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雷达

中国作协创研部原主任、研究员雷达。

文学批评的“过剩”与“不足”


当今的文学创作从数量上看是繁荣的,当今的文学批评仅从数量上看也很繁荣。如果注意一下每个时段集中评论的话题和作品,我们又可能会产生一种话语自我繁殖和理论过剩的感觉;而富于主体精神和独特见解的、有个性风采的、敢“剜烂苹果”风格犀利的、有言语美感的评论却很少见。这“过剩”与“不足”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文学批评文章之所以给人“过剩”之感,在我看来,首先是因为同质化、平庸化的东西太多,它们的角度、思路、思想资源、评价标准、话语风格都大体一样,既提不出什么尖锐的问题,也不可能作出什么意外的评价。价...

Read more

我的高考作文答卷


   

    看到今年北京地区高考作文题,我不由一惊,其题为:“世乒赛中国队包揽全部金牌,三个学生看法不一,请选择一个角度自拟题作文”——这和我两年前发表在《啄木鸟》的随笔《包揽是一个不明智的错误口号》竟不谋而合。我要是考生,这下可撞到我的枪口上了。现将我的文章贴上,作为一份考卷,愿与考官和考生共同切磋这个有趣的问题。

 

“包揽”是一个不明智的错误口号 

 

雷 达

 

     中国在横滨世乒赛上又一次实现了男女单打双打混打的全面包揽。我已经...

Read more

我所了解的茅盾文学奖


 

我所了解的茅盾文学奖

 

第八届茅奖即将开评,不少博友想了解这项大奖的由来与某些争议的焦点所在,特贴此文。

 

设奖来由

    据我所知,茅奖的历史可追溯到1945年。那年在重庆为茅盾举行了"五十寿辰和创作活动二十五周年纪念",在6月24日庆祝会上,正大纺织厂的陈钧经理委托沈钧儒和沙千里律师将一张十万元支票赠送给茅盾,指定作为茅盾文艺奖金。茅盾在接受捐款时表示:自己生平所写反映农村生活的作品不多,引以为憾,建议以这些捐款,举行一次反映农村生活题材的短篇小说有奖征文。按照茅盾意愿,"文协"为此专门成立了老舍、靳以、杨晦、...

Read more

“打工文学”的价值、意义和前景


 

“打工文学”的价值、意义和前景

 

 

    首先,我们面对这样一个概念界定的问题:既然世世代代都有打工者,今后的打工者也不会绝迹,那么有什么必要特别提出“打工文学”呢?或者说,打工者是写底层劳动者、写普通人的文学,那又何必称为打工文学呢,叫平民文学不也可以吗?或者说,凡是写打工者的都叫打工文学,那么,打工者既可包括白领,也可包括蓝领,几乎我们每个人都在相对意义上称自己为打工者,那么天底下还有不是打工文学的文学吗?如此推理下去,打工文学的存在还有何意义?所以,我认为,不能脱离中国当下的历史语境谈打工文学。

 &n...

Read more

在付秀莹作品研讨会上的发言


 

在付秀莹作品研讨会上的发言

 

 

 

今天我们来讨论一位新人的作品,会场上隐隐有种喜悦、庄重的气氛,这种氛围应该是含有一种对文学的敬畏之心的,以及罕有的“有所发现”带来的喜悦。付秀莹现在是《小说选刊》的一个工作人员,而选刊却出面给她开这个会,我觉得不容易,这叫举贤不避亲;中国人的心理习惯,一个人有再大的才能,一来到身边神秘感就不多了,这叫贵远贱近。所以,《小说选刊》的领导有坦荡胸怀,我赞赏。

    阅读付秀莹的作品,我有一种发现的喜悦,在看了她的大部分作品后我认为,付秀莹是近几年文坛上最有才气...

Read more

传统的断裂与标准的紊乱


 

传统的断裂与标准的紊乱

——关于“真正透彻的批评”之二

 

 

 

二、信仰的失落、价值的多元与当今批评标准的紊乱

 

    在一、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精神信仰体系遭遇整体崩溃,西方文学也进入一个人文价值危机、多元甚至混乱的现代与后现代时期。中国在进入九十年代之后,随着与世界经济、文化、思想的交融,人们整体的精神信仰和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中含有很大进步因素;但同时要看到,由于没能建构起自己的审美体系,表现在思想界、文学界则是批评资源的匮乏和批评标准的混乱。今天,我们似乎再也找不到一个统一的标准...

Read more

真正透彻的批评为何总难出现


 

真正透彻的批评为何总难出现 

 

     在中国,很少有哪个时期的文学批评像今天这样软弱被动,尴尬无奈,在多种力量的牵拉和围堵之中,找不到自己应有的无可替代的独立位置,也难以找到摆脱困境,奋然前行的途径。当年,在无条件为政治服务的禁锢时期,情况当然很糟,文学批评的整体面貌僵化而刻板,除了独断论式的赞扬就是如雨的棍棒,不过,它虽然生硬而单一,却也不像现在这样进退失据,无所适从;在改革开放的八十年代,文学批评迎来了哲学思想和审美意识的大解放,它扮演着启蒙者和审美判断者的重要角色,目光自信,精神焕发。然而现在,我们每...

Read more

中国独缺史铁生式的作家


中国独缺史铁生式的作家

 

    史铁生自从在陕北染病,肢体瘫痪以后,行动的半径越来越小,心灵的空间却越来越大,他就此远离了喧嚣,退而沉思生存。他从不追逐潮流,他没有选择诉苦和呐喊,也没有选择个人化的先锋写作,也没有遁入宗教徒式的迷狂,而是以哲人般的眼光,富于宗教精神的博爱,以及寓言的方式,始终把关怀人的问题放在关怀哪些人的问题之上,让自己的心贴近平民直至整个人类。这在他后期的创作中表现尤为明显。所以,我认为,中国不缺一般意义的作家,缺的恰是史铁生这样具有强烈终极关怀、接近神性的作家。史铁生说过,死亡是生命的节日,他早就把死亡放在身边,并且超越了...

Read more

2010我印象深刻的一些作品


 

2010我印象深刻的一些作品

 

    我觉得要概括出2010年的文学创作及理论批评走向很难,因为对于文学发展轨迹的观察来说,一年的时间未免太短。但是,我却可以说出一些我读过的好的或比较好的作品;其实,从这些作品中倒也是可以窥知当今作家、理论家们在思索些什么,写作的难度究竟何在,以及文学在哪些方面有所畸重,有所推进。

    我比较熟悉长篇小说,这方面,一些文本还是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今年张炜捧出10卷本的系列长篇《你在高原》,文坛为之惊叹。作为由主要人物贯穿始终的结构一体化的一个有机整体,它也许是中外...

Read more

文友秦晋


     今天在某网站的链接里,发现了这篇文章。我真淡忘了我写过这么一篇文章。文末标明它写于1994。试着读了一遍,竟然自我感动了,感动于它表达了我当时的某些感悟和对人生的看法。不妨贴在这里,供博友一阅。

 

文友秦晋

 

     秦晋大约不会意识到,有个人至今对他怀着隐秘的感谢之情,他的形象在这个人的心中也已几度变幻。这个人自然是我。现在,我和秦晋既是作者和编者的关系,又是文学界的朋友,常有碰面机会。彼此的习性熟悉了,谁也不觉得谁特别神秘,谁也无须特别感谢谁...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