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方军

经济观察报商业评论主编

区块链是互联网的二次革命


  2016年读过《区块链革命》,在热潮中,参照自身的实践,对比重读这本书的中英文版,有很多收获。

  在书的开头我注意到作者解释,中本聪提出了一个新的“协议”(protocol),读到这样的话:

  这个协议以分布式计算技术为基础设定了一系列的规则——这让在脱离可信第三方中介的情况下,数十亿的设备能够在彼此之间安全地交换信息。

  This protocol established a set of rules—in the form of distributed computations—that ensu...

Read more

区块链的可能性?当下还没有答案


 之前发表两篇专栏讨论区块链(之一之二),今天在面向大众的报纸又发了一篇。写的时候,我想的其实是艾伦·凯的名言:创造未来,而不是预测未来。我想的也是,互联网里面我们经历的一切,可能会重来一遍,「区块链是20年前的互联网」。

如果能记得起过去的经验、教训,又不被过去所束缚,那可能会有不一样的未来。

区块链技术是什么?这是一个很难通俗解释的话题,它是一个几乎所有人都尚未看清其未来的技术,仍在快速发展之中。但更难的问题是,区块链有什么用?对于区块链是什么、怎么开发,真关心区块链技术本身的人可以去通过几本入门书对其有所了解。但对“它究竟怎么用&rdquo...

Read more

只有变成生产者,你才能挖到知识付费的金子


  01、知识付费是一个金矿

  知识付费这件事情是在2016年5月份左右开始的,基本上在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内,就好像遍地都是黄金了。有点像1848年的时候美国加州发生的淘金盛况。开始,很多人还觉得知识付费是一个金矿。而今天,河道里的黄金不见了,地面上的黄金不见了,知识付费产业在建立自己的矿场挖矿。

  知识付费还很小,全民的收入还赶不上“双十一”的零头,今年“双十一”是1500多亿的销售额,今年知识付费加起来有50亿吗?不知道。有人说5000亿,那是把各种可行的东西都加起来是5000亿。真正狭义的知识付费有50亿吗?不知道。

  再过...

Read more

“知识付费”越来越好,但你真的会吗?


  2017年,是中国互联网知识经济的元年。未来十年,可能是人们重新认识信息、知识与创意价值的十年,可能是互联网彻底变革我们认知过程的十年。

  从2016年开始兴起,互联网知识经济渐成一波大浪潮,付费内容、知识服务、知识明星成为关注的焦点。在这里,我们分析互联网知识经济的六个面向,试图了解它的全貌,并提供了一个名为“知识商业画布”的工具来协助大家分析业务逻辑。

  知识经济第一面:

  互联网知识经济的第一热点——付费

  互联网知识经济吸引目光,是因为出现了一批知识明星。在2016年受到关注的首先是各类知识明星,我们也称他们为知...

Read more

如何听专家的意见


  在商业一线实践的人,对专家的态度是很矛盾的。我曾见过创业者耐心倾听专家的意见、颇受启发,但转瞬他又觉得专家的意见假大空、脱离现实,这两种感受都是非常真实的。

  和需要面对“理论”一样,我们同样需要面对“专家”。我们都受着“自己的理论”的引导,这些背后的假设让我们认为什么“因”会导致什么“果”,专家则是他人的理论,当我们自己的理论无法解决问题时,我们常求助于他人。理论和实践有着很大的差距,专家的理论尤其如此:我们自己的理论是一组自己多半未曾仔细观察与思考的假设...

Read more

移动互联网 是破坏性创新吗?


  在移动互联网上,腾讯更可能主动采取破坏性布局:即便无利可图的市场也以创业的姿态占住,创造性地破坏自己。

  移动互联网,是延续性技术(Sustaining)还是破坏性技术(Disruptive)?对于面对当前移动互联网带来的变局的人来说,是个重要的问题,对它的判断影响一系列后续抉择。移动互联网给人的第一感觉是破坏性的、给新进入者无数机会,但仔细看似乎现有的大公司又有着优势、很像是延续性的。

  破坏性与延续性,出现在互联网冲击商业世界时被广泛认知的一项战略理论中进行的区分,它由哈佛商学院教授克莱登·克里斯坦森提出,他的一整套理论常被简单地称为“破坏性创新...

Read more

集装箱是一款什么“产品”?


  “一次革命就这样开始了。”马克·莱文森在描述1956年4月26日第一批集装箱装运启航时写道。在世界上第一部集装箱史《集装箱改变世界》(The Box)中,他详细讲述了这个“箱子”怎样改变世界经济和消费生活。莱文森定义说,“对一个高度自动化、低成本和低复杂性的货物运输系统来说,集装箱就是核心。”

  以集装箱为核心,变化逐步扩散,从海运到港口、到整个运输体系、工厂选址与生产方式,再到全球贸易、消费方式,提到集装箱这个“盒子”,是因为它可能是和信用卡、麦当劳快餐、超市一样最...

Read more

像麦当劳那样合理


  论及企业运营过程中的合理化水平,以麦当劳为代表的快餐应该是典范。现在我们都认为它的一切理所当然,但实际上它极度提升了服务过程的制度化、模式化水准。某种程度上我们已有点厌恶制式化的服务,更想要更亲切的星巴克服务,或者热情得让人不好意思的海底捞式服务。但是,更“好”服务的基础和前提,是像麦当劳那样的合理化。

  知名社会学者乔治.里茨尔在将近30年前就对麦当劳所带来的现象进行研究,将之命名为“麦当劳化”,他沿用韦伯的合理化分析认为,“麦当劳取得成功是因为它为消费者、工人及经理人员提供了效率、可计算性、可预测性和控制&rdq...

Read more

警惕混凝土式的企业


  日本建筑师隈研吾将20世纪定义为“混凝土的时代”。混凝土这种材料统治了20世纪的建筑,它具有不挑剔场所的普遍性,它可以做出任何造型,它的表层也有随意性。就混凝土建筑表层的随意性,隈研吾举例说,要表现建筑物的奢华,就在表面贴上石片,要表现高科技感和未来感,就贴上银色的铝板,要强调自然、生态概念,就涂上硅藻土。隈研吾认为,“在我们的头脑中,‘建筑=混凝土+装饰’这个简单的公式正在成为主宰。”

  仅仅从“建筑=混凝土+装饰”这个公式看,隈研吾是发现和讲述一种和我们关联并不大的现象,虽然可...

Read more

移动社交的文化根源


  在移动互联网的大势,社会化已渐成为产品的基本条件。移动互联网的特点有二,一是所谓移动优先(mobile first),也就是把手机视为首要设备,以它的新性能与特殊限制作为产品设计的前提,另一就是所谓社会化(social),也就是利用用户之间的关系构建人与人的社会网络(social network),从而促进产品扩散、刺激用户交流、协助用户发现、以及构建竞争壁垒。

  社会化的人性根源,是人的生存状态,每个人都生活在人际关系网络之中,渴望与身边的人、与同样兴趣的人进行交流互动。社会化的经济根源是网络效应,网络的价值因节点的增多而扩大。最常被说起的例子是,世界上只有一台传真机是没有...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