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道教的“俭为道宝”思想


 

浅谈道教的“俭为道宝”思想

郭向阳   文

 

 

 

 

 

 

 

 

 

 

 

 

老子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zhǎng)。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这里,老子所说的“俭”,我以为针对的是物质欲望,其中至少包括三层含义:一是节约、节俭,不浪费;二是自然、简朴、朴素,不奢华;三是平和、收敛,不彰显。三方面的核心要义都包含对过度的物质欲望做适度的“减法”,以抑制其过度存在。

道祖老子在《道德经》里有言:“圣人去甚,去奢,去泰”。汉代道家先贤河上公是这样注解的,“甚,谓贪淫声色;奢,谓服饰饮食;泰,谓宫室台榭。去此三者,处中和,行无为,则天下自化”。老子主张,声色不可过度享受,衣食不可过度奢华,居所不可过度豪美。

“甚”的本义为因享受美味而获得快感,可引申为贪图安乐,沉溺声色,含有过分之意。“奢”的本义为张大、放纵、不节制,引申为花费巨大,挥霍无度,享受过分。“泰”与“太”同源,有大、通之意,引申为奢侈、骄纵、傲慢之意。有欲望不可怕,满足基本的需求就可以,但欲望奢极就危险了。就好像吃饭一样,吃一些简单平常的饭菜就好,绝不为了口舌之欲胡吃海塞,有人喜欢口味刺激的食物,有人喜欢在进餐中吃冰激凌......肠胃总会因此出现问题。

摒弃奢侈,勤俭节约是传统美德。但是节俭不是扣扣搜搜,不是把自己弄的面黄肌瘦,更不是降低自己的生活品质,而是学会精简。比如,不用的东西不瞎买,不该花的钱不乱花,把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谁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要让自己的钱花的值,日后不会后悔。很多东西不需要买,不要看见便宜就买,更不要为了所谓的打折省钱而花钱买一堆用不上的东西,看似省钱,其实是在浪费。俭,除了节俭,更要简朴、朴素。不要攀比,人一旦起了比较攀比之心,就很难收的住,很容易做出一些自己经济实力难以承受的行为。

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里,崇尚节俭,以节俭的行为培养德行,蔚然成风。每个凡人都有“人欲”,都追求美色,美味,珍宝,享乐……所有的人都去追求这些东西,贪念邪念就会被无限制激发出来。节俭,不仅包括金钱物品,还包括时间精力,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提倡“极简主义”生活方式,提高生活品质,节制收敛私心和欲望,自我约束。

其实勤俭节约做起来并非难事,保有一颗纯朴清静的心,就能不被物欲所迷;减少私心欲望,就能使自己不因私利和物欲的诱惑而陷入泥沼。勿以善小而不为,节俭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生命的目的不在于占有和挥霍多少物质财富,而是遵循一种自然、宁静、自由的生活理念,内返求静。节俭生活,节省的物质可以使更大范围、更多的人因此受益;节制物欲,可以使人集中精力追求开阔的精神境界,身心归位。如果一个人一生践行勤俭节约的准则,则代表其有着非常强大的自控力。人生不是一场物质的盛宴,而是一场精神的修炼,把对物质的无限欲望转化到对生命价值与意义的追求上,真正地以“俭”的理念管理自己的身心,心平气和,慈悲喜舍,把人生出路指向道德,生命内在的觉悟之门便得以洞开。

适合别人的不一定适合我们,别人买得起的不一定自己也要有。学会接受自己,学会接受差距,攀比吃穿住行,不如比一比奋斗程度。避免过分享受,永远保持适度。老子所说的“去甚、去奢、去泰”,是给我们开的一方良药,让我们浮躁的心平静下来,复归到恬淡、安宁的状态。俭于饮食,脾胃中合;俭于交游,寡过息劳;俭于嗜欲,优游自得。奉行节俭之精神,实现身心欲望的控制与升级,可以帮我们打开更广阔的人生格局。

因此,“俭”即是减少过多的部分、过度的部分,达到一种适度,一种平衡。老子把“俭”作为人生三大法宝之一,来调节物质欲望,是符合他所讲的“道”的。 老子认为“道”是“道法自然”的、“宁静无为”的,更是“光而不耀”的。一个懂得“道”的人,一定在对个人物质欲望的追求上,会通过“俭”来“去甚,去奢,去泰”,使自己的物质欲望回到自然与朴实的轨道。

