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02):合川·钓鱼城


 西行(02):合川·钓鱼城

2023625

五点半起床,又补了点日记。昨晚太累,日记没记完就睡着了。

今天的计划是先到钓鱼城,游三个小时左右;再到卢作孚故居,个把小时。一点钟左右离开合川,坐火车到遂宁;再坐两个小时汽车到安岳。

快七点下楼,找前台取了代餐劵。服务员还在睡,被我叫醒。代餐券10元,早餐在后面的“包子遇见面”。我昨晚路过过。

各种小吃应有尽有,米粉,面条,包子,烧麦,粥,豆花……店里热气腾腾,服务员忙忙碌碌。我要了二两的羊肉米粉,一笼小包,粥,矿泉水,加了12.5元。最后剩下四个小包,可以留做午餐。

到景区不远,五公里左右。叫了DD,十分钟就到了。

景区看大门的大嗓门的老头说,还早着呢,售票员都还没来,要八点半才开门。又说65岁以上的免票,60岁半价,一般票价是60元。

我离开售票大厅,往回走了一段。有小道通江边,那里有游船。我昨天去过的炮台村,就在对面。昨天走的山路,以为在半山之上,原来距江边不远。朝下游望去,江面朦朦胧胧的,远处的山峦像是水墨画。

又折回售票大厅。看到大嗓门的老头坐班车离开。又看到当地人从游客中心左边的大门进入。这个大门应该是不查票的,可以自由进出。从这里到前面的检票口,可能是要坐观光车的。走路也不过十几分钟。

路边是茂密的竹林,一簇一簇的,竹竿粗大笔直。竹林下有一长溜的石埂,猜想是当初的战壕。草丛中还有一个个斗大的圆石,猜想是礌石。竹林的顶上,远处是高耸的山崖,山崖之上有一道城墙,是当初守城部队的第二层防御体系。

1258年,蒙哥汗率领几十万蒙古大军从六盘山南下,浩浩荡荡顺嘉陵江下行,进犯四川。合州军民据守渠江、涪江、嘉陵江三江汇流处的天险钓鱼城,顽强抵抗。蒙哥率军多个方向进攻钓鱼城未果,在钓鱼城东南方向的石子山(今炮台山)构筑炮台,攻打钓鱼城,结果被守军大炮击伤。后不治身亡。蒙古军队久攻不下,引兵撤退。只留下一支部队围困。钓鱼城的坚守,迟滞了蒙军的攻势,蒙哥的战死,可能还迫使蒙军改变了战略,放弃在欧洲的某些进攻目标。钓鱼城之战被后人誉为“上帝折鞭”,“改变世界历史走向”。钓鱼城军民一直坚守到1279年南宋灭亡,在忽必烈承诺不杀害军民的条件下才放弃抵抗。前后总共坚守了36年。

 

走到南水军码头。这是当年战斗最激烈的地方,反反复复争夺很多次。有三层台阶才下到江边。路边有告示,下面并非游览区域。不过路是通的,有游人常走的迹象。

台阶很陡,很窄。战时是不会有台阶的,易守难攻。蒙军擅长大平原的马战,这样的山地阵地战,而且是仰攻,绝非其特长。

下到江边。一片乱石滩,两边有石墙,是战争时期的遗存,应该是码头,也是城墙。因为江水水位上升,看起来不是那么险要。当年,就是因为南水军码头久攻不下,蒙哥才在对面的石子山设炮台,亲自擂鼓督战,结果丢了性命。

转身,从南水军码头拾级向上,台阶很陡。

过“护国名山”石牌坊。右边有个石块铺地的小广场,东侧是一块黑色的巨石,上书大红的“佛”字。据说此巨石原先在山顶一侧,是尊弥勒佛像。后来崩塌,飞落而下。弥勒佛像还在。于是就在附近建飞来寺。

飞来寺在古树掩映之下,安静怡然。进山门,墙角的一池莲花含苞欲放。大殿门没开,门前的拜垫上一只大黄猫在安闲地打着盹。

从飞来寺后门出来,来到前山的检票口。

年轻的售票员很热情,很友善,问我是不是合川人,有没有六十岁,如果是合川人或者满六十岁,可以享受优惠。我当然没有享受优惠的资格。

过检票口,继续上台阶。迎面的石壁上有摩崖石刻,还有陈毅元帅的一首诗。悬崖下有口井,边上石壁有“宋井”二字。

沿石壁下的台阶朝东上山。石阶左侧石壁上有孔洞,原来是放置栈道的支撑木的。战备时期,撤掉木板,就不能通行。这段栈道的尽头是个石砌的关卡,叫“始关门”。内侧嵌入石壁,外侧就是悬崖,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过始关门,来到门头上的城墙。眼前是险峻的山崖,对面就是炮台山。从这边看过去,炮台山不是很高,只是个小山包。

沿石阶继续往上。左侧的石壁湿漉漉的,有泉水流下。右侧有高大的古树,茂盛的竹林。阳光穿过树枝,洒在石壁的绿苔上,那绿色呈现透明的晶莹。凉风习习,树影婆娑,泉水潺潺。

