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何志毅

清华大学全球产业研究院首席专家、北京大学教授。

自我介绍:我的主业是教授。一位好的管理学教授具备三种能力:教学能力,研究能力,实践能力。换一句话说:传播知识的能力,创造知识的能力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传播知识要求有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宽广的知识面,创造知识则宜主攻一点或一线,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则不仅仅依靠知识,还要具备一些素质,用时髦话说是还要有较高的EQ。因此,当一位好管理学教授不容易,我用这三维坐标来衡量自己,努力做一个中国社会需要的管理学者。在教学方面,我讲授市场营销、企业战略、企业文化三门系统的课程和相关的专题讲座。研究方面我主要集中于微观一些的品牌管理和宏大一些的中国管理思想体系。实践方面我做一些企业文化、品牌方面的课题和咨询。
目前我还领导着一个三位一体的组织:北大案例中心、《北大商业评论》和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同盟。
刚开始做案例中心的时候,我们的使命是为中国的工商管理教育建设一个案例库,后来我们觉得一个大规模的、系统的案例库实际上记录了中国企业成长的历史,如果有条件它会是一个中国企业发展的博物馆,而且,在此基础之上,有可能产生中国自己的企业管理理论体系。因此,我们把自己的使命定义为:提升中国管理教育水平,孕育中国管理思想体系。当然,省略去的前缀是“用案例和案例研究方法”。
《北大商业评论》是一个传媒载体,使我们能够在这里讨论自己关心的问题,研讨中国的案例,使中国的学者和企业家们在理论联系实际方面向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
在一个社会中,任何组织和个人除了自己的职业外,都应该有一些社会责任或者说职业外的责任。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同盟是我们履行社会责任的平台。这个平台让我们与中国最优秀的跨国公司和本土企业一起探索、传播和推动企业社会责任的理念和实践,与国际社会一起为改善我们生存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而做一点贡献。
我为此事业而努力了几十年,我还将持续努力。

中美企业对比,给我们的启示


当前背景下,中国的产业、企业该如何投身未来?中国民营企业家能做些什么?中国的民营企业要打造百年领军企业该如何破局?


口述:何志毅 清华大学全球产业研究院首席专家、北京大学教授
采编:曹雨欣、田兴宇
来源:《决策之道》第七辑


中国与世界领先还有多少差距?

 

《决策之道》:企业家一向关注能代表未来趋势的产业。我国也公布过国家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在您几十年的产业研究过程中,备受人们关注、代表未来的产业有哪些变化?

 

何志毅:从18世纪中期开始...

Read more

解读《北大商业评论》主办权之争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2010:28 法制日报

本报记者 孙继斌 万 静

引用地址: http://news.sina.com.cn/c/2008-01-20/102814784526.shtml

  作为中国最有名的商学院———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以下简称光华学院),近来人事纠纷不断。继学院辞退世界银行发展研究部经济学家、光华学院教授邹恒甫后,北京大学管理案例研究中心主任何志毅近日又被光华学院免职。

  这起纷繁复杂的人事纠葛的症结在于一本刊物即《北大商业评论》(以下简称“...

Read more

再过二十年中国经济将超过日本


   价值中国:回顾改革开放三十年,您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何志毅:
从我的工作性质和工作内容来看,三十年改革开放对于今天的状况有两个主题词:一是政府造市场,另一个是企业推动经济成长,这两个方面一起促成中国今天取得的成就。

  作为管理学研究的学者,我们很欣慰的是遇上了这样一个好时机,看到了中国企业的起点。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的时候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大讨论,真正到了82、83年开始有了一个市场的松动,有了市场就开始有了企业。真正意义上的企业是在市场中间诞生,按照市场规则成长的。严格来讲过去传统的国有企业不是真正意义的市场化企业。现在社会是一个商业竞争的时代,经济的成...

Read more

何志毅:写在感恩节的感谢信


  ——对“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关于何志毅问题的说明”的回复

  11月14日,光华管理学院的张维迎召开院长办公会,宣布免除我北京大学企业管理案例研究中心主任一职,以及对《北大商业评论》杂志做出了不顾历史事实、不顾相关合作者权益、不顾国家相关部门对期刊管理规定的无理决定。对于这种事实,我只能对北大案例中心及《北大商业评论》的员工如实传达,引起了员工的不解和激愤。于是,出现了以全体员工及我个人名义的二篇文章,发给光华教职员工后被转发到外部网站上,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对此我有难言的苦衷。这两天各界人士对此事件议论纷纷,我谢绝了十几家媒体...

