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孟學派“五行說學”與陰陽家之“五行“之關聯
1993年10月,湖北省荊門市郭店村一號楚墓中,出土了一批竹簡,其中有許多屬於儒家的著作。其中有一篇文首冠有“五行”字,根據當時的習慣,該篇即應名為《五行》,而其內容就是龐樸先生所命名的帛書《五行》篇。其中曰:“仁形於內謂之德之行,不行於內謂之行。義形於內謂之德之行,不行於內謂之行。禮形於內謂之德之行,不行於內謂之行。智形於內謂之德之行,不行於內謂之行。聖形於內謂之德之行,不行於內謂之行。”
這裏有儒家思孟學派的“五行”的真正含義,即“仁義禮智聖”五端。其主要內容是思孟學派的心性說和知行說,為儒家內聖之學。
“思孟“五行”說”,首見於《荀子·非十二子》篇:“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統,猶然而材劇志大,聞見雜博。案往造舊說,謂之五行,甚僻違而無類,幽隱而無說,閉約而無解。子思唱之,孟軻和之,世俗之溝猶瞀儒,熱徊恢其所非也,遂受而傳之?以為仲尼、子遊為茲厚於後世,是則子思、孟軻之罪。”
最早為《荀子》作注的是唐代楊倞,他對“五行”二字所做注解為“五行,五常,仁義禮智信是也”,至於楊倞為什麼把“五行”解釋為“五常”,龐樸先生認為:在董仲舒以“仁智信義禮”配五行“木火土金水”,歷來被認為是子思所作的《中庸》,其第一句“天命之謂性”,鄭玄注解為“木神則仁,金神則義,火神則禮,水神則智,土神則信。” 所起,為董仲舒為首倡者。
漢代大儒董仲舒在其著《春秋繁露》中充分闡述了他的觀點,認為,世間的一切事物都有五種狀態,對應著金、木、水、火、土,而推動這些狀態變化的則是陰陽。五向(東西、南、北、中)與五常(仁、義、禮、智、信),以及五個相繼的朝代的施政方法都出於五行。晝夜的變化,四季的更替,仁政與嚴刑,朝代的迴圈,都是陰陽在推動,是一種“天序”的呈現與表達。
陰陽之道的關鍵是陽為尊、陰為卑。天道表現在社會上,即為君尊臣卑、父尊子卑、夫尊婦卑,或者說成是君為臣綱手父為子綱,夫為妻綱。
三綱與五常,就是符合天的人類社會道德原則。在董仲舒之前,儒家只講陰陽。董仲舒是首次把陰陽之“五行”與人倫之“五行“結合起來,應用於儒家思想的人。
古之學者以時空五行(東南西北中)與人倫五行(仁義禮智信)配合,實質上是一種用陰陽五行附會人事的論事方法,並不具有嚴密的思辨邏輯和客觀必然性,“古人所謂“洪範九疇”其實就是用己經發生而人們還不能給予準確解釋的事情加以推演。”這種說法是十分中肯的。
後世賤儒和俗儒以及方士多由此深發,把推演之辭加諸形而上的神秘色彩,玄上加玄,玄而又玄,而形成一種“五行”與“人命”之間呈必然性關係的邏輯性判辭,以此斷人間興衰福禍,最終成為一種江湖文化的言說之“術”而失去了儒家之學的原意。
讀書人不可不謹言慎行,動則為謬事多矣。
2021年12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