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李敬泽

出生年月:1964年1月       祖籍:山西芮城 毕业院校:北京大学中文系 代表作:《颜色的名字》、《集体作业--实验文学的理论与实践》(合著)、《通往故乡的道路》、散文集《看来看去或秘密交流》、评论集《纸现场》等

答《辽沈晚报》宋波鸿


 

  作为《人民文学》的主编,您更青睐什么样的作品?每天都在那么多的文字中做出选择,您是如何保持头脑清醒以及目光锐利的?

  

我不敢肯定我总能像你期望的那样保持头脑清醒和目光锐利。实际上,很多的时候我是茫然的。我甚至担心自己太清醒和锐利,也就太自以为是。

你问到我“青睐”什么样的作品——我“青睐”那些让我觉得没有把握的作品,不熟悉、不习惯,使我的经验和趣味经受挑战,我猜测,某些新的、创造性的因素可能就包含在里面。我知道很多人只喜欢他们一向熟悉的那类作品,作为一般的读者那当然没有问题,但无论是作为编辑还是作为评论家,都有必要保持谦逊和警觉,向着艺术创造的无限可能性...

Read more

答《人民日报》


 

    1·在全媒体时代,文学的创作与传播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现在一些网络写手日产几万字,写出来的书一样大受追捧,在社会上名利双收。相比之下,那种沉下心来推敲式、分娩式的写作会怎样生存?如果说这个时代的文学创作还有一些东西需要坚守,那是什么?

 

    我们都知道将会发生变化,但所谓变化,必定是难以预料的。如果你过去是捧着一本书,现在你却是通过网络或电子阅读器阅读,那么,变化就必将发生。正如麦克卢汉所说,媒介即内容,特定的媒介一定会影响到媒介所传达的内容,但究竟怎样影响,这并不是完全由技术决定,而是取决...

Read more

压舱石、獭祭等等——读书答问


您最近在读的书有哪几本?选择的原因是什么?

 

最近频出长差,行李里带了几本:《马尔罗与中国》、《福楼拜的鹦鹉》、《人间词话》、《春秋左传》第三册,还有台湾版胡兰成的《乱世文谈》。

《马尔罗与中国》是有原因的,我一直对这个问题有兴趣,写过文章。《左传》是反复读的,也写过《小春秋》。手头有三套不同版本的,还有一套是缺册,有一册丢在飞机上了,这一两年差不多成了习惯,出门总要抽一册带上,带上却也未必一定读它。旧时航海有压舱石,放一块石头船才会稳,《左传》快成我的压舱石了。至于其他几本,就没什么特别理由,端详了一下,觉得有趣,可消旅途寂寞,便带上了。

 

近一个...

Read more

和郁达夫先生商量——就郁达夫奖答《钱江晚报》


 

  作为郁达夫小说奖的评委,在评奖过程中,您是遵循什么样的标准来评选?最让您耗时间耗精力的是什么?

 

  哈这回我恰好知道标准是什么,就是这个奖的章程所规定的:侧重体现郁达夫的创作追求和审美风格,“力推烂漫放达、感性丰盈、感时忧国、富有鲜明个性的优秀之作,倡导文学创作中浪漫抒情和人性灵动的一面。”我觉得这个规定对标准做了比较清晰的界定。现在文学奖那么多,但对标准作出具体界定的不多,结果评的有特点的奖也不多。郁达夫奖这样评下去,就会有自己的性格,就会促进文学生态的多样化。

  这些作品大多以前就看过,所以真正的心思是用在与郁达夫先生商量,刚才那个规定说白了就...

