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雷达

中国作协创研部原主任、研究员雷达。

转贴:探测当代文学潮汐的“雷达”


 

 

探测当代文学潮汐的“雷达”

——访文学评论家雷达

 

本报记者 舒晋瑜 《 中华读书报 》( 2010年09月22日   07 版)

 

    雷达:甘肃天水人,著名文学评论家。1965年毕业于兰州大学中文系。历任《文艺报》编辑组长,《中国作家》副主编,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主任、研究员。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小说学会常务副会长,兼任兰州大学博士生导师。著有论文集《小说艺术探胜》、《文学的青春》、《蜕变与新潮》、《民族灵魂的重铸》、《传统的创...

Read more

我看获奖的五个中篇小说


 

我看获奖的五个中篇小说

 

    本次鲁奖我参加的是的中篇小说终评。中篇向来是鲁奖的重头戏,网上投票和竞猜也格外踊跃,无数读者的眼睛在盯着评委会呢。各位同仁自感责任重大,不敢懈怠,个个在小本子上作了详细笔记,看了又看,想了又想,希望评出一个能得到各方认可的好阵容。这当然非常之难。我们只能在初评入围的二十部中选拔。这二十部个个不弱。经过多轮大战,最终获奖的只能是五部,它们是:乔叶《最慢的是活着》,王十月《国家订单》,吴克敬《手铐上的蓝花花》,李骏虎《前面就是麦季》,方方《琴断口》。

    我不...

Read more

转贴:凤栖梧桐,“中国作家第一村”的自发形成与壮大


 

凤栖梧桐:“中国作家第一村”的自发形成与壮大 

 

王一丁

 

 

    2007年9月上旬,一个看似寻常的周末,为略尽地主之谊,我邀请同为东莞市文学院首届创作项目签约作家的于卓(长篇小说《挂职干部》、《首长秘书》作者)和天津市政协委员、著名作家王松前往南昆山游玩;我一边开车一边海阔天空地向二位介绍东莞的相关情况。经过樟木头的时候,我记得刘芬说过这里前些年房地产开发过热,一个镇上居然多达120几个楼盘,比内地一个地级市的楼盘总量还要多,好些带家具家电和装修的二手房连中介费售价不过十几二十万,...

Read more

樟木头“中国作家第一村”的意义与启示


 

樟木头“中国作家第一村”的意义与启示

 

    首先感谢大家推举我为樟木头“中国作家第一村”的村长。五年前,我有幸被东莞市邀请为东莞文学艺术院名誉院长,每年不定期地来东莞工作。近年来,我发现许多作家被有着独异文化特色的、森林覆盖着的“小香港”东莞樟木头镇吸引了,并先后在这里安家置业,潜心写作。这无疑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新的文化现象。

    从我的经历和眼见的事实来看,“中国作家第一村”是一个自然而然形成的村落,甚至连作家本人事前也没有想到;它并无任何人为制造的痕迹;既不是标新立异,也不是制造新闻,它完全是...

Read more

强化短篇小说的文体意识


 

强化短篇小说的文体意识 

 

     我们总喜欢处在“运动”状态中。潮流所及,习惯使然,似乎谁也很难置身事外。但对文学来说,“运动”状态虽能推涛作浪,呼风唤雨,却往往不利于精致佳作的产生。倘若永远为时尚所左右,长篇热闹就热衷写长篇,短篇热闹就热衷写短篇,积久成习,恐怕既出不了什么好长篇,也难出多少好短篇。可悲处在于,时尚冲乱了规律,思潮压倒了文体。然而,谁又能脱离潮流的巨大力量呢,一部作品若自外于潮流,其活力、吸引力至少会减却大半。这也是不少作家,宁可权且放下孜孜以求的文体实验,先迎头赶上时尚或者潮流以不致落队...

