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恐怖时期的两广进步青年流亡香港,是在资深中共党员引领下融入到当时的中共中央《八一宣言》倡导的抗日统一战线里去的,实现了他们“只有加入中国共产党才能改变旧中国”的夙愿(这句话是我们父辈们生前对“你为什么要加入共产党”的反复拷问时耳熟能详的回答)。
《香港1936》是拍给有文化有历练有研究的人看的,当然,也包括是拍给七零后八零后九零后零零后当中想了解中共前辈何以深具爱国情怀而成为志士的后生们看的。红色文艺确系有影响力,但我不想当代的年轻人说“那都是编出来的”。我之观点,目下的香港社情很特殊,演绎中共的香港历史事件谨须真实,而小的细节可以在有限度的前提下做恰当的艺术创作。(摘自《专家对话:香港1936》)
专家对话《香港1936》
时间:2021-08-26-晨
郑大卫,广东省电影行业协会秘书长,资深电影人。钮海津的原广电厅同事。
钮海津,《香港1936》电影剧本作者,资深媒体人。郑大卫的原广电厅同事。
郑大卫(左)和钮海津
郑大卫:
已看完(《香港1936》)。
题材、背景无问题。
但要经北京重点重大题材的机构审读。
不足及缺点,整个剧本缺乏故事性、戏剧性及故事片的冲突。大小人物设置太多,对白亦太多。许多人与事,在剧本中没有必然或必须的联系。
例如男主、女主与片中出现戴笠、王亚樵的关系是没有关联的。当年戴笠去港是因王亚樵暗杀老蒋失败误刺汪精卫,老蒋要求捉拿归案。当时在港的军统头目王新衡,负责接待戴,戴入境时,被英方警探扣留2天,老蒋便要求当时港督放人。王亚樵因此离港去了广西,不久便被戴的手抓获击毙。剧本倒系可利用结合这事,戏剧性写戴、王与男女主角的有关联系。你看郑大圣拍《1921》里面就插了一段日本共产党人到上海,日本当局暗探亦追踪到上海,结果戏剧性,发生暗探被杀的戏剧性。(这与当时的史实是没有的,可说虚构电影的可看性)。
如果按你现在的本子拍故事片,这个故事片很可能无人钟意看。因为全是一场一场的设置不同人物,互访、见面、谈话。就是这种设计,人与人,事与事没什么关联、没有冲突,没有矛盾。像个纪录片的叙述。
现在中国的电影受众,主要系00后90后,他们对故事片的观赏,有他们喜好选择。当然他们也会看历史、主旋律电影,但要有戏剧性要有矛盾冲突,最好还有动作。因是三十年代香港,起码要花钱搭一条当年的街景、建筑,包括那时的服饰,这个片子还不是中小型的制作,须一定的投资。
建议你找个合作者修订一下这个故事
钮海津:
大卫,谢谢您详读并指出剧本缺乏的故事性、戏剧性和冲突。然而,这正是我从策划之初到写作过程中一再提点自己所要避免的重点。
我的这个剧本,实质上是一个由演员去复制和展示香港1936年里出现的人和发生的事,落脚点是国共联合抗日之前的香港抗日人事。这段历史从未被完整地告诉世界。
本剧作者我之所以不愿意虚构故事,不刻意制造冲突,不凭空链接无关,就是想保持非虚构的历史题材片,说坦白话,本剧不愿与文艺历史片《1921》为伍。
补充一句,《香港1936》是拍给有文化有历练有研究的人看的,当然,也包括是拍给七零后八零后九零后零零后当中想了解中共前辈何以深具爱国情怀而成为志士的后生们看的。红色文艺确系有影响力,但我不想当代的年轻人说“那都是编出来的”。我之观点,目下的香港社情很特殊,演绎中共的香港历史事件谨须真实,而小的细节可以在有限度的前提下做恰当的艺术创作。
这个电影的特意,旨在六点:
——以黑白片贯穿全剧。用原始镜像保持1936年的香港历史年代感,让观众对1936年有进入感,用眼睛和耳朵进入到1936年的革命故事里。
——复诉一句老话。白色恐怖时期的两广进步青年流亡香港,是在资深中共党员引领下融入到当时的中共中央《八一宣言》倡导的抗日统一战线里去的,实现了他们“只有加入中国共产党才能改变旧中国”的夙愿(这句话是我们父辈们生前对“你为什么要加入共产党”的反复拷问时耳熟能详的回答)。
——展现一个史实。国民党左派是联共助共的抗日联盟中坚力量,是中共的朋友、战友。这个事实,以往所有讲香港的故事都从略和去势。不在此重墨,则难以让今天的年轻人理解为什么多个中国进步党派至今仍然和中国共产党“不分你我地捆在一起”的现象。
——要感谢香港。英国殖民地香港曾是一块中国政治飞地,其首领在日军节节南侵之际为维护英帝国属地利益时,对坚决抗日的中共组织及民主党派予以了一定的活动空间。由此,1936年的香港成为中国进步党派联盟的革命孵化地、抗日出征地。香港殖民统治者的一些彼情彼况的考量及作为,也曾为中共地下党提供了一些彼时彼期的生存及发展,否定其事等同不尊重史实。
