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谈的“京津冀应合并”的问题,有人提出,难道只有调整行政区划这一个办法吗?现在不是市场经济了吗?但很多问题不全是市场能解决的,比如政治资源配置、政府行政安排等 问题。而且在这个问题上,不是没有历史教训的。
改革开放不久,当时就提出建设“长江经济区”,原来的目的是打破上海、江苏、浙江的行政壁垒,组成一个有活力的统一市场。但一段时间之后,搞不下去了,大家都有意见,最后无疾而终。虽然没有明文废止,但从此之后再也听不到有关它的消息了。
现在很多地方都在打破行政壁垒啊,要同城效应啊,两个城市要一体化啊,都没有化成。所以我才要求京津冀能有一个好的顶层设计,从一开始就有比较好的发展,从而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另外,有网友说,天津本来就是直辖市,1967年恢复很正常。任何事情,要分清主次,认清事实。民国时代,天津是直辖市,但那时直辖市很多,有的很小的市都是直辖市,还有行政院管的院辖市。但解放后,天津已经降为省辖市了,原来省会还在天津,后来省会迁出后,天津就成为一个地级市。从解放后到1967年这个情况都没变,1967年突然改成直辖市。首先是谈不上恢复,因为已经是另一个政权。其次,为什么是1967年全国大乱的时候来做这件事?至少这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最后还有利益问题。我不是这三个省级地区的人,因此也没什么担忧。换句话讲,就算讨论这个问题的人中,有来自这三个地方的人,也不能只看这个人的身份,而是要看他的言论是否有理。讨论问题时先揣测人的背景,是否代表某种利益,不是讨论问题的方法,尽管这种现象在中国很多。
还有的人说我谈的问题缺乏新意。有些话已经讲过了。第一,我们不能对“两会”,尤其是对我们“政协”有过高的期望值,希望每天都能谈点什么事出来,都能透露出一点信息。我从八年前第一次开会的时候就发表过这样的意见,把过高的期望寄托在“两会”上,既不现实,也不符合我国的政治生活实际。大家都知道,真正做决定的,是党代会。人大,是贯彻执行党的路线和政策,这就注定了现在“两会”的范围。尤其是“政协”。虽然我是教育界的,但我并不代表教育界哪一派的,而是只代表我自己,发表意见,也只是我个人的意见。这就注定了我不可能发表什么能左右时局的意见,我也不可能掌握一些时局的机密。这个背景大家要清楚。即使在议会制国家,议会里也不可能每天出现耸人听闻的事情,有些也是日常的事。
就我个人来讲,“两会”期间,我当然希望能多谈些和两会相关的话题,不要谈那些平时也可以谈的问题。但和“两会”相关的问题,一个是大家不一定感兴趣,我也的确没什么新的意见可以发表,所以我有时借这个机会谈一些跟我们国家、我们当前和未来相关的问题。这些问题在平时也是可以谈的,之所以在这里谈,是因为会引起更多的关注。如果谈的是我自己的学术问题,算是滥用了话语权,所以我不会把私人的研究随便拿到这里谈。
最后,我有点怀疑,在我们的新闻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两会”需要那么多记者来报道吗?我曾经看到一个数字,有8000多名记者,这可能还没包括那些没有拿到采访证的记者。这些媒体都要在北京租场所、建采访间等,需要那么多新闻媒体吗?如果这完全是市场经济,那没关系,让他们自己花钱去好了。但我们的媒体基本上都是官办的,往往央媒拿到很多采访证,派出强大的阵容,但他们到底报道了多少?收视、收听率如何?在国内的影响力怎样?包括我自己,我也要考虑,在这里谈的东西有多少受众,多少转发、多少回复等。我觉得要实事求是,不是来的媒体多,就表示“两会”意义重大、吸引全世界,而是要靠媒体发布的消息重大、靠观点本身来吸引人。正是由于媒体资源过剩,才导致有些媒体盯准明星、富人穿什么衣服,表什么态等,这起到的作用并不好,既分散了公众的注意力,对两会制度也有嘲弄的意思。都在讲深化改革,对媒体是不是也要改革一下?一方面,是不是要对地方媒体、外媒开放;另一方面,对央媒的投入要适可而止,增加效益。
最后我想谈谈对“一带一路”的另一个想法。历史上无论是哪一个方向的丝绸之路,包括对外的交往贸易,历来都是重官方,轻民间,甚至禁止民间,只许官方。结果就造成丝绸之路上走的,全是外国的、非汉族的当地的少数民族。另外,官方的贸易,数量少,并且只讲政治目的,不讲经济效益,无论是进口还是出口,都不能为中国带来相应的经济利益,甚至是赔本的。比如我们历来的“朝贡”,朝贡,实际上是变相的贸易。叫朝贡,是因为中国自以为是天朝大国,而人家都是凡俗小邦,因此不对等,不能贸易,只能朝贡。我接受你,是看得起你;不接受你,是应该的。此外,还认为天朝无所不有,无需仰仗外人。以前我们念的课文都是“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中国什么都有了,问你们要什么?所以乾隆时,英国人来中国,提出跟中国贸易,他觉得很奇怪,我们什么都有,要跟你们贸易干什么?就算缺什么东西,下面的凡俗小国都会进贡进来,是这个理念。普天之下,都是我的,怎么会向你买呢?但中国人又有个理念,你尊敬我,那我也爱护你。此外,我是大国,你是小邦,我是富国,你是穷国,所以不能让你在经济上吃亏。因此有句话叫做“薄来厚往”,你给我薄,我给你厚,你给我少,我给你多。这样就造成,朝贡贸易越发达,中国贴的钱就越多。这样就形成恶性循环,一跟他们打交道就亏钱,官方就不想和他们打交道,结果到一个王朝快结束时就没什么朝贡了。所以郑和下西洋就是这个目的,明朝成立以后,前朝的朝贡还没来,所以主动到海外去,一是宣布大明早就建立了,你们应该来朝贡;二是你们的朝贡还没来,我先赏赐你大量的金银财宝,刺激你来朝贡。所以郑和下西洋在航海上也许有成绩,却把国库里的钱都花完了。
民间贸易是不是中国人没有积极性?其实在中国沿海地区,积极性是很高的。福建一地,山多地少,早在南宋时,就出现了生存困难。南宋时,福建有“杀婴”的习惯,当时有个说法是富家两男一女,一般人家一男一女,多出来的生下来就弄死,说明经济上已经开发殆尽。福建海岛多,航海条件非常好,偏偏朝廷禁止。所以福建当时盛行走私贸易。等到西班牙人、荷兰人到了东南亚、台湾,对福建外贸。当时中国缺少白银,这些国家到了新大陆,掠夺了大量白银,中国传统的商品内贸的话,赚不了什么钱,外贸的话,卖给日本、朝鲜,利润就比较高了,如果卖给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利润更高,所以福建一带出现了武装走私集团,其中有一个就是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他在台湾和日本都有自己的基地,后来还出现一些海盗。但这样也不会使中国经济有健康的发展。
所以我们今天发展海上丝绸之路,难道都要依靠政府、国企、央企,而不是能充分调动民间的积极性吗?如果都由政府包了,那某一方面的贸易失败了怎么办?相反,如果是通过民间,肯定结果更符合自然规律,双方都能更得利。这一点我们要吸取历史教训。中国为什么没有从丝绸之路上获得经济利益呢?原因就是要开、要关,都是出于政治目的,而不是鼓励民间去利用开发,这是发展一带一路需要注意的。
“两会”的媒体太多了!
评论
20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