长长一段上坡台阶的尽头就是护国门。石砌的城墙,上面是重檐歇山顶的木构。左侧的石壁上也是一排孔洞,原先是放置栈道支撑木的。护国门是整个钓鱼城防御体系中最险峻最重要的一道门,往上就是防御体系的核心区域。护国门是那次战役期间不多的从未被攻破过的城门。

护国门前有旅游提示,下山有两条路,一是从北山坐公交回城,二是原路往南步行下山。我只想尽量多走走多看看,走那条路还不确定。

登上护国门城楼。俯瞰嘉陵江,这才觉得地势险要,气势恢宏。再看对面的炮台山,不仅比这边低,而且好像只是个缓坡。

沿南城墙游道东行,经过飞檐洞。这是城墙之下的一个山洞,通往山下。很狭窄,又陡峭,仅容一人通过。往下接“一字南城墙”,延伸到江边,两侧是陡峭的山崖。“一字南城墙”是战役期间最重要的防御工事之一。飞檐洞是守军控制的重要关卡,几乎不能攻破。

往前,到新东门。已经是危楼,很破败,摇摇欲坠的样子。城门关着,不能通行。往东几十米有皇洞遗址,是当时守军的排水道,有隐藏的暗道,可以出城。守军曾经此洞出击,袭击蒙军,刺杀蒙哥,差点得手。

从新东门往山顶而去。一路上山石阶,没有南门那边陡峭,险峻。似乎有营房的遗址,有条石垒砌的墙基,石块垒砌的池塘。

到山顶。有宋代石质墓室,是从其他地方挖掘搬迁过来的。一排三个墓室,里面的三面石壁都有非常精美的石刻,每道门左右各有仗剑的门神,威武而豪迈。所有的石刻都细腻而形象,生动而清晰,线条苍劲而有力。这是我迄今看过的最精美的宋代石刻。

往山顶中心区域走,有博物馆。共有五个展室,全面展示钓鱼城的结构和历史,钓鱼城战役的背景、战况和影响。只看了其中的两个。第一展室是循环放映的纪录片,主要讲的就是钓鱼城保卫战。我之前看过央视的纪录片,有好几集,讲的比较详细。这里放映的内容,大多剪辑自该片。

现在讲钓鱼城保卫战,当然是中原的也是正统的视角。若是蒙古人,应该会有自己不同的解读。很有意思的是,在央视那个纪录片中,一个合川当地的民间研究者和一位蒙古族的历史学者一同参加解说。当地学者显然气势更盛,自信更高,一直在口若悬河夸夸其谈,凌驾于蒙古学者之上。蒙古学者只能勉强应对,尴尬而无奈。“蒙哥战死”,“天神折鞭”,“改变世界历史进程”……真真假假,云遮雾罩。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胜利者书写的是自己需要的历史。

博物馆后面(北面)有个广场,可能是当年的阅兵场。往西二三百米,来到忠义祠。忠义祠是祭奠当年守城的几位将帅的,坐落在高台之上。门前一株古树,非常漂亮。树枝横着长,在一人高处与地面几乎平行,朝向祠堂的方向,像是作揖的样子。进入院内,一株黄葛树,五人合抱,有四百年的树龄。正面是五开间的木构祠堂,祭祀的是王坚、张钰等义士。两边的展室陈列着一些搜集来的古旧的木雕,细腻而精美。看起来是座古老的建筑,地面的条石已经被磨去了棱角。西头还有个考古的现场,一个墓室被打开了一半。

忠义祠是护国寺的一部分。往东就是护国寺。也是个安静闲适的所在。殿宇不甚宏伟,游人并不众多,香火也不旺盛,值守的居士也不兴致勃勃地动员游人上香祈福。这样很好,我喜欢。

出护国寺,有“独钓中原”石牌坊,很多游人在合影。前面是跑马道,是围绕钓鱼城核心区域的环道。我决定绕行一周。原先以为会很长的,其实只有两公里左右。中间参观了“石照县衙”。钓鱼城原先属于石照县的。蒙军入侵在即,县衙就搬到山上办公。在守城的三十多年间,县衙一直就在山上。

时近中午,想到要改变行程。原先是计划在钓鱼城逛三个小时,现在已经三个多小时,兴致正浓。于是退了今天从合川到遂宁的火车票,从遂宁到安岳的汽车票,今天在安岳的住房;又续订了今天的住房,明天的火车和汽车。

 

回到“独钓中原”附近,有“九口锅遗址”。红色砂岩的石台上,大小数十个圆形的浅坑,据说是战时冶炼铸造兵器及加工粮食之用。又一说是唐代的遗迹。石台的外侧是悬崖。

“九口锅”往东的平台,外侧是更陡峭的悬崖,俯瞰着嘉陵江。平台上有人工开凿的痕迹,中间是方形的大坑,边上有规则的凹槽。历史上这里应该有过亭子之类。这里就是“钓鱼台”,据说也是唐代的遗迹。“钓鱼”当然是个象征的说法,这里距离江面得有三四百米的高度吧。

