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一叹,千古奇人


 千秋一叹,千古奇人

2021-11-19

陈飞,《千秋一叹:金圣叹传》,作家出版社,2018年版。

之前知道一点金圣叹,他是清初著名文学家,以点评《水浒传》知名;他是风流洒脱的才子,因哭庙案被杀头,视死如归。

本书以金圣叹研究专家田老师与学生及朋友对谈的方式,借助金圣叹的诗文作品,揭示出金圣叹的生平,社会关系,志业,理想,情操,艺术成就,社会影响。似乎是一种“以诗证史”的方式,通过金圣叹诗文中隐含的线索,将其一生行迹串联起来。这是一种很新颖很有趣的写作方式,情节生动,内容丰富,资料翔实,讨论深入。应该是一种艺术创作与文献研究的总和,表现形式是艺术,而内容表达是研究。作者陈飞先生1957年生人,是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常年研究金圣叹。陈先生的学养令人敬佩。他不仅熟悉金圣叹的作品,对其诗文中涉及的历史,典故,隐含的文献线索都很熟悉,可以说是信手拈来。金圣叹很复杂,不仅是文学家,对佛教和道教也有很深造诣。陈先生在这些方面也有深厚的知识积累。

我之前对金圣叹的生平基本上不了解,希望此次阅读有所收获。可是,金圣叹的生平,尤其是早期的生活,没有文献的记载。包括他的家族渊源,出生地,出生年月,都无考。为了了解其早期生平,只能借助于他的诗文来获得信息。金圣叹诗文中也没有关于其生平事件的直接的记载,只是隐含着某些线索,这就意味着了解金圣叹的早年生平,很大程度上只能猜测。我先前读王夫之的传记,作者采用了文学的手法进行演义,但演义基本上还是基于历史文献的。对金圣叹早期生平的研究,只能采取猜测的方式,其结果可信吗?

一开始,从金圣叹某些诗文中可以推测,他的父亲是嵇康式的文人,正直,仗义,特立独行。由此出发,构想出他的家世属于诗文之家,小康之家。从与嵇康相似,构想出村庄存在派系斗争,一派富豪而暴力,一派小康而文艺,金家属于后者。因为观念的冲突,两派势如水火,随时会爆发械斗。在金圣叹八岁那年,冲突发生,金圣叹的父母被害,叔叔离散,弟弟也被冲散,金圣叹被祖母领着逃出,前往苏州投靠姑父。这次家难,金圣叹的诗文中有隐含的记载。还有其他一些诗文,隐含着叔叔及弟弟的一些信息。金圣叹少年时代的这段经历,都是猜测基础上的构建,从猜测的一些前提出发,借助于一些并不清晰从而需要进一步猜测的信息,推出后面一连串的情节。读起来好像很顺畅,但仔细回想还是觉得不太靠谱。唯一清晰的一个线索,是金圣叹诗文中提到过河时遗失了玉钩。从这一线索出发,作者进一步作出了对金圣叹家世及家难的推测。这部分内容,很生动,很曲折,很丰富,很有戏剧性。但是,总的感觉是有些牵强。

金圣叹要在自己作品中透露身世,为什么不是明示呢?他写作了那么多个性张扬的文字,独独涉及身世要隐晦呢?实在弄不懂这里有什么难言之隐。不过,此书的写作,这样“以诗证史”的方法,确实是很高妙。书中,老师提出关键线索,学生相互讨论,争论,相互启发,校正,环环相扣,隐秘的身份一步一步被揭示出来。这样的写作,有推理小说的意味。读者出于好奇心跟随着作者的思路行进,借机欣赏了金圣叹的诗文和才学,这个过程可以说是艺术的探险。不过还是觉得,既然一系列解释都是建立在推测基础上,就只有艺术的因素,而很难说有学术的价值。

 

金圣叹八岁逃到姑父家,被送去上私塾。他不喜欢读正经书,有点像黄宗羲。因为他曾经历过那一场灾难,可能留下心理阴影,姑父姑姑对他并不勉强。因为体弱多病,被送去入菩萨戒,成为佛弟子,法号圣叹。姑父家有大量藏书,他可以自由阅读,于是开始读《水浒传》。十一岁,开始点评《水浒传》。金圣叹一生最大的功业,就是点评了《水浒传》。我有一些疑惑,他是一次点评完呢还是在很长时间内陆陆续续完成的?后来面世刊行的版本,是十一岁完成的还是后来慢慢完成的?我实在不相信一个十一岁的孩子可以完成一部留存后世的书稿,也不相信他的思想境界或文学水平在十一岁就到达了人生的巅峰。书中讲他十一岁进行点评,只是为了彰显金圣叹的天才吧。金圣叹后来讲他点评《水浒传》的动机,大致有三点:其一,消遣。少年的他体弱多病,因为经受灾难有些心理阴影,还有点神经质,读小说是一种娱乐,对小说进行点评是一种消遣。其二,留伴后人。金圣叹以为,读书是需要引导,陪伴,分享的。他在阅读经典的过程中有一些心得,将其留下,可以陪伴后人,与后人分享。其三,弘扬正气,鞭笞乱贼。可能与童年遭遇的灾难有关吧,金圣叹对破坏社会秩序的梁山好汉深恶痛绝,通过点评《水浒传》,金圣叹表达了自己的观点。金圣叹的点评还腰斩了《水浒传》,只保留前七十回。他以为《水浒传》七十回以后,只是作者的狗尾续貂而已。从最后一个方面来看,金圣叹其实也是传统道德的维护者。如此说来,他的玩世不恭就显得脆弱,且意义不大;他的艺术天分也不过是雕虫小技了。

