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丁启阵

音韵学、古代文学研究者,出版过语言学、诗词、历史研究著作十余种,散文随笔集两种。一个混迹高校讲坛的人;一个愿意独立思考的人;一个兴趣比较广泛的人;一个经常写些带文学色彩文字的人.

书法艺术的三大伤害


  临习过一些古代书法字帖,对中国传统书法艺术有一定鉴赏能力的人,在现实生活中,经常会感到失望,痛苦,乃至愤怒。因为,无比美好的书法艺术,总是会受到种种伤害。据我观察,至少有如下三大伤害现象:

  其一是,来自粗人的技术伤害。汉字书法,是线条和结构的艺术。卫夫人论笔画之美,有千里阵云、高峰坠石、陆断犀象、百钧弩发、万岁枯藤、崩浪雷奔、劲弩筋节等讲究;王羲之论整字结体之美,有如虫食木叶、如水中科斗、如壮士佩剑、似妇女纤丽等名目。但是,要想学得这些技术,非下一番苦功夫不可。而现实生活中,总会有一些人,心存侥幸,热衷于走捷径,梦想着一举成名,然后日进斗金,财源滚滚。古代字帖,一种也不曾认...

Read more

杜甫生于当代能否得诺贝尔文学奖?


  我有一部专门讲杜甫及其诗歌的书稿将要完成,因为字数尚未达到出版社编辑的要求,需要再写几篇文字。灵机一动,发了一条微博,向网友征求题目。很快,就得到了若干网友的建议,其中李嘉元网友的“杜甫要是生活在现代会不会得诺贝尔奖”,我认为是个不错的题目,值得一写。

  杜甫不是生于唐朝而是生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当代,能不能得到瑞典人颁发、地球上最着名的文学奖、奖金不菲的“诺贝尔文学奖”?我认为,这个问题,无法用一句话加以正面回答,至少得分三个段落,迂回进行。敢用一句话加以正面回答的,不是弱智人,便是独裁者。弱智人脑子不会拐弯,只会直来直去;独裁...

Read more

杜甫真的是穷困潦倒吗?


  在许多读者的心目中,杜甫是一个穷困潦倒的诗人。这个认识,有一定的事实依据。但是,既不全面,也不准确。一些人根据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的“幼子饥已卒”和《八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布衾多年冷似铁”“床床屋漏无干处”等诗句,把杜甫一家想象成贫农无产阶级,则明显违背了史实。由于中年以后仕途坎坷,兼之遭逢长达七年多的安史之乱,很多时候,杜甫心情糟糕,漂泊路上,杜家老小吃过不少苦。因此说杜甫穷困潦倒,也不为过。但是,有两个事实不容否认:一是,杜甫所到之处,基本上都有在当地担任地方官员的亲友会给予他以物质上的帮助...

Read more

生的憋屈,死的伟大


  中国文学史上,优秀诗人,绝大部分都有相同的命运,那便是:生的憋屈,死的伟大。屈原、陶渊明、曹植、李白、杜甫、李商隐、苏轼、陆游、龚自珍,等等,都是典型的例子。中晚唐穷愁苦吟诗人贾岛,也是这样的一个。生前,因为出身卑微,家境贫困,几次出家为僧,托庇空门。有了诗名后,还俗参加进士考试,但运气不佳,名落孙山。失意之余,作诗讥诮,得了个举场“十恶”的坏名声。熬到50多岁,好不容易有机会进入官场,又因为有罪被贬为长江(今四川省蓬溪县)主簿。后迁普州(今四川省安岳县)司仓参军。死时,也没有留下一儿半女。但是,死后千百年里,却尽享尊荣。有人将他奉若神明,顶礼膜拜。后人在他生...

Read more

听杜甫吟唱诗歌


  杜甫会写诗,这是毋庸置疑的,因为他是诗圣,是中国文学史上超一流的诗人。那么,杜甫会不会吟唱诗歌呢?这的确是一个问题。现实中,会写诗却不会吟唱诗歌的人多了去。诗歌自古以来并非全部是供入乐演唱之用的,自《诗经·国风》开始,即有不入乐的徒诗一类。唐宋以来,诗歌这种文学样式的功用,主要是提供给人们用眼睛阅读,而不是用耳朵聆听。

  杜甫诗集中,含有“歌”“诵”“吟”等字眼的一些诗句,可以证明:杜甫是会吟唱诗歌的。

  “歌”,杜甫诗中固然有名词“诗&rdquo...

