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二日(二):五祖寺
2021-09-20
八点钟到一楼吃早餐。餐厅不大,有十来张小桌,有一家三口在吃。供应实在太少。鸡蛋,馒头,红薯,炒饭,炒粉,炒青菜,炒藕条,稀饭,全部就是这些,而且都已见了盘底。煮鸡蛋只剩下三个。有煮品窗口。里面有两位年纪大的妇女在忙碌。我问有些什么煮品,其中一位有些不耐烦,说玻璃窗上写着呢,自己看。其实我这么问也是打招呼的意思,我识字,看得到玻璃窗上写着有热干面,牛肉面,杂酱面。就这三种。我在外旅游,百分之六十会选择维也纳,重要原因之一是它的早餐一般都比较丰富,质量不错。旅游期间为节省时间,一般一天主要吃一顿,就靠早餐。黄梅这家维也纳,是我住过的早餐最差的维也纳。
早餐后直接去五祖寺。
五祖寺又叫东山寺,坐落在距离县城十三公里的五祖镇东山之上,始建于唐永徽五年(654年),是禅宗五祖弘忍禅师的道场,也是六祖慧能得法受衣钵的圣地。唐宋二朝,东山寺一直得到皇室重视,香火兴盛,名满天下。宋亡之后,东山寺毁于战火,一时冷落。元朝又大修土木,重振佛法。现在的五祖寺,基本格局应该是明清建制,不过毗卢殿,观音殿,圣母殿,真身殿之外应该是现代照旧样重修。2006年,五祖寺作为唐至清时期古建筑的遗存,被国务院批准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车子可以直接开到山门一侧的院墙脚下。下车见路边有宣传橱窗,“废名与五祖寺”。我稍微知道一点废名是一位近现代的名作家。这时才知他是黄梅人,抗日战争期间曾经在五祖寺居住,研究佛法并从事写作。
先从飞虹桥看起。到五祖寺,步行上山的话,可以走古道,参观一天门和塔林,可以看到宋代遗留的八角五级的释迦多宝如来佛塔。我实在是身体不适,走不动,就只能错过了。飞虹桥前面有“古山门”,始建于唐大中年间(855年)。一道石墙,中间是石券的拱门。只是一个门洞,没有门楼,也没有石刻。我想这山门应该是现代照想象复建的。
飞虹桥跨越五祖寺门前的山涧,应该是原先通往五祖寺的关隘。飞虹桥建于元代,其两端的八字门楼是清朝的建筑。桥两侧是封闭的,不像四祖寺灵润桥那样的通敞。桥廊中间供有佛像,所以这桥属于庙桥。这是我第一次见到庙桥。
引人注目的是桥两端的八字门楼。过山门,正对着西端门楼。是三楼四柱的结构。石券的拱门。门头上有“放下着”的匾额。匾额下的砖雕是神兽和花草,玲珑剔透,细致入微。两侧屏上有古代诗人名作,右手边是唐代张佑的《东山寺》,“寒色苍苍老柏风,石苔清滑露光融。半夜四山钟磬尽,水精宫殿月玲珑。”东端,门头上有“莫错过”的匾额。左手边侧屏上有宋代欧阳修的《东山寺》,“日暖东山去,松门数里斜。山林隐者趣,锺鼓梵王家。地僻迟春节,风晴变物华。云光渐容与,鸣哢已交加。冰下泉初动,烟中茗未芽。自怜多病客,来探欲开来。”历代又不少文人吟诵东山寺,可见这里文脉深远。
过飞虹桥。对着东头门楼,山坡上有座求儿塔。明代喇嘛式石塔,方形须弥座,宝瓶塔身,宝珠塔刹。通高4.38米。可惜没有介绍牌,不能深入了解。
门楼前有1300多年的青檀,树干如缠绕的飞龙,枝繁叶茂,生机盎然。
扫码直接进入寺院。
高台之上的门楼是四柱三门的结构,白色大理石的墙面,中间是红漆的大门。大门两侧的对联是“上接达摩一脉,下传能秀两家”。我对这门楼的造型及色彩感觉不爽,颜色有些刺目,形制有些生硬。见不到古风,看不出禅意。感觉浮夸而浅陋。
进门楼,台基之上是天王殿。明黄色的墙面,青灰彩绘的额枋和斗拱。两边黄色墙面中间有圆形镂空的腾龙戏水的砖雕。拱门之上有“敕赐真慧禅寺”的竖匾,这是宋朝皇帝御赐的寺名。门两边有对联“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门口两只石狮子,很萌很可爱的样子,甚是有趣。东边那只石狮的背后,就是一个“趣”字。猜想这石狮是元朝的遗留。我之前见过的石狮,只有元朝的是这样萌而有趣。天王殿供奉的自然是弥勒佛,背后的韦陀将军是文雅的样子,两边是四大天王的铜塑像。