Read more

国际化不等于美国化


  这次会议希望我演讲的题目是关于如何使中国企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管理话题,如果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管理,有很多话题可以讲,比如说我们低成本也是一个竞争力,是一个竞争力角度的话题。那么我想讲五个关键性的东西,由于时间很短,本来会议是45分钟,我争取就讲半个小时。

  第一个是我的观点是国际化不等于美国化;第二个要想建立做国际化的中国企业,可能要跨越矩阵式管理的关;第三个是要解决哈佛文化管理的问题;第四个要提早进行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第五个要尽国际社会责任。

  从五个角度比较粗略地给大家交流一下我的想法。

  首先,国际化不等于美国化。现在一讲国际化就是美国的标准,在国际化...

Read more

中国企业管理这十年……


  尽管中国成功的20年企业有一批,但北大光华管理学院MBA案例中心主任何志毅教授认为:从1992年邓小平南巡以后,中国才有了真正完整意义上的企业。所以他甚至苛刻地认为:中国企业管理的真正历史,始于10年前。

  10年管理巨变

  他认为:10年来,由于我们自身实践的推动,由于西方管理理念的不断引入,中国的企业管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10年来,曾经很僵化的中国国企变化非常大。从邓小平南巡开始,国企加大了改制力度,开始走向市场。目前世界500强中,有14家是中国国企。

  第二,10年来,中国民营企业日趋成熟。中国出现的20年企业...

Read more

开创“企业公民”建设新模式


  ——专访北京大学管理案例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联盟秘书长何志毅教授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上开始形成新一轮声势浩大的企业社会责任运动浪潮。中国企业正处于融入全球化的过程中,作为“世界工厂”,中国已成为全球资本和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国际上正在风行的社会责任运动也越来越直接地影响到中国企业。企业以“社会公民”身份履行社会责任的观念和实践越来越得到政府、市场和公众的认同和提倡,并且成为全球企业的共识。为此专访了北京大学管理案例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联盟秘书长何志毅教授。

  问:这个时...

Read more

中国式管理的2028猜想


  “中国式管理”,这是近年来管理学界的一个新动向。在我看来,倡导“中国式管理”并不是贬西扬中的情绪化的东西,而有着深刻的意义。

  20多年来,我们一直在努力学习西方,开始是引进西方设备,后来发现还要引进他

  们的管理方法,再后来发现还要接受这些管理方法背后的理念,于是全面向西方学习。只要美国一流行什么理念,马上就热到中国,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拿一个流行概念套用外国人的名字“攒”本书也能热卖。但是,在我自己与中国企业家的交谈中,发现他们都是能够把西方管理思想和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以及中国古代的人文思想结...

Read more

中国到目前为止,有没有自己成熟的管理思想?


  中国到目前为止,有没有自己成熟的管理思想?

  简单地回答是“目前没有”;如果深入一点回答,我想谈三个问题。第一,中国目前有没有自己的管理思想?第二,什么样的条件、或者说土壤环境才有可能造就一个国家拥有自己的管理思想?第三,中国有没有可能在未来拥有自己的管理思想?在什么时候?

  中国现在有没有形成自己的商业管理思想了呢?答案是没有。中国有治国、治军的思想,否则,不可能发展到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但是,中国还没有自己的企业管理思想。

  不但中国没有自己的管理思想,欧洲也没有——比如德国;而只有美国有、日本有。为什么这么...

Read more

中国企业国际化之路


  近年来,中国企业频频以“大买家”的身份亮相于国际市场。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的研究,中国最大的500家企业中,约有60%在2005年以前就已经有各种形式的海外经营活动。一些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公司,如联想、TCL、华为公司的海外营业额已经超过国内。2004年以前,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中,单笔交易金额超过10亿美元的收购案几乎没有。2004年开始,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大单”频现。

  研究跨国投资的学者邓宁(Duning)认为,各国经济都要经历五个阶段,在第一、二阶段,对外投资的流出规模可以忽略不计。进入第三阶段后,人均GDP达到2...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