一段时间以来,宗教领域滋生蔓延的贪大求奢、借教敛财、铺张浪费等不良风气,败坏了教风,损害了宗教社会形象,侵蚀宗教健康传承的基础。因此,崇俭戒奢,全面从严治教,着力解决影响自身健康传承的突出问题,已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

崇俭戒奢,不能是流于形式,做做样子,认为少吃几顿饭,少用几度电,就是戒奢了,那么,这种片面理解崇俭戒奢,必定是要夭折的。在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道教人士必须深刻认识“俭为道宝”的重要含义,挖掘道教教义文化中蕴含的“俭”文化、重视“俭”理念、实践“俭”修行,才能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本文就此谈点个人看法。不足之处还望诸位指点。

一:俭以率下 国祚绵长

神州气盈,正值盛世。俭的精神,在中华文化的血脉中流淌了数千年。俭,是中华文化长流的国宝、俭,是治国安邦的法宝、俭,是修身齐家的身宝。毛泽东以“厉行节约,勤俭建国”为“治国”的经验。诸葛亮把“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作为“修身”之道;朱子将“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当作“齐家”的训言。诸多前贤传承俭之美德,而历史中家国的兴与衰都验证了“成由俭败由奢”这句话。

现在有一种错误认识,认为开展崇俭戒奢教育活动主要是经济方面的考量,是为了节约。这就极大降低了教育活动的现实意义。我们当然要提倡节约,不铺张浪费,但绝不是为了拟制消费,而是践行德的教育,为了思想道德上的升华。从根本上杜绝那种贪大求奢、借教敛财、铺张浪费、败坏教风的不良风气。节俭的传统能流传几千年,不仅仅是因为它有经济价值,而且还因为它包含着多方面的教育功能。

纵观历史,国家治理与人民生存发展之中“俭”的精神理念尤为重要。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合道顺天,参透真理,百年来将其在治国理政之中全面贯彻,将“俭”的精神其视为“传家宝”。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中华民族重归兴盛,国家发展大步向前的原因。

如我们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勤俭节约的思想贯穿于毛泽东革命斗争和治国理政的实践之中。早在民主革命时期,他就提出,“应该使一切政府工作人员明白,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节省每一个铜板为着战争和革命事业”,“节约是一切工作机关都要注意的”,“采取办法坚决地反对任何人对于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破坏和浪费,反对大吃大喝,注意节约”。到了建国初期,在由毛泽东亲自主持起草的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中就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国家机关,必须厉行廉洁的、朴素的、为人民服务的革命工作作风,严惩贪污,禁止浪费,反对脱离人民群众的官僚主义作风。”毛泽东认为,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面临这样的矛盾,即“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的大国”与“又是一个经济落后的穷国”,怎样解决这个矛盾,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全面地持久地厉行节约”。“要使我国富强起来,需要几十年艰苦奋斗的时间,其中包括执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这样一个勤俭建国的方针。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区各部门贯彻落实习近平主席重要指示精神,采取出台相关文件、开展“光盘行动”等措施,大力整治浪费之风,“舌尖上的浪费”现象有所改观,特别是群众反映强烈的公款餐饮浪费行为得到有效遏制。同时,一些地方餐饮浪费现象仍然存在,有关部门正在贯彻落实习近平重要指示精神,制定实施更有力的举措,推动全社会深入推进制止餐饮浪费工作。

在国家发展的每一个关键历史节点,国家领导人都会站出来重申勤俭节约的重要性并对做出重要批示,习近平主席说:“节俭朴素,力戒奢靡,是我们党的传家宝。现在,我们生活条件好了,但艰苦奋斗的精神一点都不能少,必须坚持以俭修身、以俭兴业,坚持厉行节约、勤俭办一切事情。”

道经云:“俭于己而厚于众,无内外不和之事。”国家领导人以自身之俭为起始点,俭以率下,党员们节俭优先,勤俭办事,从而造福百姓提升国民生活水平,这正是经典中所说的俭己而厚众,而近年历经疫情及诸多事件,我们可以发现大家中华民族认同感空前高涨,爱国爱党氛围浓厚,这便是民与国、民与党内外和合的体现。和合者顺天心也,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必将势不可挡,任何外部势力无法阻挠和改变这一点,这是历史大势,道之所趋