Read more

马未都先生的知识和用心


  马未都先生在古董鉴赏方面也许是个行家,但是在语言文字学方面,绝对是一个外行。比如他最近一篇谈论《现代汉语词典》将两百多个西文字母开头的词语作为附录收入的短文,其中涉及汉语言文字的一节,就错误百出。请看原文:

  “中国汉字是世界文字中最为独特的,一字一义,一字一声,象形美观,字义丰富。我们自己使用至少四千年了。把拼音文字混入象形文字,尤其入典,表明操办者的妥协心态,同时表明了西方的文化入侵。这事我看比钓鱼岛问题还严重,领土的丢失还可以找回来,文化的入侵会深入骨髓,一代人下来,基本上回天无术。”

  马氏大作中这一节不到140个字的段落,至少有如下八...

Read more

杜甫令人羡慕的青春之路


  可能是某热播电视剧的缘故,最近,“重走青春路”的说法,引起了很多年轻朋友的共鸣,纷纷表示要摆脱一切拘束,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漫游,去闯荡,去活一回。我认为,这种愿望,既源于对自由的向往,也源于对生命的珍惜。

  按照自己的意愿,走一回青春之路,生活在1200多年前的诗圣杜甫堪为榜样。青少年时代,读过万卷书之后,杜甫便开始了万里路的行程。十九岁那年踏上漫游之路,先是游览晋地,接着游览吴越,一游就是五六年。24岁那年,回到洛阳,参加进士考试。落第之后,漫游齐赵,又是五六年。30岁那年回到少年时代生活过的地方洛阳,料理若干家族事务,结了婚,在那里住了三四年之后,第...

Read more

生活小算术


生活小算术

丁启阵

 

昨天在第一视频(http://www.v1.cn/  )扮演新闻评论员(每周二上午911时的“启阵看社会”栏目)时,有一则新闻,标题是:“网友算账,可乐加冰,暴利惊人”。大意是,由于快餐店饮料价格是依杯子大小与刻度计算的,所以,冰块卖的也是可乐价。一般情况下,一杯加冰可乐中会加十几粒冰块,冰块能占到杯子五分之一左右的体积。自然,加了冰块的可乐,快餐店的利润就相当可观。以某著名品牌的可乐为例,2.5升的大瓶可乐,市场零售价为6.9元,快餐店出售时,可以倒满6中杯。以每杯6元的价格计算,利润已经高达29.1元。加上冰块,还可以多出...

Read more

哪处方言是理想的标准语音?


哪处方言是理想的标准语音?

丁启阵

 

众所周知,我国当今的标准语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就是说,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标准语音是北京语音。北京语音之所以成为标准音,跟最后的封建王朝元明清和近代乱世政权北洋民国均曾定都北京,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不妨说,北京语音的标准音地位是历史地、政治地形成的。

我敢肯定,倘若没有历史、政治两个方面的原因,北京语音是肯定不会成为标准音的。至于哪处方言会成为共同语的标准语音,要看筛选标准,标准不同,筛选出来作标准语音的方言就不同:

以推行简便易行论,成都方言可作标准音。首先...

Read more

为何长安话从来没有做过标准语?


为何长安话从来没有做过标准语?

丁启阵

 

中国历史有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位于今天陕西西安和咸阳一带的古城长安,毫无疑问,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17个朝代和政权)、历史最悠久(建都总时间超过1200年)、影响最大(两个最伟大的王朝,汉朝和唐朝,首都都是长安)的城市。换言之,长安是中国作为政治、文化中心历时最长久的都城。在这一点上,洛阳、南京、北京,都不足以跟长安相提并论。但是,长安方言的地位,从来就不曾达到过洛阳、南京、北京那样的高度。就是说,长安话从来就不曾被当作共同语的标准语。这个现象,恐怕是出乎很多人意料的。

一般认为,中国最早见诸载籍的共同语标准语,...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