出天王殿,左右有高耸而玲珑钟楼和鼓楼。回头看天王殿,感觉这才是正面。三开间,中间大门空敞着,头上有“守本真心”横匾。稍间是隔扇窗。殿后左右有两株翠绿的青檀树。青檀树下有木架支着的白色牌子,上书“为佛当差,与云为伴”。五祖寺内有很多这样有禅意和诗意的牌子。
再上台基,上面是大雄宝殿。大雄宝殿是1986年重建,明显是清代的风格。重檐歇山顶,五开间。明间和次间是隔扇门,青灰色彩绘。稍间是明黄色土墙。中间嵌着壶型的青灰彩绘的窗户。这样的窗户造型倒是少见。我只在大同善化寺和华严寺看过壶型的门。门前两尊石狮高大雄伟的样子,颇像人的形态,张着大嘴在傻笑,好像还留着一撇小胡子。
大雄宝殿后面,又上一台基,上面有一排黄色墙面黑色瓦顶,青灰色斗拱的建筑。从西到东分别是地藏殿(未开放),圣母殿,毗卢殿(麻城殿),观音殿,财神殿。我们从东头台阶上去。看到有“六祖殿”的指示牌,决定先去看六祖殿,返回再看这一排几殿。
从财神殿前往东,又折进往北的巷子。两边建筑白色墙面上有山水画。应该不是名家的作品,有些被雨水洗刷变淡了。线条还看得清楚,禅意也还表达明白。一位文人,一位和尚,在山间石桌前相对而坐。似是吟诗,或是参禅。我看资料得知,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多次到东山寺参禅。
不急着上高台之上的六祖殿。六祖殿前面有面墙,月亮门。有丝瓜藤爬过砖墙,挂着门边,开着黄花。过月亮门,里面是菜地,有各种蔬菜,整理得整整齐齐的。有义工在劳作。五祖寺有“农禅”的传统,这是体现。
六祖殿台基石墙上有一黑色大理石雕刻的六道轮回图。中间是个“心”,围着六道轮回示意,两边有“认识你自己”,“应作如是观”。我对“六道轮回”不以为意,觉得这里有威胁与恐吓的成分。我还是相信佛学更多应该是人学或哲学,我不相信其中或有的迷信成分。不过,“认识你自己”倒是很好的戒示。想起德尔菲神庙门前也有两行字,“认识你自己”,“凡事莫过度”。
登台阶,上高台。六祖殿在中间。我们被东边的古青檀吸引。那青檀郁郁葱葱枝繁叶茂,像一柄巨大的华盖。其茂密枝叶的下端,距地不到一人高。树下还有两条红色的厚木板的长凳。围着古树拍拍照,想象一下六祖当年在这树下劳作或者冥想的情形。一家两兄弟带着老母参观。儿子都六十多了,母亲八十多。儿子对老母是极殷勤极恭顺的态度。紧靠着,母子三人在长凳上照了相。
青檀北面有一碑墙,最东头是一个大大的“佛”。二十年前我和老徐等几人来过黄梅,来过五祖寺,来过这里。那时老徐信仰佛教不久。我们几人曾经对着这个“佛”,凭想象,凭印象,作了些乱七八糟的“解读”。实在可笑,那时候我们只顾嘴上快活,说了些自己都不明白不相信的胡话。我可能因为头天晚上喝酒太多,对第二天的游程,除了这个“佛”字,没留下别的印象。
六祖殿是单檐悬山顶建筑,面阔五间。明间是大红的隔扇门,里面装玻璃。次间和稍间上面是红色隔扇窗,下面是明黄色的土墙。黄墙上有摘自“六祖坛经”的佛语。我对禅宗和六祖的了解,主要来自蔡志忠的漫画《六祖坛经》。有一点点的感悟,也来自这里。我最近听说,蔡志忠也出家了,不过他去的是少林寺。少林寺是禅宗的祖庭倒是不错,不过我觉得要是到六祖受衣钵的五祖寺可能更好。
我们上次来的时候,五祖寺香火非常旺盛,到处烟雾腾腾的。现在的寺庙好像都不让或者不提倡烧香了。六祖殿里也没有烧香的,没有叩拜的。我对着六祖作了个揖,算是打了招呼。殿内西头墙脚有碓,那是当年六祖舂米的工具。边上还有一个坠腰石,有十来斤重。慧能到东山寺,被分配到厨房当差。因为个子小体重轻,舂米的时候要系上坠腰石才能将碓尾踩下去。如果这里是厨房的话,五祖后来开示慧能并传衣钵于他,就在这里。
出六祖殿,往西有一院子,叫六祖碑廊。砖墙上一道宝瓶样子的小门,门头上有“勿放逸”,门边有联“一夜曹溪风,吹散黄梅雨”。院子四周是围廊,墙上石碑讲述的是禅宗历史及慧能禅师的故事。连环画的形式,其中就有我们耳熟能详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也非台”以及“不是风动不是旗动而是心动”的故事。院子中间的有艺术造型的蔬菜地块,似乎种着包菜。我走着走着腰越发疼起来,背直不起。东南侧有可以晒太阳的长椅,坐了一会儿,就平躺下去。平常看到别人,尤其是我这样年纪的男人这样在寺院里平躺,我会非常厌恶,并极端鄙视的。可我实在不舒服,而躺下之后舒服了很多,恢复了很多。所以我能原谅自己。躺了七八分钟,感觉好了很多。事实上,随后真的缓解了。我觉得这是慧能禅师在护佑我。
