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现代中国文学”这个概念
自新文化运动肇始至今,时间已达百年。这一百年间的现代中国文学,在二十世纪合上帷幕的那一刻起,便成为一种对当下及未来的文学创作具有激活性的历史遗存,积淀在我们的经验和记忆之中,化作二十一世纪文学书写者的经典背景。现代中国文学经历了一场场话语革命——工具论意义上的革新之后,不断地丰富着自身的表达能力,渐渐深入到社会生活和个人心灵中,形成对文学本身的一种自觉。文学话语与社会生活、个人心灵与集体记忆,构成了现代中国文学发展的历程。在这短暂的历史继续着它的巨大惯性时,文学话语的指向变得更为丰富复杂了。
近百年间的现代中国文学,为我们留下的回味是多重的、持久的。那一个个形态各异的由复杂的语符序列构成的文本,让我们惊异于语言的魅力,而我们自己就和这些文本处在同一语言系统中——它使我们兴奋、警觉和深思。在对语言的习惯势力与钝性的故意偏离和对抗中,它们为我们的语言保留并创生了活力————语言的活力关乎一个民族的文化创造力。它们也往往有着逼人的锐利,在与它们的遭遇中,我们相对封闭的个人精神空间会被洞穿,使我们在片刻的失衡后变得开阔起来。它是我们的另一种视野,只不过比我们的生理视界更清晰。在很多时候,它提供给我们的,让我们的视觉和思想一同观看的,就像拆除了遮蔽之物一样,比现实更具有现实性。正是这样一个个文本的持续充实,才使百年的时间不仅是一种长度,而且成为一种宽度。它们推动了现代中国文学的发展进程,同时也推动了社会文明的发展进程:它们像一个个颇具耐力的撬杆,在不知不觉中悄悄地撬动着人类历史。
本文库所使用的“现代中国文学”的概念,是以现代性作为界标的,它涵盖通常所说的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统一由“现代中国文学”这一概念统领,也就是说,它包括自1917年至今为止的中国文学。这是需要特别说明的。检点现代中国文学,使我们的文学回望更加直捷、清晰,并使它形成对未来中国文学的一种明确、坚实的支撑力,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也是倾力于文学事业者和传播文学产品的出版者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由于有这样一种共识,选本便有为近百年的现代中国文学立此存照的意图,就不得不百般慎重。以全视的眼光,将近百年的现代中国文学纳入编选视野,以多重批评方式反复甄别作品,以多种编选方法重复确认作品,才可能保证编选的质量。文学史评价是一种参考,类型化中的选萃是一种方法,文学作品的个性、品质也是必须重视的一个层面,还要做到选本面貌与其它选本有所区别。既不能厚此薄彼,也不能有重要遗漏或不当。这样一来,入选作品若按创作年代排列,正好是一部别样而精致的百年文学史。近百年现代中国文学,作品浩如烟海,编选工作难度很大。参加编选的人员付出了艰巨的劳动,才有了现在的成果。
由于入选作品的资料来源不同,许多文本是经过文字处理的,我们无法保证入选作品在文字史意义上的原貌,尽管我们试图这样做。为消除用字上的芜杂和混乱,以现时的规范用字和从彼字到此字的文字史演变关系为依据,对个别用字做了统一的技术处理,对一些标点符号的使用也做了规范处理。我们知道,这种处理不会给文学阅读造成影响,但会消解掉一些文学作品在用字上的时代特征,这实在是无奈之举,敬请读者诸君谅解。至于编选是否有失当之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欢迎读者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