二:俭为道宝 保制天地

道祖曾言:“吾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简,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俭”这个字在中国传统道教文化中意义非凡。“俭”被道教奉为至高之三宝,是道祖降世为世人开示的真谛。在道教之中为何“俭”地位如此之高呢?那是因为“俭”是天地之德、是万类之宝。

《说文》中说:“俭,约也。”约即是束,限也。“道”是宇宙万物的母体及主宰者。道经记载其:“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无为且无不为,它是生灭之主宰,它完全可以按照它个人的意志形态而转移,但是它遵循自然,一定程度上约俭于自然造化之理,故“俭”是“道”的运造之宝。因为“道”拥有“俭”的特性,从而天地日月能够运转长存,故《清静经》中说:“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如:春夏秋冬的四季轮转,黑白分明的昼夜更替。再如:道教五教的演化从自然之教到训世之教,道教的劫运交周从龙汉到开皇,这些都是有“俭”迹可循的。

“俭”的玄义充满了道家独特的辩证思想,如果说“俭”是约制,那么“俭”还是普用。道教认为,“俭”是应用即用,每一缕道气都要用来造福十方万物,《度人经》中说:“梵炁弥罗,万范开张。元纲流演,三十二天。”,道气开化秉承万范开张的守则,将能够孕育的一切万物蕴气而生,自此生天生地,宇宙有了勃勃生机。

“俭”的精神,自古传今,道教更是将其记载传承下来,在道教看来“俭”便是大道保制天地的法宝。

三:形神俭逊 德以畜之

灵宝派祖师葛玄在《九训》中说:“施医药以济人,修桥路以作福,毋化财浪费。”以告诫弟子广行善事,守身节俭。这是道教弘继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一个例证。“俭”是道士的天然素质。道士俭朴、朴素,在社会大众中早已是深刻到骨子里的印象,道士自身也常以“贫道”自称。“俭”作为道宝的存在,那么在道士的修行之中更是修行之宝,所谓无为自然,慈俭复性,“俭”是修行核心理念,是回归本我,契身合道的妙门。

形神具妙,道士的“俭”修行。

其一:形俭。

最基本的就是反对浪费,厉行节约,道士们对于物质层面,一定是珍惜且理性。

珍惜在于道教认为世间所有事物都是元始大道化生的一部分,浪费任何物品都是对大道之不敬,道经《元始无量度人上品经法》记载了十戒文,其中第八戒文提到:“毋忘俭约凡所衣物食用,当知皆是元始祖炁化生:”这也是为什么道教将俭约等理念纳入戒律的重要原因。理性在于修道人虽不在物质上追求奢华,但也需要正确认识基本的物质需求。道经《云笈七签》中说:“我欲渡海,事资船舱,渡海若讫,理自不留,何因未渡先欲废船?衣食虚幻,实不足营,为欲出离虚幻,故求衣食。”修道就如渡海,其路修远。物质形体就如船舶,没有船的承载如何渡达彼岸呢?人在世间需面对衣食住行等一系列要求,故一定的财富积累是需要具备的。关键要提出的是:船舶建造,仅需一舟一杆,船体牢固可经风雨即可,而不是耗巨资建造游艇巨轮,前辈真人曾说:“只贪利禄求荣显,不觉形容暗瘁枯。试问堆金等山岳,无常买得不来无。”就是告诫我们不可被物欲完全蒙蔽身心。综上所述道教对于物质需求的看法在于”不淫奢”这一关键宗旨,要求回归到最俭朴最基本的需求层面上,去拥有正确的消费观及财富观,做到不消极也不奢求,从而更好的教化引导信教群众。

