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刘凤华

刘凤华,男,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心理教育专家、家庭教育专家,河北省家长教育工作指导小组成员,河北省家庭教育专家团团长。北京师范大学客座教授,我省中小学心理教育创始人之一。十几年来,从事中小学生及家长的生活、学习辅导。讲座听众数十万人次,亲自辅导学生、为学生设计个性化的教育方案数以千计。研究成果:《合格家长系列教程》、《和孩子一起走向成功》、《中学生心理辅导丛书》、《百种不良行为习惯矫正》、《中考复习策略与指导》《高考复习策略与指导》等等。

帮助别人是为了别人更有尊严!


 

  一个小学老师今天给我讲述了一个令人烦恼的故事。

  在小学五年级的班级里,有两个小女孩,一个家境富裕,我们称她小富,另一个稍微贫寒,我们称她为小寒。她们俩在幼儿园就在一起,现在是最好的朋友。

  可是最近小寒出现了一个毛病,总是说小富的坏话。起因是小寒过生日,小富的妈妈给小寒买了一个大大的蛋糕,并把蛋糕送到了学校。小富妈妈的想法很简单,孩子俩人是好朋友,况且,小寒的家境并不好,她愿意帮助小寒一下。按道理来讲,小寒应该非常感激,连声道谢才是。可是小寒并不领情,把小富的妈妈凉在一旁,扬场而去。不仅如此,俩个孩子因此结了仇。

  老师和小富的家长对此非常不解,认为小寒不知好歹...

Read more

家长教育报告会需要那么多掌声吗?


   我经常受邀请参加家庭教育讲座活动。受益非浅。

  今天有幸参加一个朋友的家庭教育讲座,讲座气氛热烈,掌声不断,有时甚至会打断讲座,热情感染了所的人。主持人认为这次讲座很成功。看到家长朋友们涨红的脸,我有些心有不忍。我想这样的家庭教育讲座受到了欢迎是肯定的,到底我们的讲座的气氛应该是什么样的?

比较我自己的讲座,我对自己的要求和这类讲座并不相同,我的讲座气氛常常是这样的,除了开始与结束礼貌性鼓掌外,中间很少有家长热情鼓掌,如果讲到幽默处,家长们会有一些会心的微笑,讲到困难处,家长会有一些皱眉,更多的是家长带着期望的眼神,认真记录,当讲到了与他们异同处,他们会与旁人小声地说上两句。...

Read more

中国政法大学杀人案带来的思考


  中国政法大学的杀人案不管从哪个方面来说,也不管是什么原因造成,无疑都是悲剧。是老师的悲剧,是学生的悲剧,也是教育的悲剧,社会的悲剧。

  我们从中看到了学生的心理的脆弱,看到了教育的苍白。

  在平时,由于我们工作的缘故,经常会遇到一些失去理智的孩子们。他们的特点是:冲动、任性、不会自我节制、不会寻求正当的方法。

  我们单单从孩子成长的角度看:每一个孩子的教育过程中,首先教给孩子对老师的敬畏,对制度的敬畏,对生命的敬畏,对社会、他人和自己的责任感,这种责任感对社会是一种必需,对自我是约束我们的一根绳索,它能在我们不能自己时,当我们到了悬崖边时,拦我们一下,避免失去自我;

  其次遇...

Read more

从杀人案反思教师的糟糕形象


  对中国政法大学的杀人案引起整个社会的关注。对学生、老师、社会的反思的深度不断增加。让人吃惊的是老师在人们的心目中的地位是如此得差,这对老师和整个教育的现状是需要教育行政部门注意的。

  从古到今,教师是“学为人师”“德为人范”“为人师表”,老师在社会上应该是先进社会文化的代表,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引人向善的领头羊,是社会规范的坚定执行者,老师的话是孩子心目中的“圣旨”,现在我们的教师怎么了,教师的形象落魄到这种程度,为什么?

  在人们的议论中,有些情绪性的语言,我们暂且不论,但我们从中发现些问题,是所有人的责任。

  我认为,首先是社会人对老师的高期望和老师的个人行为不相吻合,使...

Read more

怎能把孩子的死亡当成产品卖钱?


