的几本书

 

    一、《生命的呐喊》,张雅文著。一部自传。她出身于黑龙江只有一户人家的小山沟,她后来成了一名速滑运动员,她最后成了一个作家,她写的是自己六十年来的血和泪。都说现在是个物化的平庸的年代,没什么可动人的,但这部书里有风暴,心的风暴。生命可以承受无尽的苦难和付出,却承受不了太大的不公和轻蔑,因为尊严是不可辱的。作者九死一生。蘸着几近枯竭的生命之墨,写下了近乎绝笔的这本传记。有人问,现在哪里还有生命写作?我看这就是。

 

    二、《白虎关》,雪漠著。长篇小说。在去年所有...

Read more

我在埃及拜谒法老


 

 

 

我在埃及拜谒法老

 

 

    近日得一机会去了埃及,从12月23到12月31,共九天,但往返都在迪拜转机,前后逗留近二十小时,实际在埃及的时间也就七天。

 

    23日晚八时半,乘国航CA941,飞行八个多小时,抵阿联酋之迪拜。机上人满为患,几乎没一个空位。先上来的人企图占座,准备睡大觉,等人上齐了,无不失望地各归各位。乘客基本都是国人,看上去都像去打工的,我惊奇于到中东地区的打工者何以如此之多。旁座是一中年女性,长春人,自言在科威特卖服装,收益还不...

Read more

古老儒家帝国的现代性蜕变


 

古老儒家帝国的现代性蜕变

——读《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是一部大书,不仅因其框架和规模大,长达八十万言,跨越四百年,更因为它的气魄,叙事风格,以及涵括力处处都透示出大气。此书自1970年在美国出版以来,已五次修订,销行世界多国,达数十万册,欧美学界对它的评价之高,异乎寻常。比如,说它是“公认的中国近代史的经典之作”,“目前还没有一本近代史的著作能超过这本书的成就”,“这是一本极具深远影响的经典力作”等等。

    此书...

Read more

一面人性恶的哈哈镜


一面人性恶的哈哈镜

 

    近年来,王松给我们提供了一组富于深度的、可作多种解读的文本,也不妨看作是对批评者审美判断力的一种挑战。这组作品大致包括《双驴记》《眉毛》《秋鸣山》《哭麦》《后知青的猪》等等中篇,我认为它们具有恶魔化,荒诞化,极致化的倾向。所谓恶魔化,并非贬义,只是在神性与魔性,人性与兽性,人性善与人性恶之间偏向于魔性的一种表现态度。鲁迅先生的《摩罗诗力说》中的摩罗如果偏于狂飚突进的浪漫派含义的话,那冯至先生在《浮士德里的魔》中的魔,就更倾向于人性恶的恶魔性了。

    王松从多年前的《红汞》开始,即演绎...

Read more

置身西西里


 

置身西西里

 

    清晨六点从北京出家门,一路上不断换乘飞机,由北京到法兰克福,由法兰克福转罗马,再由罗马转赴巴勒莫,记得机舱里总是不肯移动的刺目的阳光,不管怎么折腾,天总是黑不下来,我们仿佛逐日的夸父,时间仿佛凝固了。晚上“十一点”,总算抵达了目的地巴勒莫。这一天可真长啊,严格地说,我们还没吃到晚饭,北京那边的家人却该到了第二天刷牙洗脸,拎包上班的时辰。掐指一算,整整奔波了二十四小时。山东作家李贯通,累得眼袋耷拉下来,领带也歪了,丰采顿减,打着哈欠说:伙计,这辈子飞机坐够了,我想躺在地上睡觉。

   到巴勒莫...

Read more

《旷野无人》:一颗孤独痛苦灵魂的自我剖析


《旷野无人》:一颗孤独痛苦灵魂的自我剖析

 

    这是一本用特殊生命体验换来的书,一种敢于与死亡对视的自由无畏的表达。它倒是真的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透过一颗孤独痛苦灵魂的自我剖析,完成了一次对人在病态境遇中的被忽视和被伤害的重要发现。书的后记援引惠平的话说:“我们身边原来有这么多抑郁症患者,但我们了解得是那么少,因为不了解,世界不宽容:因为不宽容,世界缺乏尊重;因为缺乏尊重,这世上有多少生命在扭曲中痛苦地挣扎着”。的确,全球每40秒钟就有一人自杀,而百分之八十是抑郁症患者,内疚,焦虑,烦躁,失眠,绝望,深深折磨着无数不幸的人。我们只知道张...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