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李迅雷

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上海市人大常委委员、财经委委员

做大服务业,要放松管制


  讲一些粗浅的看法。一是因为消费在今年前三季度对GDP的贡献超过80%,说明消费越来越重要;二是服务消费在今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说明我们今后拉动经济增长,消费要担当主角,跟全球经济增长的普遍模式相匹配。今年因为特殊原因(去年的基数比较低),消费总体贡献大幅上升,另外由于房地产投资是负增长,所以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相对也比较低,加上出口也是负增长,所以今年消费对GDP的贡献超过80%;因为三驾马车当中投资和出口这两驾马车走的比较慢,所以消费对GDP的贡献就相对高了,但并不等于消费就非常好,但消费发展的潜力还是非常大,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以及我们国家经济的转型,未来消费对经济的贡献比重...

Read more

阶层固化也会是经济增速放缓的原因


 

  01  了不起的盖茨比曲线

  怎么做研究?

  我今天早上看一条官媒报道,券商研究部门普遍认为,2024年经济增长加速,机会大于风险。

  那么2024年到底怎么样?

  我想我们还是拭目以待。

  但我总感觉,我做了那么多年宏观研究,自己也没做好,存在很多缺憾,感觉就是预测这个事情很难。

  怎么能够预测准?

  要多个维度,多个维度看问题,可能会看得更加透彻一点。

  比如说讲到全球经济如何的时候,我们能不能加上人与自然关系、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问题。

  因为和平是个好事情,人类的预期寿命越来越长了,但问题在于寿...

Read more

腾挪和集聚:中国人口迁徙路径之变


   我研究中国人口流动与经济的关系已经超过10年了,10年前,我国农民工流向一直是从西到东,如今则是从东到西;广东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人口流入的第一大省,但2019年常住人口仅为广东一半左右的浙江,人口净流入量居然超过广东——以上这些转折性变化的背后,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空间较大的区域在哪里?本文试作分析。

  321国道:一场变迁一场梦

  十年前,我写了一篇文章,叫《从国道到高铁:一场变迁一场梦》,认为中国能够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主要是靠本国大量的农村廉价劳动力转移。作为中国的第一大省广东,其制造业得以迅猛发展的人力资源要素...

Read more

花10倍钱支持富人,不如花1倍钱支持穷人


  不设GDP增速目标,并不等于可以放弃GDP由于疫情具有不确定性,疫情对经济的影响也具有不确定性,所以提出一个确定性的目标显然不符合实际,今年不设定全年经济增长的具体目标是比较符合现实的做法。

  GDP增速目标是一个预期性的指标。全国人大要求政府部门提出的指标有两类,一个是预期性指标,一个是约束性指标。预期性指标即使没有实现,也不会被问责。但是现在的尴尬在于,整个社会过于看重GDP增长率这样一个预期性指标了。约束性指标是什么呢?主要是环境保护、教育、脱贫、居住条件等,比如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全国耕地面积的红线等指标,这些目标是必须完成的。所以,核心问题并不在于GDP增速的目标要不要设...

Read more

现金补贴居民 合理但操作难度大


  还有5亿人没坐过马桶, 10亿人没有坐过飞机,但是今天我们的马桶还是过剩,飞机载客量不足。产能过剩,因为有效需求不足。

  你一定要把钱贷给那些要破产的企业,对银行来说也不是市场行为。

  以直播卖货来说,对生产效率提高、经营成本下降、减少库存肯定是有好处的,但它没有对劳动生产率带来多大的提升。

  新华社记者隋先凯/图

  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经济生活带来巨变。IMF在最新一期《世界经济展望》中,预测2020年全球经济增长率为-3%,比三个月前的预测调低了6.3个百分点。

  近日,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接受南方周末记者的采访,讲述他对当前经济形势的看法。

  南方...

Read more

以史为鉴,看当今全球经济走势


   新冠疫情全球扩散至今,对全球资本市场、经济增速、贸易增长、跨境投资以及制造业等的冲击,或已超过08年次贷危机、12年欧债危机,与1929年“大萧条”之初的走势颇有相似之处。疫情只是催化,背后是全球低利率、高债务驱动下,“低增长,高动荡”模式难以维系。

  本次“新冠疫情”全球扩散至今,对全球资本市场、经济的冲击,直观上看,或已超过08年次贷危机、12年欧债危机,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与1929年“大萧条”之初的走势颇有相似之处。虽然目前推断是否会出现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破产的&...

Read more

消费券或可让消费增速超过8%


   2月23号,我们发布了报告《疫情下如何促进消费回补:发放消费券》,一个月以来,已经有多个省市区陆续采取这一政策。通过消费券可以刺激消费,带动供给增加,进而又带动收入增加,收入增加又能反作用于消费,重新形成消费回补的良性循环。消费券并非独创工具,而是相对成熟的做法,同时还能作为社会救济的工具,经验也非常成熟。‌‌随着疫情得到全面控制,下一步可以在全国层面发行消费券,以进一步促进消费回补和释放消费潜力。

  【主要观点】

  1.消费券短期以地方政府发放为主,今后再不断扩大发行范围。

  2.消费券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以下简称社零)额的杠杆效应大约在...

Read more

换一种思维评判当前经济


最近被问及比较多的问题是,一季度GDP增速多少,如果疫情结束了,后面三个季度GDP能否维持6%以上的增速?我觉得这种局限于计算GDP将损失多少的思维有点问题,毕竟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为此,不妨换一种思维来评判中国经济,看看与GDP主导思维下经济增长模式有什么两样。

过于在乎GDP会付出什么样的成本

所谓经济学,顾名思义,就是寻求一种以较小的成本获得较大收益的解决方案。为了获得预期收益,无论是个人、厂商还是政府,都会盘算为了实现该预期的成本收益比是多少,如果成本太高了,不妨降低预期收益。

微观经济学上的一个最基本概念就是边际成本、边际效用,就是当你投入的成本累积...

Read more

疫情之下投资者风险偏好为何上升


  春节后股市开盘第一天,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A股指数出现了大跌,随后又是连续多天反弹,尤其是创业板指数还创出了2017年以来的新高,明显强于沪深300或上证50这类的大蓝筹指数。创业板的估值水平明显高于主板——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都是沪深300指数走势强于创业板,因此,我的理解是,这段时间以来投资者风险偏好上升了。

  风险偏好是否上升,其实还可以看投资者的场内融资余额的变化。在去年4月份,万得全A指数创了阶段性新高之后,融资余额也随之回落,目前,万得全A指数仍然比2019年最高点低约6.6%,但融资余额却2019年最多时增加了600多亿元

  A股市...

Read more

从全球视角看2020年A股的配置机会


  在扩大开放的大背景下,我国资本市场制度不断向国际接轨,随着互联互通不断加深,外资对A股的影响已不亚于国内公募基金,从全球视角分析A股的配置价值意义重大。

 

  回顾2019年,A股市场从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的悲观情绪中逐渐恢复,上证综指在一季度大幅上涨后宽幅震荡,市场热点纷呈。全市场3700多只股票中,2019年下跌的股票不足1000只,以高端白酒为代表的消费龙头和5G产业链为代表的科技股涨幅居前。

  在2019年发的年度策略观点中,我们提出2019年A股的主要驱动逻辑是估值修复“预期差”修复。其当时的主要依据是:1)经过大幅回...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