我对慧能禅师一直非常敬仰。我认为慧能禅师的佛教思想以及他所兴起的宗教改革,就如同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一样,是给人以宗教的自由。“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是我喜欢的观念。佛教不是用来束缚人的,而是用来解放人的,给人自由的。我感觉是慧能禅师帮助了我,让我的要舒服起来。
随后到六祖殿下面。两面墙之间有一道小门,门头上有“寂善”二字,门边有对联“事要成功须定力,学无止境在虚心”。我想要找找慧能禅师留下那四句偈语的地方,没找到。南边黄色的墙面上有一串文字,讲禅宗的源流,“廿八祖,达摩尊;来东土,示性真;离文字,要亲证;有慧可,得心印;传僧璨,为三祖;信心铭,超古今;第四祖,名道信;知无传,解脱竟;五祖忍,居黄梅;东山上,道场恢;第六组,名慧能;传衣钵,道大行。”
又到一排五座殿宇前面。中间是毗卢殿,似是五开间,又是三门楼的样子。黄色墙面,青灰彩绘的屋檐。西面墙上有个拱形的门洞,内置一通石碑,记载万历年间重修毗卢殿的经过。石券的拱门,门头上有蓝色的门匾,“万历卅三年乙己岁季秋月麻城建”。毗卢殿始建于唐代,后毁于兵火。万历年间麻城人筹资修建,所以又叫麻城殿。此匾上面还有一黑底金字的横匾“酉来卯叶”,应该是“西风东渐”的意思。叶就是贝叶经,就是佛教经典,代指佛教。卯可以理解为东土。所以意思是讲东方的佛教来自西土。对联门边有对联,“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往西是圣母殿。五祖弘忍大师的母亲在宋朝时被赐封圣母,圣母殿就是为纪念弘忍大师的母亲而建,现在的建筑应该是明朝的遗构。圣母殿和观音殿墙上都有一张黄色纸张的告示,显示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没有对建筑的介绍,也没有注明是第几批。而且,落款不是国务院,而是“黄梅县文物局”。我们在圣母殿参观的时候,恰好有一位和尚带着一群干部模样的客人参观。和尚说的是当地土话,听不太懂。我问他这圣母殿是什么年代的建筑,他说宋代就有了的。我看建筑材料和形制,不是宋代的,主体建筑顶多是明代的。圣母殿建筑应该是穿斗式的,与北方的抬梁式建筑明显不同。圣母殿的“门面”很奇特,也是那种门楼的样子,四柱三门。五开间的两稍间,也做成假门的样子,有假屋檐,假垂花,假门洞。
从圣母殿与毗卢殿之间的小巷进去,里面有真身殿。石砌的门洞,门头上有“宗风”二字,门边有对联“今日方知心是佛,前身安见我非僧”。进门回头,见门头有“勤拂拭”,这是神秀偈语中的三字。又到观音殿与毗卢殿之间的巷道里面看,门头有“不惹尘”三字,这也是神秀偈语的内容。看起来,慧能的观念与神秀不同,但作为神秀和慧能的老师的道场,并没有排斥神秀。
真身殿位于毗卢殿正后方的高台之上。石条的台阶给人颇为沧桑的感觉。台阶两侧台基之上是钟亭和鼓亭,内部与真身殿相通。外观都是木结构,雕饰精细,生动,雅致。真身殿始建于宋朝,不过现存的木构应该是明朝或者清朝的。现场没有文字介绍,只能猜测。进门处高悬的门楼,有点出厦的样子。这里香火倒是比较旺盛,有不少善男信女在烧香叩头。地面铺的是大块的石板,有些地方不太平整,石板之间有很大的缝隙。殿内靠北还有一座建筑,叫做法雨塔,是弘忍禅师的真身塔。虔诚的信徒在外面门口找管事师傅取了香烛,就单独进殿中殿去朝拜。取了香烛的信徒要给管事师傅钱,管事师傅坚决不要。说一定要给的话就供到真身塔去。
