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树,钻石绿


  古树不“古”,生命长“青”。古树是植物中的长者、生命中的尊者、生态中的王者,是穿古透今、经历千百年洗礼的绿色钻石,不知疲倦的展示沧桑巨变的生命之美,葆真传输生态系统演替的基因编码。千百年来,年复一年,结种子、生孩子,青春依旧。千百岁的年纪,依然是合格的爸爸妈妈,这是一种神奇的生命力,必将在应对极端气候中具有卓越的表现。

  古树名木既是自然遗产,又是文化遗产,兼具自然生态与历史文化双重价值。古树关系一个世纪,甚至十几个世纪的生态与文化问题。当历史人文与古树名木共生时,彼此借力、相互赋能,人文变名胜,古树变名木,古树与故事、生态产品与文化产品合二为一,深度融合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生态文化共生体,完美结合成风景名胜综合体,转化为高质量的旅游产品。并且,往往不是一棵独居的古树,而是与人文故事共生千百年的古树群,因其文化含量、生态含量高,成为高文化载量、高生态载量的古树。黄帝陵轩辕庙内的黄帝手植柏被誉为“柏树之王”,其与共生的古树群合为一体,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具有极高的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黄帝手植柏与伏羲庙古柏、仓颉庙古柏有着高度的遗传关联。全国仅存5棵树龄5000年以上古树,全是古柏,且全在陕西。分别是黄帝手植柏、保生柏、老君柏、仓颉手植柏、页山柏。这5棵5000年的古柏,持续着5000年的绿色,用5000多个周密绵延的年轮印记着5000年的斗转星移、日月光芒,讲述着上下5000年波澜壮阔的中华文明发展史。

  植根于人口聚居区的古树,与当地居民世代共生,同呼吸、共命运,承载着无数过往的乡愁记忆,有着与阿凡提卖树荫一般经久流传的生态与人文故事。因失去了传播定植的生态空间,这类古树多呈散生独居状态。大树之冠恰似一个大绿盖,是大自然制造的优质生态产品,像一把绿色的遮阳伞,又像一把绿色的大雨伞,遮阳避暑抑或遮风避雨。一代又一代在村庄生活过的人,都是大树下发生故事的参与者。大树是村庄集体生活场域,记录着乡村往事。爷爷、爷爷的爷爷,也许还有奶奶、奶奶的奶奶,不知有多少代的男男女女,都曾经在大树的绿盖下嬉戏欢愉,以至于情不自禁,异口同声说自己是“大槐树底下的人”。陕西省散生古树名录中登录的槐树3260棵,排名第一、且遥遥领先,侧柏1411棵、排名第二,皂荚1237棵、排名第三。

  植根于自然荒野的古树,缺少文化记忆,却具有极高的“生态载量”。这就是天然落子、自然生长于生态空间核心的古树、古树群。高文化载量的古树,或与历史人物关联,或与历史事件关连,大有名头,如黄帝手植柏、老子手植银杏、老君柏、张飞槐……高生态载量的古树,不与历史文化争名堂,只在野性天堂作栋梁,默默的支撑着生态系统健康运行。大树,亦有领地,风、雨、鸟带着大树的种子,帮助大树扩张领地,子孙成群,世代联荫,形成了大树生态景观,也是大树生态系统。大树如高楼,由低向高,由少到多,四象伸展,制造出多样化分层而居的空间结构,大树下有小树,小树下有草丛,多种植物带来多种动物,皆依大树而居、受大树庇佑,与大树和谐共生、各取所需。遮天蔽日的绿色树冠是森林生态系统的动力装置,源源不断把太阳能转化为生物能、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推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信息传输和能量流动。当疾风骤雨来临,茂密的树冠又庇护着林下动物、稳定着林内生境……百年古树群、千年古树群,意味着百年千年协同演化、和谐共生的生态系统,成为生态系统稳定性、多样性和持续性的重要标识。保护古树群就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成熟健康的自然生态系统。陕西省古树72.23万棵,其中71.59万棵分布在271个古树群里。陕西最大的古树群落是柞水牛背梁冷杉及其伴生杜鹃古树群,数量接近40万棵。

  还有一类古树,植根于世代相守、精心经营的果园、园林,表现出优良的生产型或优美的观赏型。比如核桃、板栗、石榴、牡丹、玉兰、紫薇、海棠、枣、桃、杏、梅、文冠果……要么是生产果实的高手,持续带来物质产品、经济实惠,要么是绽放美丽的高手,持续释放精神情怀、愉悦身心,皆因“高手稀缺”,人们世代珍惜、呵护培育,永葆“高手效应”,永享“高手红利”。于是,保留下了上百年成千年的核桃树、枣树、石榴树、玉兰树,以及成群的板栗园、梅园、杏园……洛南千年核桃树,人称“核桃王”,年年果实盈枝,为数十代人绵连提供生活福祉。周至千年“玉兰王”,年年繁花似锦,花盖如云,独树成景,享益八方。

  经历数千年连续不断开发利用,曾经古木参天的莽莽深林,或开辟为城镇、抑或是田园村舍,有幸剩下来的森林也已经历数度采伐。新中国成立以来,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全面实施天然林保护,停止天然林商业采伐,大规模推进国土绿化,国土绿起来了,森林多起来了,但多是萌生幼树、新植之绿,尽皆“小树当家”。百年古树不多见,千年古树更罕见。古树名木是有生命的“双遗产”,是具有棱镜效应的钻石绿。保护古树名木就是保护古树名木所承载的生态价值、文化价值,以及所能转化的预期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保护古树名木,关键是保护与其长期共存的独特的生境。保护古树名木、永葆钻石绿生机,人人有责,从心出发,从我做起。

  注:2023年4月6日写于路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