从钓鱼台西侧下台阶。峭壁上有凌空的卧佛,长11米,头在西脚在东。佛像整体是悬空的,像是漂浮着。据说也是唐代的遗迹。这卧佛实在是保存完好,我有些怀疑是唐代的遗留。有看护卧佛的居士,也没有游说游人烧香拜佛。

从卧佛前往西,一面巨石之上,有密密麻麻排列整齐的小型佛像,这就是“千佛崖”。可惜的是,佛像的头大多被毁坏了,我猜想是“史无前例”年代的杰作。巨石的顶上,有人字形的出檐,有规则的孔洞,这证明以前有过窟檐。

千佛崖往西又一巨石。朝西一面凿出神龛,供奉西方三圣;三尊神像还保持完整的样子,形象饱满,神态庄严。现在看来,还是艺术的杰作。这就是“三圣岩”。保存得这么好,可能与距离地面二三米有关。

自“三圣岩”下石阶,有木构亭子罩着一块白色巨石。巨石朝西,中间是脚踩莲花的神像,似乎是千手观音;两侧又各有两个神龛。千手观音面部被有意凿坏,应该也是“史无前例”年代的杰作。

继续下山。有岔道。左边是护国寺方向,右边是薄刀岭方向。我想往薄刀岭方向走走,走不通再回头。

看地图,往前有小路可以通到镇西门,有城墙连到北门。走北门回城,不用走回头路,应该是更有价值的选择。

走到山脊之上,真是薄如刀锋。仅半米宽的石板路,两侧就是悬崖。不过,大多路段两边有树木,不觉危险。

前面一座亭子,重檐攒尖顶。上得楼上,凉风拂面,惬意之极。再往西,又有警示牌,前面不是游览区。石板路消失在杂草和荆棘中,两边又是峭壁。确实无路可走,于是返回。

回到岔路口,往护国寺方向走。路侧的悬崖上很多石刻,年代不算久远,没看到很特别的。先前对这一段抱有很大希望,走过之后却印象不深。

下到始关门,沿城墙往东走了三四百米,尽头是“南一字城墙”。又返回往西走一二百米,被一道铁丝网挡住路。

于是原路返回,出了景区。我八点前到山下的,现在已经一点半了。

 

DD返回市区,去参观卢作孚故居。

我是到合川之后才知道卢作孚是合川人的。卢作孚是旧中国民族资本的代表,曾经有“船王”的美誉。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从武汉迁往重庆,物资和人员的水上运输,主要是由卢作孚的民生公司完成的。我还知道,卢先生不仅是著名的实业家,还是著名的教育家。

卢作孚故居在西市街的芭蕉巷。巷道狭窄,仅容步行。巷道口有杂货铺,里面很昏暗。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奶坐在杂货铺门口,眼神有些奇怪。这个地方应该很少有陌生人来。

巷道的两侧应该是作过“艺术”的装饰的,比如一面墙画上很形象的芭蕉叶,墙的背后,是有一株真的芭蕉的;墙上有黑白的绘画,其中的人物穿着三四十年代的衣服;还有水管和水龙头,也是古旧的样子。

“故居”是一座两层的木构房屋,五开间。显然是新修的,油漆还明晃晃的。里面是爱国主义的展览,门锁着。故居的后面,是三十层的写字楼。这个“大资本家”的故居显得有些寒碜,既不威风也不气派。不过,据说卢先生一生都是节俭持家的。院墙贴满文字,图片,标牌,介绍卢先生的生平,事迹,功绩。

解放后,老先生留了下来,他将自己全部财产捐献给了国家。1952年,因为是“大资本家”,又曾经服务过国民党,受到揭发和批判。受不了冤屈,就自杀了。

我出来的时候,那位老太太还用奇怪的眼神看我。我想问问她卢作孚的后代还在不在合川。转念一想还是作罢。在又如何,不在又如何。

从卢作孚故居出来,快三点了。有些饿,才想起来还没吃午饭。

之前看攻略,说合川最有名的小吃叫少水粉,最有名的一家店就在附近的营盘街。走过去,却发现门关着。也许是只做早点的,而现在早过了午饭时间。

又累又饿还热。于是在附近随便找家馆子。我本来说要吃少水粉的,老板感觉像没听说过,只能吃碗牛肉面。

出门扫了辆共享单车,准备返回酒店。走十几分钟,猛然想起背包忘在小饭馆了。我的身份证在里面。匆忙返回。背包被老板收起来了。老板说丢不了的,你找回来之前我们会帮你保管好的。

 

回宾馆,洗澡,休息。

七点多下楼,找水果铺子买了一个苹果,两个火龙果。

又到一家小馆子,要了一碗豆花。快吃完才发现,原来别人是配饭吃的,还有别的小菜菜。我这样只吃豆花,别人看着会觉得奇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