正对真身殿的是前面毗卢殿的后墙,黄色的墙面上有黑色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笔触洒脱散漫,感觉有些禅意。我注意到毗卢殿左右山墙中间各有一道腰檐,后墙可能本来有的但被拆掉。这腰檐要是拆了只剩下侧角一段,就很像昨天看到的四祖寺毗卢塔侧角翘起的部分了。我有些怀疑毗卢塔侧角翘起部分可能是腰檐的遗留。不过想想又不对。如果毗卢塔有腰檐的话,就会挡住墙面正中的莲花型装饰。
从真身殿后面的“通天路”可以上山,山上有五祖大宝塔。
很长一段石阶路,是真正的古道,那些已经严重风化的石阶,给人沧桑之感。路边是茂密的修竹,青翠而挺直。沿路有卖矿泉水,香烛,饮料,零食的妇女,都是五六十岁的样子。都是小本生意,挎个小小的编织袋,只装着三五瓶水。从竹林中窜出一位着蓝色保安服的男子,五十来岁的样子,用高音喇叭大喊,“请游客们不要卖贩子的东西!她们卖的都是假货!请大家不要上当!”那声音粗野而暴躁。那些买东西的都是五六十岁的可怜兮兮的老妇,赚点钱也不容易。五祖寺在此地源远流长几百年,有当地民众的保护和爱护,也有它的存在给当地民众带来福利的因素。有五祖寺在此,当地民众可以做点小生意以谋生。实际上这是神人之间的互利互惠。我对这凶神恶煞的保安很是反感。那保安走到“贩子”中间,像是要将她们赶走的样子,面露凶相,恶声恶气。“贩子”们一边跟恶汉语言抗争,一边围上游客。当着恶汉保安的面,我五元买了一瓶农夫山泉。是有些贵了,三元才比较合适。我随后拍了张石阶路的照片,保安进入我的镜头。后来细看,果然是目露凶光。保安和“贩子”之间猫捉老鼠的关系可能只是假象,保安的凶神恶煞可能仅仅是出于职责而做做样子。我们后来下山的时候,看到保安正在高声大气地吹牛,没有生意可做的老奶围在边上兴致勃勃地听着。
上山,有一片平地。地上散落着废弃的建筑用的石块。原来这里有一座大殿,是弘忍禅师当年修行的地方。平地中间就是五祖大宝塔,方形须弥座,宝瓶塔身,宝珠塔刹,据说这是弘忍大师的真身舍利塔。后面台基上是一座黄色墙面的三间殿宇,供奉的是弘忍大师。一位老奶在料理。看到有募捐修建五祖殿的牌子,雨燕捐了一百元。老奶瘦瘦小小,慈眉善目又精神矍铄。她一定要给点一盏灯,又介绍可以求什么求什么。雨燕倒有些不好意思,本来也没想要求什么,只是随缘而已。真提要求的话,求股票解套,可能菩萨也做不到。
又到小庙后的山包上走了一段。道路凿在山石之上,有些地方风化了,毁坏了,又在边上新凿。我之前听说一个故事。一户穷人家没粮食,找五祖募化。五祖将大米放到一个天然的石钵中,让这穷人每早去取。五祖告诉他,每次不要取完,留一点,次日去又会满。过几日,穷人贪心,将石钵里的米全取走,次日就没有了。当然这说的是人的贪心。我心想这个石钵可能在山上可以找到。爬了一段,腰部又有些不舒服,就折回。
出寺,下山。一点多了。给我们昨天晚上吃饭的彭厨打电话,问两点左右还有没有饭吃,老板娘很热情,说什么时候来都有饭吃。又去彭厨吃饭,味道好,分量多,很实惠。吃不下的东西全部打包,回家后不要做完饭了。
这次两天的黄梅之行,行程饱满,收获丰富。
二十年前我和老徐几人来过一次的。那时候老徐信奉佛教不久,听说五祖寺很灵验,特意约我们几位朋友去的。那一次的印象不是很好。那时候还没有手机导航之类的东西,我们到了县城之后,找人问县委招待所,问了好几人。问一人,说前行右转;又问,又是前行右转;结果,转了一圈,回到原地。而且,人们对陌生人的态度,不热情,不友善,不耐烦。后来发生了理工大一位教授回黄梅老家探亲被警察打死的事情,对黄梅这个地方的坏印象就加深了。那一次还有一件奇怪的事情。我们晚上在一家餐馆吃饭,吃的是羊肉火锅。才开始动筷子,玻璃桌面就炸了。其实是因为受热不均引起的,当时我们却给出一些迷信的解释来吓唬自己。
这次黄梅之行,四祖寺的灵润桥,毗卢塔和种松和尚塔,五祖寺的飞虹桥,六祖殿,毗卢殿以及城中的高塔寺塔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接触不多的当地人,也是热情而友善。也许是经济发展了,社会和谐了,人也就变得友善了。人变好了,是因为社会进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