Read more

贪婪人格与醒世之声


 

贪婪人格与醒世之声

———读《人道》

  

    没有想到,《人道》如此好读,一下子能把人抓住,且读来忍俊不禁。当我得知作者曾是一个官,不免有些惊讶和疑惑:官运和文运何以在他身上结合得如此均衡?但观其文笔,叙事从容不迫,设悬念,拟对话,刻划细节,摹写言谈举止,以及暗藏的揶揄和民间智慧,确也不在某些专业作家之下。后来了解,原来作者创作有年,八十年代就写过多部中短篇小说,不肯间断,近年另有长篇《人精》问世,被改成电视剧《小鼓大戏》,颇受好评。他自云,年轻时“以文得官”,年渐老“以官得文”,言下之意似乎是,曾因舞文弄墨得到赏识入...

Read more

关于“现代中国文学”这个概念


 

关于“现代中国文学”这个概念

 

     自新文化运动肇始至今,时间已达百年。这一百年间的现代中国文学,在二十世纪合上帷幕的那一刻起,便成为一种对当下及未来的文学创作具有激活性的历史遗存,积淀在我们的经验和记忆之中,化作二十一世纪文学书写者的经典背景。现代中国文学经历了一场场话语革命——工具论意义上的革新之后,不断地丰富着自身的表达能力,渐渐深入到社会生活和个人心灵中,形成对文学本身的一种自觉。文学话语与社会生活、个人心灵与集体记忆,构成了现代中国文学发展的历程。在这短暂的历史继续着它的巨大惯性时,文学话语的指向变得更为丰富复杂了。...

Read more

老风口:文学对历史的双重想象


 

老风口:文学对历史的双重想象

 

 

    《老风口》是近期出现的一部历史意味丰厚,思想意蕴深切,色调悲壮,却又不乏某种因时间差而生成喜剧因素的颇为坚实的长篇小说。它写了一页我们永远不该遗忘的历史——新疆建设兵团屯垦戍边的创业史、奋斗史。自1949年一支其前身为“三五九旅”的解放大军徒步进疆之后,大幕随之拉开,在人与自然,男人与女人,汉人与少数民族同胞之间,上演了种种匪夷所思的故事,展现出令人动容的苍凉青春风采。作者自言,这部小说是写给兵团人的,是献给父辈们的,我想,它不也同时是写给今天的青年朋友们的吗?无论对于张者个人的...

Read more

刘亮程《凿空》的诗性建构


 

刘亮程《凿空》的诗性建构   

 

    我一直保存着刘亮程的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在我看来,它有不可替代性,也是不可重复的。有时候会翻开看看,它会使人感到清凉、宁静甚或陷入沉思。也有很多作者刻意地歌吟自然,村庄,花儿,鸟儿,不能说他写得不好,只因为没有入骨的体验和超现实的灵性,没法跟刘亮程比。刘发出的靠近天籁之音。他把村庄里的风、雪、动物、坎土曼,写得很有禅意,它们仿佛都是通灵的,通神性的,但这是天然的禅意,是“本来”,而非学来,也不是硬做来给人看的。他能在一只狗,一头牛,一头驴的身上,发现奇妙的哲...

Read more

须一瓜直面人性的极恶与极善


 

须一瓜直面人性的极恶与极善

 

    须一瓜的作品我读得不是很多,但我早注意到了她。几年前,我编过一本《近三十年短篇小说精粹》,选了她一个短篇,叫《海瓜子,薄壳海瓜子》,至今记得,它写一个老人和自己的儿子、儿媳共同生活,有天晚上,这个很善良的老人,却偷窥他儿媳妇洗澡,被儿子发现,打得头破血流。儿子狂躁至极,老人沉默无语,儿媳欲救护老人而心怯,自此一家人,出现了难言的紧张。但老人始终默默做好事,想挽回自己的颜面,最后有所缓解,终未完全释然。这篇小说虽短,但在揭示人性内在的原欲与道德感的冲突方面很见深度。

  &n...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