形俭进一层含义就是修道人对于身形需要俭养,在道教修炼中属于命功修持范畴。对于道教而言为了断欲而逃避,未成道而身先衰,是修持不精的体现。最基础的形俭,就是饮食作息要合乎四时,不过度地消耗身体之精神,注重养生锻炼,使得身体始终保持健康的状态。习近平总书记提到:“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是我国体育工作的根本方针和任务。全民健身是全体人民增强体魄、健康生活的基础和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是每一个人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对于道士来说身体就是修道的地基,道经说:“只修性不修命,此乃修行第一病。”毛主席更是说过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样一句话。回顾近代中国的奋斗革命史,例如抗美援朝战争,志愿军战士们除了拥有坚定不移的意志,更重要的战士们拥有超越常人的强健体魄,这样才能在天寒地冻的环境下,敌我悬殊的装备差异下取得伟大胜利,这离不开他们平时对于身体严格的锻炼俭养。由此可见身形俭养的重要性,这关乎于会个人自身健康层面,更关乎于国家层面,所以在国民健康发展方面道教完全可以贡献出特有的智慧和力量。

其二:神俭。

《太上老君说了心经》中说:”若夫修道,先观其心。心为神主,动静从心;吾观众生,不了其心。徒劳浩劫,虚役其神。”所以神俭最为关键的就是心性之修持。道教萨守坚天师,宝诰赞颂其“身披百纳伏魔衣,手持五明降鬼扇。”百纳,顾名思义就是补丁杂多的衣裳,那么为何百衲衣有伏魔之功效呢?原因在于其中“俭”的内涵。《道德经》中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以上可以说是修道人的“魔”,故圣人要去此三物,但很多人都不知足,有着无尽的追求,这些过多的欲望就如“魔”考般,时时来侵蚀试探我们。对此道教中有例如“抱朴守一”等一系列的静修法门,还有自天师立教以来靖室闭关的清修传统,这都是俭神的修炼。身披百纳衣的萨祖师,他经过累年的修行,身心皆通过了百般磨练,已达神俭的境界。《清静经》中说:“净扫迷云无点翳,一轮光满太虚空。”外界能够给他带来影响的”魔”早已被他降伏殆尽,衣服破烂缝补包括他人对他的看法,对于他来说早已是宠辱不惊。因此所有修道人想要的“修真有份,进道无魔。”都必须实践“俭”修行。

四:结语

俭为道宝,这一理念贯彻在几千年来道教的发展始终,已经印刻在每位修道人的DNA之中,当今道教界更应汲取前辈之经验,回归本我,重拾“俭”的本性,努力做到“俭”修行,从而蓄德积功服务社会,并深入挖掘崇俭戒奢等相关教义思想,为国家社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道教是我国五大宗教之一,而且是其中唯一的本土宗教。道教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华文明的母体血脉相连,崇俭戒奢的价值观念也一直是道教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理念。而在道教长期的教义理论建设与信仰实践中,道教的“崇俭戒奢”又发展出独特而丰富的文化内涵。

讲到道教的“崇俭戒奢”,最著名的莫过于《道德经》中的那句经典表述:“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俭”被老子奉为“三宝”之一,由此奠定了崇俭戒奢在道教中的特殊重要性。其实在《道德经》中,有关的表述还有许多,例如:“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12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19章);“圣人去甚、去奢、去泰”(29章);“甚爱必大费;厚藏必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44章);“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46章);“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非道也哉!”(53章)“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59章)等等。我们可以看到,老子提倡的崇俭戒奢不仅仅是物质层面上的节俭戒奢,还包含了精神层面的“俭”——清心寡欲。道教文化注重“形神俱妙”,精神和物质的关系不是对立的,精神上的寡欲和物质上的节俭相辅相成。事实也证明,在精神上知足自洽的人应对较低的物质水平可以更加从容,也更能抵御奢靡享乐的诱惑。

除了精神上的寡欲与物质节俭的并重,我们可以看出《道德经》还围绕其核心思想“道”给出了评判:“俭”是合道的,“奢”是非道的。“道”是道教的最高信仰,将“俭”和“道”联系在一起,赋予了崇俭戒奢宗教意义。在道教的教义教规和信仰实践中,崇俭戒奢的内涵不断丰富,并成为后世道教徒重要的道德和行为规范之一。