——填补了一个空白。在中共党史里,单独发生在香港区域内曾有过多个重要的历史事件,而特地提出1936年出来,则是强调1936年是中共香港(广东省委)一个承前继后的大节点,其年度内诸多真实的历史事件,在被本剧《香港1936》的复演还原时,能起到一定的历史知识普及作用。有一个现象,2014年和2019年在香港的连体事件发生后,内地至今还未有文艺作品介入,本剧率先抛砖,是为有所作为。
——想请今天的香港青年认识一个道理。我为这部历史回顾电影定下一个学术形式:“历史复演片”。即,本剧力图使演职人员以非文艺化、非说教化、非主角化、更非明星化的近原生态演绎,避免如以往那样让他们把中共党史题材片仅作为文艺片来睇睇下(只观赏一下),这对当下的香港青年观众的心里时态有着非常针对性的导向(大家懂的),且有助于观众特别是香港青年融入到当时的历史情境中去思考和分辨及判定——什么才是革命。我想平和地告诉今天的香港青年:革命是要有爱国情怀的。
您说,“如果按你现在的本子拍故事片,这个故事片很可能无人钟意看,全是一场一场的设置不同人物,互访、见面、谈话……”,而我以为,正是这些各有关联的环节,最后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年度报告——没有人曾这样写、没有人曾这样拍、没有人曾这样导的《香港1936》。
SO,这个剧本的理念须由深明其中意向的电影制作公司和导演阐透,才能拍出由一群华洋演员演绎具有时代感的历史(记录)片。这同我所期待您创作的《军统少将程一鸣》还原令尊之历史时境乃出自一辙。
交流无顾忌,这是我俩的茶聊。感谢您能推荐到相关机构定夺。握手!
附1:电影《香港1936》梗概
历史复演片
电影《香港1936》梗概
(1006字)
这是一部以香港为背景,讲述1936年中共的一群资深党员引领一批进步青年走进党的抗战行列的故事。
自1927年国共合作的大革命失败后,白色恐怖笼罩在中国,各地的中共组织转入到地下,且大都停止了活动。而位于革命发源地广东广西的进步青年们则为寻找和加入中国共产党,顶着被国民党杀头的风险,纷纷建立了各种社团,以期引起党组织发现并取得联络。
电影故事的开头,就是以1935年底的两广学生在“12·9”抗日救亡学潮中被国民党镇压而流亡香港做引子,重现了1936年香港的“纷杂”和“机遇”。
——港英当局虽然在之前配合国民党将中共设在香港的广东省委机关摧毁了七次,但在日军继中国东北后节节逼入华北的趋势中,预料香港也终有一天要迎战日军。因此,对坚决抗日的中共以及国民党左派在香港建立的抗日宣传、培训、组社等给予了一定程度的默许和有限度的空间。港英当局寄希望于中共动员青年返回内地参加抗战,以减轻“大英帝国保卫香港”的压力。
——失去了中央领导的中共香港地下党员并未全部消失,多位资深同志继续执行上级数年前的指示,加入国民党左派领袖建立的反蒋社团,在内建立临时党支部,团结和扶助李济深、陈铭枢、蔡廷锴、蒋光鼐、李章达等人,将他们在香港建立的合法社团主导成为以中共中央《八一宣言》为纲的华南抗日同盟。
——1936年的香港,集合了一大批寻找CP(共产党的英文简称)的进步青年,当他们看到国民党左派领袖建立的反蒋社团公开支持中共的《八一宣言》、发现里面藏有很浓的“CP味道”,就纷纷加入进去,而这正是在其中秘密操作这些香港社团的资深中共党员的意图。
——尽管港英当局连年摧毁在香港的广东省委,白色恐怖令在港党员被捕、牺牲,数量骤减且数年失去与中央的联络,但中共中央北方局再次于1936年初派出代表到香港联络旧部、调查两广、重新建立起华南核心组织,使香港与内地一样,在党的领导下全面开展群众性的抗日救亡运动。
——大批在港的进步青年通过加入合法注册的国民党左派领袖组建的会所和学院,或自己抱团组建社团和学校,并与香港群运主力的海员、印刷工、教职员工团结在一起,形成了新锐工学团队,在资深党员和中央代表的领导下,成长为中共第二代有生力量,旋即北上投入到抗战前线和大后方。
这个故事里没有主角——
它陈述的是香港历史中一个年度的关联情节;
它由华洋各色人等与两代共产党人共同演绎;
它用镜头掀开了1936年香港的一面——从未有被完整展现过的一面。
我们期待这部历史回顾电影能够启发今天的年轻人,尤其是启发今天的香港青年:革命是要有爱国情怀的。
数码高清黑白片
拟在粤港同时上映
附2:电影《香港1936》分场目录
历史复演片
《香港1936》分场目录
1【港岛景观】 P37
2【广九火车抵达尖沙咀】 P40
3【流亡学生被警察导入候车室】 P46
4【警官对话流亡学生】 P49
5【在九龙聚英中学】 P55
6【在驻港英军作战室】 P61
7【在第一工人夜校】 P72
8【中华民族革命大同盟首脑秘会】 P83
9【在大众日报社】 P89
10【在大众日报社社长办公室】 P93
11【戴笠抵达香港】 P98
12【金亨利在港岛码头】 P101
