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導師龐樸主編的《中國儒學》是先生留給後人的一份大功德,這不僅僅是因為“儒學是我國乃至東南亞的精神形態,蘊含著東南亞各民族的民族性格,終極信念、生活準則、生存智慧、處世方略,”更重要的是,儒學的精神今天還活著,還指導著絕大多數的中華兒女在這個紛繁複雜的世界中頑強的生存著,奮鬥著,進步著!借此機會,向尊敬的先導師龐樸先生致以崇高的敬意!
根據許慎的《說文解字》的經典解釋:“儒,柔也,術士之稱。從人,需聲。”
中國早期的儒,也稱術士,是在殷代就出現了的專門料理喪事事務的神職人員。他們精通所在地區的喪葬禮儀,久而形成一種相對獨立的職業,開初之時地位低下,收入微薄,無固定財產。後來,其中的智者把那些經驗的禮儀逐步提升,規範,逐漸上升成為社會結構中一個比較特殊的智者階層。
儒家的祖師爺孔子的職業出生也就是魯國一個在殯儀服務隊中的一個吹鎖那的人。後來當老師了,他一再教導他的弟子說:“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就是說要他的弟子們努力成為“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的,有知識,有文化的專家和能夠擔負起對社會進行教化作用的思想活動家,而不要沉論為那種只能為民間的禮儀活動——諸如喪事之類吹打作揖的低賤的階層。
孔子奮鬥了,做到了,從一個吹鼓手做到了中國文化的至聖先師文宣王,但是他的後世弟子,大多違背了他的教導,只是在吹鼓手的基礎上扭曲他老先生的思想,搞起了什麼看風水,算命之類,讓他老先生千古蒙羞。
中華傳統文化的基礎是夏商周三代的農業文化,“夏商周三代在信仰,制度,社會諸多層面上有很大的差異:夏人尊命,是鬼神而遠之;殷人尊神,率民以事鬼,凡事無不向鬼神請教;周人尊禮尚施,事鬼神而遠之,敬神如神在,更重視制度安排,禮儀秩序。”孔夫是在這樣一種背景條件下,通過努力,把禮儀活動不斷擴大和提升,所謂“國之大事,在戎與祀。”大大提高了儒者的社會地位。
這些都是說的一些歷史的老話。現代公墓業也可以定義為一種“儒商“之業。是一種以“小人儒“的形式切入,而最終歸為“君子儒"的行業。如果做不成“君子儒“,連“小人儒“都做不好,最後直接變成個“謀財害命”的“小人”,那就是既把老祖宗的臉丟盡了,也把自己的德喪盡了,會有報應的。
2021年12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