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奇迹的文化解释
关于东亚奇迹,除了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从制度和政策的角度去解释之外,还有一种文化派的解释,1980年代在人文和社会学界颇为流行。文化派认为儒家文化的一些特征如强烈的成就动机、勤俭节约、重视教育等是东亚经济成功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文化派的观点可以追溯到社会学的老祖宗马克斯•韦伯。韦伯认为欧洲十六世纪开始的基督教改革所产生的新教伦理是资本主义在欧洲新教国家兴起的原因,他还特别解释了为什么中国儒家文化产生不了资本主义。但是另一方面,韦伯也指出儒家文化可以很有效地学习资本主义的做法。
不过,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削弱了文化派的声音和影响。...
作者文章归档:朱天
中国教育是否会拖经济增长后腿?
随着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国民收入达到世界中上等水平,中国似乎必须走上一条以创新驱动的增长之路。但是创新需要人才,中国的教育体系能否承担起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任呢?换句话说,中国教育是否会拖经济增长的后腿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在很多人那里是否定的,因为中国的应试教育向来为人诟病,学生负担过重、死记硬背、缺乏创造性等批评已成为普遍的社会共识。但是另一方面,国际学术界却有不少学者在解释中国(以及东亚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奇迹的时候又将重视教育作为一个主要原因——毕竟,如果中国教育真的一无是处,那就很难理解何以恰恰是中国成了过去三十多年来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一贬一褒,...
“中等收入陷阱”并不存在
由于中国财政部长楼继伟最近的一次发言,“中等收入陷阱”再次被推上风口浪尖。据报道,楼继伟认为“中国未来几年有50%的概率会滑入中等收入陷阱”,此言一出,激起千层浪。笔者认为,楼继伟是有名的学者型官员,有学者般率真,但身为官员,未必要如学者那样严谨(诚然,多数学者在讨论众多现实问题时,也并非十分严谨)。“中等收入陷阱”就是由世界银行的两位经济学家提出来的很不严谨的概念。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2007年世界银行出版的一份报告里,两位作者认为,中等收入国家处在低收入国家与高收入国家的夹缝中,它们在劳动力成本上失去了优势,不...
中国增长之谜,是制度还是文化 l
东亚奇迹的文化解释
关于东亚奇迹,除了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从制度和政策的角度去解释之外,还有一种文化派的解释,1980年代在人文和社会学界颇为流行。文化派认为儒家文化的一些特征如强烈的成就动机、勤俭节约、重视教育等是东亚经济成功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文化派的观点可以追溯到社会学的老祖宗马克斯•韦伯。韦伯认为欧洲十六世纪开始的基督教改革所产生的新教伦理是资本主义在欧洲新教国家兴起的原因,他还特别解释了为什么中国儒家文化产生不了资本主义。但是另一方面,韦伯也指出儒家文化可以很有效地学习资本主义的做法。
不过,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削弱了文化派的声音和影响...
中国的宏观经济结构失调了吗?
中国经济学界及媒体界,将投资妖魔化不是一条两天了。认为投资意味着政府干预市场,意味着低效投资,意味着大拆大建,意味着破环环境,意味着强刺激,意味着加剧产能过剩等等。这背后所奉为圭臬的依据是: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和出口)中,发达国家都是消费占GDP比重很高,比如美国这个数字达到84%,而投资和出口占了很小的部分;中国则相反,投资占了近50%,消费占比还很低。因此他们主张中国经济改革调结构的任务中,应该扩大消费的占比,缩小投资的占比。其实这种说法,从根本上忽视了中国和发达国家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至于细节上值得推敲的地方就更多了。
本文作者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朱天教授...
“三驾马车”行骗中国
不知从何时开始,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常常被说成是由“三驾马车”(即投资、消费和出口)拉动的。这个说法与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背道而驰,但却得以迅速普及并“行骗”全国。依据这种观点,中国经济这些年的增长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这两驾马车的拉动,在内导致消费需求不足,在外则产生过度的顺差,这样的增长是不可持续的。媒体上每天都在重复着这样的言论,不仅如此,很多经济学家和政府官员也都将三驾马车论当成了显而易见的真理,并以此为前提来讨论中国经济的问题。但翻开任何一本经济增长理论的教科书,我们找不到“三驾马车”拉动经济的理论,也没有发现低...
中国经济仍应“发展”而非“转型”
从一个不发达国家变为一个发达国家是个发展的问题,是个经济增长的问题,而不是一个转型的问题,靠转型是转不过去的。
我们现在有了一个新的口号,叫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其中一个主要内容叫做经济结构的转型。在这个问题上各界似乎已经有了高度的共识,这是有点可悲也有点可笑的。中国经济究竟出了什么问题呢?根据目前流行的说法,中国的经济发展存在诸多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主要包括需求结构上内需不足,尤其是消费不足,过度依赖出口和投资,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和能源消耗偏高,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城乡和地区发展不协调,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等等。
中国经济不需要“转型&rdq...
为什么越改革老百姓越穷?
摘要:现在一个流行的观点,说中国需要刺激国内的消费来减少对出口的依赖。这个说法还是没有区分经济短期增长和长期增长的差别。中国都已经通货膨胀了,还要刺激消费吗?
我们现在有了一个新的口号,叫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其中一个主要内容叫做经济结构的转型。在这个问题上各界似乎已经有了高度的共识,这是有点可悲也有点可笑的。中国经济究竟出了什么问题呢?根据目前流行的说法,中国的经济发展存在诸多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主要包括需求结构上内需不足,尤其是消费不足,过度依赖出口和投资,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和能源消耗偏高,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城乡和地区发展不协调,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等等。
...
上市公司高管应该拿多少钱?
贴一篇去年发表在《经济观察报》上的文章,因为觉得内容还没有过时。
一个企业的高管(这里指的是董事长、总经理一级的管理人员)拿多少钱本来是企业的事,但是现在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高管的薪酬已经成了公众的事。美国就有不少人质疑高管薪酬太高,而且公司经营不好的时候仍然可以得到丰厚的报酬。中国最近也有公司高管薪酬上千万,虽然还远低于美国大公司高管动辄千万美元以上的薪酬,但与中国普通员工的收入相比已经是天文数字了。
如果一个企业员工的平均年收入是十万元,而高管的年收入是三百万元,差别显然是很大的,那么是否一定不好呢?好不好要看你用什么标准。如果以收入的相对均等作为标准,三十倍...
威廉姆森的诺贝尔奖与交易费用企业理论的形式化
威廉姆森 (Oliver Williamson) 因为对交易费用经济学尤其是企业边界理论的贡献获得了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很巧的是前不久(九月份)我刚完成了一篇将威氏理论数学模型化的论文。诺贝尔奖委员会提到威廉姆森的理论目前还是非形式化(数学模型化)的。在这个意义上,个人以为拙文在交易费用经济学的形式化上朝前走了一小步。我的文章放在社会科学研究网络(Social Science Research Networks),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下载,网址是 http://ssrn.com/abstract=1486464,欢迎指正。
威廉姆森的这个奖可以说是long overdue。十年前他在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