首先,在道经戒律中的有不少强调崇俭戒奢的条文。例如早期道教经典《老子想尔注》就告诫信徒:“求长生者,不劳精思求财以养身,不以无功劫君取禄以荣身,不食五味以恣,衣弊履穿,不与俗争”。道教戒律《虚皇天尊初真十戒文》“第八戒者,不得贪求无厌,积财不散,当行节俭,惠恤贫穷”,这样才能“使心地虚闲,物欲消遣,久则自然与道合真矣”;《太上灵宝净明飞仙度人经法》“无忘俭约”一条要求:“灰水荡秽,不用修饰;粟麦充饥,不用珍庖”;《玄门十事威仪·第十二》要求“诸件等物,皆须俭约而已,不得等闲费用”;《无上秘要》引《洞神监乾经》说:“夫欲修道,与三天同命者,当忽彼奢广,乐此俭约”等等不一而足。

从上述戒律条文可以看出,崇俭戒奢不仅是道教徒宗教生活的行为准则,还与道教长生得道的终极信仰联系在一起。在道教的历史实践中,道教先贤们常把勤俭克己、戒奢苦修作为修行悟道的一项重要方式。全真派丘处机祖师先后在陕西的宝鸡磻溪和陇州龙门山潜修十三年之久,隐居期间“烟火俱无,箪瓢不置”,“破衲重披,寒空独坐”,极为清苦。不仅丘祖如此,以他为代表的“全真七子”都是进行过艰辛的苦修,期间,他们主动把物质生活条件“俭”到极低的水平,以锻炼心性、体悟大道。元代袁桷的《野月观记》记载:“北祖全真,其学首以耐劳苦,力耕作,故凡居处服食,非其所自为不敢享,蓬垢疏粝,绝忧患慕羡,人所不堪者能安之。”在祖师的带领下,金元全真道士力耕而食,垦荒辟壤,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尊重。这就涉及到了道教崇俭戒奢社会层面的功用:辅助治国安邦的良方。

小到一人大到一国,各类资源、财富乃至人力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都是有限的,如果人的欲望不加节制,就必然会导致现在对未来发展的透支,以及强者对弱者生存的空间压榨,所以人要自觉自省地遏制过度的欲望,知足知止,在上位者要顺应天道损有余补不足,以兼顾社会公平,保障底层民众的基本生存和发展。所以道教记载中有这么一类经典的对话:帝王向其仰慕的道士询问长生之术,道士劝导帝王崇俭戒奢作为答复。《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记载,唐明皇召罗公远问长生术,罗公远回答说“陛下宜袭唐虞之无为,继文景之简约”。茅山高道笪净之也上表皇帝说:“太上五千言,以去奢、去泰、慈俭为先,乃陛下之师宝、致道之津梁也”。对民众的教化则更为集中地反应在道教的善书中:《太上感应篇》反对“非礼烹宰,散弃五谷”;《关圣帝君觉世真经》倡导“矜寡拔困,重粟惜福”,反对“好尚奢诈,不重俭勤”;运用鲜明的对错赏罚来引导民众崇俭戒奢。

最后,如果我们把视角转换到更广泛的人与自然关系上,我们仍然可以看到,道教崇俭戒奢的理念是与道法自然、天人一体的道教生态观相辅相成的。道教认为,一切有形,皆含道性。万物皆由道生,自然万物都是“道”的价值创造和表达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因而万物自身就具有本然的存在价值。可是人在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又必然伴随着一个相互为“盗”的过程。道教承认它的现实存在,同时认为人类对万物的取用(盗用)应该控制在一个合适“度”内,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赢;《阴符经》把它表述为“三盗既宜,三才既安”。《太平经》说:“夫天道恶杀而好生,蠕动之属皆有知,无轻杀伤用之也。有可贼伤方化,须以成事,不得已乃后用之也。”经中这种“不得已而后用”的观点就生动体现了道教崇俭戒奢的生态观。

一直以来,崇俭戒奢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在道教的教义信仰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道教作为一个传承千年的实体宗教,她的崇俭观念又发展出独特的宗教文化内涵。崇俭戒奢不仅早已成为道教信徒的重要行为规范,也是修真体道的重要方式之一,崇俭的理念还贯穿到道教的社会观、自然观、宇宙观等多个层面。道教历史上的先贤们不仅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精神财富,也为我们树立了太多崇俭戒奢的光辉榜样。在全国宗教界轰轰烈烈开展崇俭戒奢活动的当下,我们有必要发掘与弘扬道教崇俭戒奢的丰富智慧为今所用、继往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