   昨天晚上看CCTV_2,说有一个十岁同学落水身亡,他的三个同学不仅仅不救,而且连呼喊也没有,悄悄地走了,象没发生任何事一样,去了网吧。晚上回家后,经人再三追问,才知道真像,然而,那个同学已经死亡已久了。

  本来,离他们出事的地方面100米远的地方就有很多大人在劳动,如果他们及时呼叫,悲剧可以避免。

    事后,死亡孩子的家长把三个同学的家长告上法庭,让三个孩子的家长赔款,此事争执到了电视台。电视台反复讨论谁该赔钱,该赔多少钱,那么,那三个孩子的心里到底在想什么,他们为什么不去救人,我们却没有讨论。

   &n...

Read more

初一入学适应决定初中生活质量


    小学生升入中学已经两个月了,一般来讲,大部分同学都已经顺利地度过了适应期。但没有适应的那部分学生的问题也已经显露出来了。

    小学生到中学生不是一个简单的称呼的变化,面是他们一生中的又一个里程碑。从此他们不再是小孩子了,他们成了人们眼中的大人,起码是小大人了。

    然而,从小孩变成一个小大人并不容易,他们面临的变化有四个方面:自身的变化,包括生理和心理;学校环境的变化;老师管理方式的变化;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变化。这些方面适应程度决定他们初中生活质量的好坏。

  ...

Read more

网瘾是“果”,找到“因”才能解决“果”


网瘾这种状况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就是说当物质文明的发展远远超过了人们心理、精神上的发展时,就会出这样的“果”。它是长期积累而产生的东西,而非偶然。而上网成瘾又只是众多“果”中的一个,其他“果”的表现还多得很,比如早恋,懒惰,等等,只不过网瘾显得更突出而已。

有“果”必有“因”,导致孩子上网成瘾的“因”很多,社会的、学校的、家庭的、孩子自身的。

我收到一封来信,有一名西安的学生叫李×,在重点中学上初二,他的学习成绩很好,还是班长。到初二的下学期,班里换了班主任,新来的班主任重新调整了班干部,李×就被换了下来。对此,他觉得受不了,学习成绩逐渐下降,和同学关系...

Read more

网隐“因”“果”兼治(上)


    网络依赖也就是网隐,谈论它的人很多,在实践的人也很多。我在劳动部主办“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师”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班的培训中,主讲“网络依赖的成因与教育对策”。其中有些观点与大家商榷。

    一、哪些孩子容易产生网络依赖?

    事实上,并不是经常上网玩的孩子都会上隐,上隐的只是一小部分,因此,网络无罪。我们发现,上网成隐的孩子的特点是:

    家庭教育的失败;

    家长教育权威的缺失;

    生活...

Read more

网瘾只是表象? 网瘾少年400万背后隐藏教育之痛(转)


目前中国“网瘾少年”到底有多少?大约4000万未成年网民中“网瘾少年”占10%左右。也就是说,我国目前有将近400万网瘾少年,庞大的数字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这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秘书长李建国8月28日代表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作关于检查《未成年人保护法》实施情况的报告中提到的。

  不要恐惧数字

  据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报告》的负责人刘小奇介绍,李建国副委员长所做报告的数据来源应当是该协会于2007年9月所做的报告,这是目前我国唯一的官方的网瘾报告。这次报告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网瘾青少年约占青少年网民总数的9.72%。

  其实该协会在2005年也做过...

Read more

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期


 

  良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到底从什么时候开始呢?

  我们知道,孩子人生中有若干个第一次,第一次自己穿衣,第一次自己穿鞋,第一次自己起床,第一次帮妈妈买东西等。往往第一次对孩子的作用是巨大的,甚至对后来的行为习惯起着决定作用的。也是我们最容易忽略的。第一次是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期。

  家长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时要注意几点:

  1、家长要抓住孩子行为的第一次,从第一次开始。任何行为习惯都是由重复得来的,所以,家长要抓住一些行为小的细节,每天重复,每天强化,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不行的,持之以恒。

  2、家长对孩子行为的训练的重点不是讲道理,而是做。比如:孩子...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