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葛剑雄

现任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
怎样理解“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
[导读]在世界历史上,中国并不是最古老的国家;在今天的世界上,中国也不是领土最大的国家。但在当今领土最大的几个国家中,中国是唯一拥有历史悠久的稳定疆域的国家。葛剑雄先生指出,历史上中国有很多以同一性和延续性闻名于世的纪录,足以说明我们拥有一项举世无比的遗产——统一。那么,如何看待这份遗产?葛先生认为,首先要做的是站在中华民族的共同立场上,实事求是地分析中国历史上的统一、分裂和分治,全面认识它们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所起的作用以及对今天的影响,从而让我们在思考未来命运的过程中,更清楚什么应继承,什么该抛弃。
▍中国历史上究竟是统一的时间长,还是分...
中国人有没有宗教?
中国从来就不是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的传入与道教的形成都已经有很长时间,但除了古代偶尔有一段时间皇帝特别尊崇佛教或者道教之外,从来没有出现过政教合一的情况。中国人到底有没有宗教、信不信宗教?好像有,又好像没有;好像都不信,又好像都信。我认为这与宗教的本质有关。宗教有一个人们司空见惯而又常常不为人注意的地方,就是它能够解决很多世俗不能解决的问题,而且解决得非常简单。人们对世俗的一种观念、伦理,或者一个法律的认同都要经过一番论证,而宗教不需要这样,宗教信仰是不需要验证的,上帝、佛祖、真主都是不需要验证的(这是陈述一种社会现象,不是对宗教是否具有真理性作任何倾向性的判断...
今天的我们如何读史
“在可以预见的将来,读史依然是了解和研究历史的主要途径。而唯有深刻地了解过去,才能理性地认识今天,把握未来。”昨天,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携新书《葛剑雄写史:中国历史的十九个片断》做客上海图书馆,为读者解开“如何读史”的密码。
缘何有重视历史的传统
根据甲骨文的卜辞判断,中国在3000多年前的商朝就已经有不同类型的“史”。从殷商至清朝,史官记载了历朝帝王及当时社会的境况,中国历来有重视历史的传统。葛剑雄认为,中国古代之所以重视历史,盖因“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
哪些人适合学历史
如果问你为什么喜欢看历史书,你可以回答因为喜欢,或者因为有趣;但如果问你为什么要报考历史专业,你的回答就不应该只是喜欢或有趣。
因为报考历史专业与看历史书不同,如果只是想看历史书,或者历史书有趣,完全可以报考其他专业,以后在课余、业余时间也能看。
在大学毛入学率还不到40%、大学也不属义务教育的条件下,考大学需要经过激烈的竞争,上大学得花不少钱,个人和家庭总得考虑一下是否必要。
大学毕业后也还有择业竞争,一般来说,所学的专业与就业有比较直接的联系,未来若干年内就业压力还会存在,选择专业时不能不考虑这一因素。所以,不能仅仅为了兴趣而报考历史专业。
那么什么样的人适合报考历史专业呢?...
原版教材怎么对待?
现在有人反映说,中国高校已经在调查原版的西方教材。这个事情,中办、国办已经发了通知,教育部作为党领导的部门,当然要执行。但我希望中央和教育部要认真分析今天高校的形势。高校是不是像有些人描述的那样,讲坛上的某些言论已经很普遍了。应该看到,高校的老师、学生,可以说绝大部分甚至是全部,都是拥护党和十八大的路线,支持反腐败和八项规定的。即使有一些言论,也是极个别现象。有些老师分不清楚什么是自由研究,什么是课堂。任何一个国家的课堂上,都不允许挑战主流概念。比如:美国大学课堂,你能散布种族主义的话吗?德国大学课堂,你能说美化希特勒的话吗?这是不容许的。问题是中国大学的课堂上有没有出现这种现象?...
“两会”的媒体太多了!
对我谈的“京津冀应合并”的问题,有人提出,难道只有调整行政区划这一个办法吗?现在不是市场经济了吗?但很多问题不全是市场能解决的,比如政治资源配置、政府行政安排等 问题。而且在这个问题上,不是没有历史教训的。
改革开放不久,当时就提出建设“长江经济区”,原来的目的是打破上海、江苏、浙江的行政壁垒,组成一个有活力的统一市场。但一段时间之后,搞不下去了,大家都有意见,最后无疾而终。虽然没有明文废止,但从此之后再也听不到有关它的消息了。
现在很多地方都在打破行政壁垒啊,要同城效应啊,两个城市要一体化啊,都没有化成。所以我才...
应设立“荣誉政协委员”
又到了两会,全国“政协”明天下午要开第一次大会,我因为要参加这之前的常委会,26日晚上就到了北京。开完常委会后,当天晚上就搬到了大会期间的住地——建银饭店。这两天已经开始接受各种媒体的采访。今天上午有5家媒体采访,一直采访到12点。大家关心的问题主要是“政协”今年的会又会有什么新的变化。
如果仅仅关心一些表面的东西,我觉得还是不够的。比如我看到一些报道,说“政协”只供应白开水,瓶装水要自己出钱之类的;还有的关心会议时间是不是缩短,这都是表面的事。比如今年的会期,比去年还增加了一...
中国亟需独立调查机构
有人告诉我,我的那篇“限三公,不该限教授”的日记发表后,有好几个人在骂。可能他们对题目产生了误解:教授凭什么就不需要限“三公”消费?如果耐心看正文的话,就知道其实不是这么回事。
我就在想,现在中国社会怎么才能形成一种大家都讲道理的气氛。也许有一些人根本不想看全文,只是想找个骂人的机会。
如果一个社会,把各个阶层都抹黑了,这个社会就越来越撕裂,各种不必要的矛盾也越来越多,越来越不和谐。主流社会需要某一个阶层来支撑的话,这个阶层也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了。
技术层面上说,我们没有用社会学的方法来理性地分析社会。比如说...
与自然相比人的尊严是第一位的
如果把“敬畏大自然”理解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无疑是一种正确的态度,我完全赞成。但如果将“敬畏大自然”与以往一些人出于蒙昧的自然崇拜混为一谈,因此就认为人类在自然面前应该一味顺从、无所作为,那就走到了另一个极端,不仅非人类之福,就是持这种观念者也难自圆其说。
火的使用、工具的发明、栽培农业、定居以及城市化,都曾使大量其他生物毁灭,极大地改变了局部区域的自然环境。要是没有这些进步,就不会有今天的人类,也不会有目前这场争论。这些进步既不能简单地说成是“征服自然”的结果,也不仅仅是“敬畏&rdq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