Read more

亚历山大之结——《翼文库》序


 

每一个写作者,或许都曾想过:原不该生在此时,倒情愿活在过去的某个时候——

生在唐或宋,生当五四,或者哪怕早生几年、十几年,正赶上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风云际会……

当他这么想时,他倒不一定特别喜欢唐朝或五四的生活,他想的是,那时我可能是李白或李商隐,是苏轼或李清照,是胡适或者鲁迅……

当然,他的现实感会提醒他,在唐朝当日,做李白或李商隐却未必是什么令人羡慕的事,而五四大师们的业绩,即使现在看是简易的,在彼时也是艰难的,是水滴石穿、终至石破天惊。

却也并非梦想着在别处、做个别人,是一种深刻的焦虑,担心做不成自己,担心生不逢时,英雄空老。钱钟书在《宋诗选注》的序中说,...

Read more

春秋的老实人和天真汉


 

    写了本小书《小春秋》,人家就说:这是讲经典、讲历史。我一听汗都下来了,小子安敢!把汗擦了,我又觉得,为何不敢?有句俗话: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如果满了,还晃荡什么?国学大师是不会跑到电视上去讲的,讲也不好看,收视率肯定低,偏是村夫子野秀才才要晃荡,豆棚瓜架夜行船,网络电视畅销书,大家听个热闹而已。

村夫子讲经典、讲历史,大家爱听,那是因为“对景儿”,古为今用,用古人的智慧教我们成功,教我们做一个聪明人。我们的老祖宗有那么多的生存技巧,那么多的权谋,那么多克敌制胜的法宝,我们要学,而且要用。一部历史,在村夫子野秀才们看来,就是强者生...

Read more

《深虑论》跋


 

    有许洋君,主《SOHO小报》笔政,其人博雅,专好命题作文——不是别人命题他做,是他命题,别人做。近日得一题曰:“我想把这个世界搞明白”。许君得此刁而酸之题,茫然四顾:倒霉蛋在哪儿?倒霉蛋在哪儿?

——在此。他的目光落到我头上,跑是跑不掉的,只好硬起头皮提起笔,且看洒家能不能对付过去。

    我搞不明白的是,为什么非把这个世界搞明白,这世界被搞明白了很有趣吗?还是搞明白世界显得很牛逼?

    以在下愚见,这世界被搞了而且搞明白了,肯定不是一件有趣之事。而且搞明白之日,便是...

Read more

答《华商报》


 

记者:总说中国今天的文学是苍白无力的,不够震撼人心。那么,在你看来,中国文学为什么缺乏力量?

 

如果一年中国出了一千个作品,你是不是要求这一千个作品全部“震撼人心”?如果其中哪怕只有十个作品震撼人心了,那么你又怎么能说中国的文学“苍白无力”?现在谈文学动不动就是全称判断,听上去很铿锵,实际上很空洞,他在批评文学的时候心里没有什么作品,没有具体对象,只是要发泄他的情绪。当然,我也期待着更有力量的作品,这需要我们更深入地认识现实和人心。

 

记者:传统文学的读者在锐减,尤其是青年人。传统文学真的和青年读者之间有那么大的距离吗?我们又该怎么缩...

Read more

《小春秋》自序


                     

李商隐《碧城》诗:“星沉海底当窗见,雨过河源隔座看。”

窗外,星沉于海底,同时,万里之外,大雨落于河源。

一个人,看着。

义山诗中有大寂寞,是一个人的,是岁月天地的;义山是被遗弃在宇宙中唯一的人,他是宇航员他的眼是3D的眼,他看见了星沉,同时看见雨过,他的寂寞地老天荒,壮观玄幻,是华丽的、澄碧的、寒冷的、坚脆的,这世界如水晶琉璃。

&nbs...

Read more

一本新书:《为文学申辩》,作家出版社09年1月出版


    本书收录五年来的部分长文、短文和答问。

    前后看一遍,看出了主题,一以贯之,就是“为文学申辩”。

    文学是万古江河,但是,在它存续的每一世代,在每一个“此时此地”,它都是一种弱的、备遭猜疑蔑视的事物,同时,它的那些最热情、最真诚的维护者们,也经常辛辛苦苦地使它僵硬和凝固——使江河干涸。

    所以,文学需要为之申辩,在申辩中领会它的价值,领会它的过去和未来,领会它真的精神和活的生命。

    选择“申辩”一词,颇费踌...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