金圣叹后来还点评过《西厢记》。作者关注的重点不在金圣叹点评《西厢记》的具体内容,而是借《西厢记》“爱情”故事的意味,借助金圣叹的诗文,讨论他的爱情观,赏析他的爱情诗,还试图找出金圣叹有几位请人,知己,他们之间的交往,甚至讨论起一些非常隐秘的话题。说到归庄对金圣叹的批评——金圣叹的朋友将三千文钱交给他保管,他将其挥霍一空,还说这是帮了朋友的忙。本书作者推测说,这笔钱是金圣叹用来给情人买礼物了。还表示了对金圣叹这种做法的理解。本书作者认为,才子固风流,天经地义。金圣叹是才子,但没有风流的物质资本。他不像冒辟疆那样的出生富豪,家里有矿,可以为情人大把花银子。金圣叹出生破落家庭,而他又不从事能赚钱的行当,还有一大堆孩子要养。作者的意思似乎是,金圣叹既然是才子,偶尔用别人的钱风流一把,并不为过。这种认识,让人费解。

 

金圣叹在他的时代,还是有名的扶乩高手。他曾经给钱谦益做过扶乩,还让钱某给他写了一篇记录和鼓吹的文章,等于是给他的迷信活动做宣传。本书中描绘了金圣叹给富贵人家袁某两次做扶乩的过程,袁某留下了详细的记录。作者的描述确实很神奇,很玄妙。金圣叹法师似乎是连通天人两界的神仙,其身份可以在神仙与凡人之间切换。在扶乩过程中,他尽情展示了自己的艺术才华,以诗歌形式在人鬼之间传递信息,沟通情感。情景描述生动而形象,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让作者相信是确有其事。作者也似乎相信了这一切,并且表达了自己的钦佩和赞赏。扶乩其实不过是骗人的把戏,骗人钱财,骗人妻女。扶乩实际上是金圣叹获得经济收入的重要途径,他也曾经利用这一迷信活动诱骗过大户人家的女子。作者将这样的迷信活动当作真实事件来描写,并且对迷信头子金圣叹表示赞赏,实在是令人费解。

 

金圣叹的一直在游戏人生。他曾经参加科举考试,但以游戏视之,在卷子上画漫画,试卷作废。他一生不入仕,也鲜与官场打交道。他致力于文学点评,常以迷信活动获得收入。到了晚年,还在坚持特立独行。除了文名一无所有,还是感觉有些落魄,有些不甘。五十三岁那年,有传言说顺治皇帝看了他的点评,说起他的名字,有所赞赏。金圣叹一听就兴奋起来,以为是天大的幸事,烧香叩头,口称圣上,感恩涕零。一时有些想入非非,以为命运将从此改变,渴望一步登天,鸡犬升天,飞黄腾达。在儿子鼓动之下,抓紧时间点评唐诗,希望能够见赏于皇上。之所以想以唐诗点评作为敲门砖,因为之前点评的《水浒传》毕竟不是“正经”的作品。想起鲁迅先生讲过,我们只有“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坐稳了奴隶的时代”,金圣叹如此大费周章试图引起皇帝的注意,为的就是“坐稳了奴隶”。看来他一生的特立独行并没有能够在诱惑之下保持下来。

 

不过,到了生命的终点,金圣叹还是保持住了独立的人格。金圣叹最后因为哭庙案被杀。这部分有历史文献的记载,不需要依据诗文推测。真实性没有问题,但趣味性却减弱了许多。金圣叹参加哭庙本身就是很滑稽的事情,他一生对政治持超然态度,冷眼旁观。想不到误入歧途,受牵连而致死。鲁迅的意思是,他本来在官府眼中就是个坏货,官府早就等着抓住把柄将他办了。他一无所知,居然主动送上了门,不办他也不行。从金圣叹一生的玩世不恭来看,从他以搞迷信活动骗人钱财而言,金圣叹确实是伤风败俗,为社会所不容。就算他是天才,他的天才也太多没有用在正途上,所以对他的被杀,鲁迅也就没有多少同情。不过他死的时候倒是很洒脱。他给儿子的家书中说:“盐菜与黄豆同吃,大有胡桃滋味。此法一传,我无憾矣。”还有一段豪言壮语最有名——“杀头,至痛也;籍家,至惨也!而圣叹以无意得之,大奇!”这算是最后做到潇洒了吧。鲁迅还是不认同金圣叹的这一“壮举”,说这是“将屠户的凶残,使大家化为一笑,收场大吉。”

 

这本书实在太长,五百五十七页,五十多万字。因为内容丰富,叙述流畅,情节曲折生动,读起来兴味盎然。不过其中大量诗词歌赋以及文献引用,理解起来还是有些难度。

总的来讲,可算是一部奇书了。作者可能沾染了一些金圣叹奇妙飘逸的文风,思路很灵动,语言很缥缈。一个人一辈子专门做一件事儿,才可能有这样的灵气。我甚至想,陈飞先生为金圣叹写传记的时候,说不定金圣叹已经附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