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格言广为人知:“无论黑猫白猫,逮住老鼠就是好猫。”尽管此话语义复杂,甚至有实用主义的嫌疑,但它却说出了一个基本事实:猫是和老鼠联系在一起的,是否去“逮”关乎猫的“权力”,是否“逮得住”则关乎猫的“能力”。
有这么一副漫画摆在面前:四盘美味的鱼摆在餐桌之上,三只猫正襟危坐正欲大快朵颐,另外一只猫呢,则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扑向了旁边的一只老鼠。虽然事发突然,邻座的猫还是在第一时间给出了自己的评价:“都什么年代了,有鱼吃还捉老鼠?”
尽管画面简单,但那只猫指手划脚的神态依然活灵活现:“都什么年代了,有鱼吃还捉老鼠?”其感慨虽然真实,但其言外之意却值得警惕。
是的,我用的词是“警惕”。
需警惕的是,那只猫以“多数”来匡正“少数”的意图。
画面中的猫们无疑过上了“小康生活”:餐桌干净,台布整齐,猫均一鱼,无贫富之分,无多寡之忧,猫们似乎进入了它们梦寐以求的“盛世”。但如此“和谐”的场景,并不必然意味着每一只猫们的步调都必须保持高度一致,更不意味着这个团体中的每一只猫连捉老鼠的“自由”都不再拥有。
因为,对于一只猫来说,“捉老鼠”乃是天赋“猫”权。大多数猫可以不去行使这一权利,但却不应因此就断定所有的猫已经没有了这一权利,更不能因为多数猫“不作为”,就限制少数猫“有所为”。
只许大家吃咸鱼,不许别猫捉老鼠,也许那只指手划脚的猫并无恶意,它只是想让大家一团和气,高高兴兴过安稳日子。但是,一旦接受了它的逻辑,后果却相当可怕:今天,如果它成功地制止了“捉老鼠”的行为,明天它就会为别的猫制定它认为符合“正义”的“行为规范”。长此以往,“猫”将不“猫”。
“狗拿耗子,多管闲事”;猫捉老鼠,天经地义。既然天经地义,既然纯属自愿,既然无碍他“猫”,那么,那只特立独行、奋然捉鼠的猫就不应该被指责,不应该被说三道四——无论“什么年代”。因为,“猫”权和“年代”无关,不论是一千年之前,还是一千年之后;不论是在“盛世”,抑或是在“末世”。
你吃你的五香鱼,我逮我的臭老鼠,逮完之后,继续吃鱼,不亦善哉?记录激动时刻,赢取超级大奖!点击链接,和我一起参加“2010:我的世界杯Blog日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