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斑点在墙上飞奔,一片蛛网在墙角疯狂,就这样。
盯着古人,盯着山楂,盯着空空如也,盯着自己没流出的眼泪,就这样。
目光越过青灯红绡和朦朦垄头,在昨日之昨,在今日之后,就这样。
酒伤了喉咙,如同碳炙了手;
星星烙进了眼睛,如同日光蒸发了雨水;
有人想起了社戏,社戏就在姥姥的村头。
唉,就这样。
&nbs...
作者文章归档:郭灿金
一个斑点在墙上飞奔,一片蛛网在墙角疯狂,就这样。
盯着古人,盯着山楂,盯着空空如也,盯着自己没流出的眼泪,就这样。
目光越过青灯红绡和朦朦垄头,在昨日之昨,在今日之后,就这样。
酒伤了喉咙,如同碳炙了手;
星星烙进了眼睛,如同日光蒸发了雨水;
有人想起了社戏,社戏就在姥姥的村头。
唉,就这样。
&nbs...
“鞥啊鞥啊鞥”,是盘旋在脑海里的一句旋律。“鞥”读“eng”。在现代汉语词典里,发“eng”这个音的只有“鞥”一个字,所以,我只好将我脑海中的旋律转记为“鞥啊鞥啊鞥”,这是语音所迫。同时,“鞥啊鞥啊鞥”没有确切的意思,就像藏语歌里的“呀拉索”,或者戏曲唱腔里的“那呀嘿”一样。
“鞥啊鞥啊鞥”,应该出现在某部电影的配乐里。唉,已是30年前的往事了。以我模糊地记忆,那是一部黑白电影:智商较低的“鬼子”进入了我军的埋伏圈,密密的树叶之间就是我军的枪口。“鬼子”似乎觉察到了自己命悬一线,于是,那个可怜的鬼子兵手端步枪,战...
“爬杈”,是我老家对于蝉的幼虫的称呼。老家人称呼完成了蜕变的“蝉”叫“嘟了的”——就是书上所说的“知了”,而没经蜕变的蝉,我们就叫它“爬杈”。当然,“爬杈”是根据老家人的发音转写的,无法保证写得是否正确。只是我想,那“爬杈”只要钻出地面,为了完成自己宿命的蜕变,它第一件事注定就是往树杈上爬,因此,写做“爬杈”也未尝不可。
残存在记忆中的苦涩的童年里,“爬杈”是和有趣联系在一起的。
少时,每至初夏的傍晚,村里的男女老少几乎全部出动,我们的目的就是为了“尅”爬杈。在这...
“瞎碰”是一种的昆虫的名字,直到现在,我也不知道“瞎碰”的学名到底叫什么。似乎,它也没有太多和“瞎”和“碰”有直接关系的表现和动作,可是,不知为什么,老家的人都这样叫它——瞎碰,瞎碰。
后来,我上了大学,母校有生物系,询问学生物学的同学,他们说,也许我说的“瞎碰”就是“金龟子”。我又问,那“老鸹虫”的学名又是什么呢?他们被我问住了,无法再给答案。
在我心里,“瞎碰”和“老鸹虫”是联系在一起的。“瞎碰”略大,它的体格像个花生豆,有一层黄黄的甲壳,飞起来有嗡嗡的响声。“老鸹虫”是...
今天在凤凰网见到一篇题为《皇帝的女儿真可怕 盘点历史上那些倒霉的驸马》的文章(网址http://news.ifeng.com/history/zhongguogudaishi/detail_2010_07/28/1847440_0.shtml,凤凰网注明转载自《民风(上半月)》杂志2009年第四期,且其他网媒亦有转载),该文章署名为“郭灿金”。该文虽然个别段落“抄袭”了我原来在《中国人最易误解的文史常识》中的一篇文章《驸马命运够辛酸》,并且署名为“郭灿金”,但该文非我所写,彼“郭灿金”也非此“郭灿金”,我个人和《民风》杂志也无任何往来。特此声明。
不是每一个鬼都有坟墓,不是每一个魂都有影子。于是,就有了孤魂野鬼。
孤魂野鬼游荡在水上,穿行在风里,只有以梦为马,以夜为家。只是,鬼魂的马没有缰绳,鬼魂的家没有窗户。
孤魂野鬼在村头徘徊,他的家已坍塌。
他走过池塘,走过河流,走过城市,以及那个鬼影闪烁的三层危楼……那里市声鼎沸,无人入睡,但他找不到幻想中的那个小小的马扎。
孤魂野鬼游离于时间之外,没有昨夜,没有未来,更没有此刻。
&nbs...
天塌地陷之时,会有风从西北袭来。那一定是在盛夏,如果可能,最好是在午夜。
整个城市无人入睡,他们等待最后的时刻。因为这是所有人的最后时刻,所以,曾经十分重要的遗言、遗产的交割、以及珍藏心底的秘密,此刻都显得无关紧要。没有了明天,一切都成了无法自圆其说的梦幻,梦幻的不同仅仅在于是美梦还是梦魇。
天塌地陷,于是没有了传说中的天圆地方,方和圆还会有什么意义?天和地挤在一起,挤出了中间的海水和空气,海没有枯,只是,海已不在天地之间。
因此,所有的...
敌人近在咫尺,敌人在千里之外,敌人在十面埋伏。
辽阔的沙场实乃辽阔的监狱,形格势禁;敌人虎视眈眈,批亢捣虚。
敌人埋伏于十面,他们游手好闲,无所事事,只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突然引吭高歌,高歌高歌,此即四面楚歌。转瞬之间,歌声就化为了杀人利器。他们化离愁为丝竹,将别恨作和声,声声断断,余音绕梁。
敌人似蚕,歌声若茧,遍地楚歌,将敌人团团裹紧。
敌人引爆了他的喉咙,他且舞且歌,奈若何,奈若何?
...
端午为阴历的五月初五,是中国重要的节庆之一。在广为流传的说法中,屈原和端午节有直接的关系:战国时期,楚国左徒屈原因得楚怀王的信任,而深受同事上官大夫的嫉妒。上官大夫损招迭出,致使屈原被楚怀王疏远,并被罢官流放。屈原痛心楚怀王被谗言媚语蒙蔽了眼睛,致使正直的君子被朝廷所不容,郁闷之下,写出了长诗《离骚》。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都城,屈原肝肠寸断,于是在五月五日这一天,写下《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自尽。屈原投江自尽的消息传来,汨罗江畔的居民无不为之失声痛哭。他们在第一时间驾着各自的小船赶到江里,盼望能找到屈原的遗体。为了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屈原的遗体不被水中的鱼蛟吞食,他们想到了补救...
有一句格言广为人知:“无论黑猫白猫,逮住老鼠就是好猫。”尽管此话语义复杂,甚至有实用主义的嫌疑,但它却说出了一个基本事实:猫是和老鼠联系在一起的,是否去“逮”关乎猫的“权力”,是否“逮得住”则关乎猫的“能力”。
有这么一副漫画摆在面前:四盘美味的鱼摆在餐桌之上,三只猫正襟危坐正欲大快朵颐,另外一只猫呢,则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扑向了旁边的一只老鼠。虽然事发突然,邻座的猫还是在第一时间给出了自己的评价:“都什么年代了,有鱼吃还捉老鼠?”
尽管画面简单,但那只猫指手划脚的神态依然活灵活现:“都什么年代了,有鱼吃还捉老鼠?”其感慨虽然真实,但其言外之意却值得警惕。
是的,我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