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哥智洋国际行销顾问机构 于斐
到底是坚守原汁原味的葡萄酒文化还是摆脱其束缚,这是一个问题。
其实,让人矛盾的不仅仅是葡萄酒的饮用方法,还有作为葡萄酒文化一部分的产地、年份问题。
进口的葡萄酒品牌在国内打造品牌时,都在强调自己的酒庄,强调自己的酿造工艺,但是那些拗口的产地、酒庄名字,消费者很难记清楚。
而且,很多时候,不同的酒庄、不同的葡萄酒只是有很细微的区别,如果不是一个葡萄酒行家,很难体会出不同葡萄酒的细微差别,并且乐此不疲。
品牌是什么?
如果品牌无法被消费者认知认可,不就成了自娱自乐吗?
不难看出,现在很多葡萄酒从业者都是盲目跟风,处于集体无意识状态。
如果绝大多数消费者很难体会出不同葡萄酒的细微差别,为什么还要投入大量的资源逼迫消费者培养味蕾对葡萄酒的敏感度呢?
所谓的营销,难道不是以产品适应消费者吗?
但是具体到葡萄酒,却是消费者在适应产品。
即使消费者需要教育,但教育了这么多年不见成效,说明此路不通。
如果能够有一天,消费者、企业和行业在概念营销的波澜壮阔中共同健康进步,才能说明我们在娴熟地应用营销手法的同时,更具有了追求理性成功的智慧。
除了品牌,如今绝大多数葡萄酒都不擅长根据情感体验和功能需求来编故事、讲故事、卖故事外,渠道也是当前葡萄酒运营中比较混乱的一块。
事实上,国内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出现真正有生命力的葡萄酒终端运营商。
进口葡萄酒对于国内快速消费品主渠道完全没有话语权,很多时候葡萄酒是跟在白酒后面亦步亦趋。
无论是餐饮渠道还是商超连锁渠道,葡萄酒基本上是在延续白酒的路径。
即使是在让许多葡萄酒品牌津津乐道的夜场,也因为其混乱不堪,变得不可倚重。
此外,还有西餐厅的小众消费、团购的不稳定性、B2C模式受到的限制和消费者不认可的问题。
事实上,如果嫁接上互联网,葡萄酒做电子商务是个很不错的想法,但是葡萄酒酒瓶易碎,这使得葡萄酒的物流成为一个硬伤,成为葡萄酒电子商务的一个瓶颈。
葡萄酒推广需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比如,中国依然缺乏葡萄酒评级的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很多时候葡萄酒的等级都是企业自说自话;葡萄酒的进口商在渠道建设方面,基本上采用的是比较原始的招商代理方式,一些葡萄酒进口商甚至对连锁加盟等先进的商业模式一无所知。
此外,葡萄酒行业尚未建立起从业者的职业认证体系,国际职业认证进入中国不过两年时间,专业人才极度匮乏。
这些都是限制葡萄酒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
葡萄酒业一直在变化,正如葡萄酒业的发展逐渐分出新世界、旧世界一样。
旧世界强调的天然、手工、木桶酿造储存、苛刻的品质条件,最终被新世界的工业化、不锈钢塔发酵、酿造方法所改良,这多多少少说明葡萄酒业也在应对市场变化。
新世界的酿造者正在通过试验调整葡萄酒来适应消费者的口味,他们开始根据消费者的需求酿造葡萄酒,而不是像旧世界那样,保守而矜持,自以为是地决定生产什么样的葡萄酒,并且冠以文化之名,从骨子里透露出一股傲慢。
著名品牌营销专家于斐老师指出,要善于在体验故事化上下功夫,就是把消费者与产品的关联和体验,用故事的形式表达出来,让消费者对号入座,乐在其中。
另外,葡萄酒的文化牌不能丢,但是不能所有的葡萄酒品牌都打文化牌。
目前,国内葡萄酒市场上不同层级的品牌没有分隔开来,都在打文化牌,讲究产地,讲究酒庄文化的背书。
事实上,真正需要打文化牌的是那些高端葡萄酒品牌,比如顶级葡萄酒拉菲、拉图,它们的消费对象是对价格不太敏感、掌握了葡萄酒的品鉴方法、有着特别偏好的葡萄酒爱好者。
而更多的葡萄酒品牌应该跳出传统葡萄酒文化的窠臼,回归其快速消费品的本质。
如果葡萄酒回归快速消费品的产品定位,不谈文化,只谈使用价值,谈葡萄酒特有的减肥、美容保健功效,又将如何呢?
国内的葡萄酒企业为什么在做市场培育和消费者教育的时候,不从更能引起消费者关注的健康、养生、美容等角度入手,而非要从繁琐到让人厌烦的葡萄酒文化入手呢?
1991年,美国一家电台重点介绍了葡萄酒的神奇功效,葡萄酒含有抗氧化剂,可以抑制细胞衰老、改善人的心脑血管状态、预防癌症,葡萄酒立刻成为“健康食品”,在美国市场的销量上升了44%。
著名品牌营销专家、蓝哥智洋国际行销顾问机构创始人于斐老师在清华大学实战授课时指出,消费升级已不再是产品功能和服务水平升级,更重要的是消费者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的升级,人们需要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和圈层。
现在的消费者购买商品基本上是从原来的功能性消费---品牌消费---体验式消费---参与式消费这样一条价值链展开的,他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注重感官体验、交互体验、浏览体验、情感体验、信任体验。过去,我们的企业把用户抽象化,每个用户都是数字;未来,我们的企业必须把用户具象化,每个用户都是故事。
因为一个企业,再好、再多的文化背景和资源,如果,不能通过有效的营销方法转化为自身品牌形象,那都是浪费。
因此,就要把企业的文化底蕴原材料,经过精心、精准、精细的营销深加工成围绕生活方式展开的品牌故事,并放进品牌建设中去,这样才有竞争力。
为此,企业要有造物、造势、造人的能力。
要么开创社会话题,要么融入社会话题,很重要的方法是如何引爆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