13【捉获戴笠】 P106
14【戴笠在香港警察治安处】 P109
15【香港各报报道戴笠被拘】 P116
16【中共中央北方局代表抵港】 P118
17【在宣侠父的住所里】 P122
18【在半岛书店的阅读座里】 P125
19【在一间机器裁缝店里】 P129
20【在何思敬书房里】 P132
21【在九龙城宋王台】 P136
22【在香港中国新闻学院礼堂】 P144
23【学院开学典礼进行中】 P147
24【学院的教授们在讲课】 P153
25【在生活日报社】 P162
26【在世界语协会的会所】 P169
27【在学院的演讲会上】 P178
28【吴有恒探访钮昭】 P198
29【在聚英中学三楼教师宿舍】 P201
30【加入中华民族革命大同盟】 P204
31【在学院教室的外廊】 P209
32【港岛一街头】 P215
33【大同盟会员前往南宁实习】 P222
34【中山县孙康来香港找党组织】 P228
35【在杂货店里】 P238
36【孙康在街上】 P240
37【港英当局获悉中共南临委成立】P242
38【广东省政府首脑访问香港】 P246
39【在香港总督府】 P249
40【在港督会客室】 P251
41【半岛书店被封】 P254
42【在全国各界救国会华南区总部】P264
43【在香港海员余闲乐社】 P270
44【《赵一曼》】 P285
45【夜幕下的入党仪式】 P294
46【我自愿加入中国共产党】 P303
47【面向大海的一扇窗户】 P305
48【全剧尾声】 P307
49【剧终】 P310
附3:电影《香港1936》人物简要
历史复演片
《香港1936》人物简要
(源自钮海津电影剧本)
这是一部以香港为背景,讲述1936年中共的一群资深党员引领一批进步青年走进党的抗战行列的故事。
历史复演片
《香港1936》出场人物简要
【依出场先后排列】
(3830字)
张直心,时年25岁,中大学生。
1944年年因被捕脱党。
杜埃,时年22岁,中大学生。
1950年任中共南方日报社副总编辑。
吴有恒,时年23岁,香港中国新闻学院学生。
1950年任中共粤中地委书记。
赖石昂,时年18岁,香港中国新闻学院学生。
1950年任解放军华东军区二局副政治委员。
唐塞,时年20岁左右,香港中国新闻学院学生。
在香港中国新闻学院去广西见习后未知去向。
张凤楼,时年22岁,中大和香港中国新闻学院学生。
1950年任广东省林业学校校长。
刘敦安,时年30岁,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学生。曾任国民党第21集团军中校、中共秘密工作负责人。
1943年被国民党逮捕、活埋。
梁寂溪,时年22岁,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学生。
1950年任广西省贵县人民政府县长。
凌焕衡,时年20岁左右,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学生。
1950年任中共广西省靖西解放协进会副主任。
曾生,时年26岁,中大学生。
1950年任解放军广东军区副司令员兼珠江军分区司令员、政委。
何明,时年20岁左右,香港中国新闻学院学生。
1950年任广州市印刷工会干部。
詹棱,时年20岁左右,香港中国新闻学院学生。
1950年任广州市印刷工会干部。
白人警官,时年30岁左右,香港警察。
华人警官,时年40岁左右,香港警察。
叶锋,时年20岁,广州广雅中学学生。
1950年任广东省东江行政专员公署专员。
汪梅,时年20岁左右,中山大学附属中学生。
1950年未知去向。
大保,时年20岁左右,中山大学附属中学生。
1950年未知去向。
徐风,时年20岁左右,香港中国新闻学院学生。
在香港中国新闻学院去广西见习后未知去向。
陈炟,时年20岁左右,香港中国新闻学院学生。
在香港中国新闻学院去广西见习后未知去向。
金亨利(Thomas Henry King),时年53岁,白人,香港警务处处长。
1950年在澳洲休养。
赵效贤,时年30岁左右,担任过红色政权县长。于1930年广西左右江暴动失败后流亡到香港,在他开办的九龙聚英中学安置了一批流亡到香港的进步青年。
1950年未知去向
谢鹤筹,时年28岁,九龙聚英中学教师。
1950年任中共广西郁林地委书记。
苏栩泉,时年25岁,九龙聚英中学教师。原广西南宁军校学生,参加红七军,左右江暴动失败后流亡香港。
1950年未知去向。
吴天籁,时年25岁左右,九龙聚英中学教师。
1950年任广西玉林高等专科学校教师。
钮昭,时年21岁,香港中国新闻学院学生。
1950年任中共中央华南分局土改委员会秘书长。
黄燕军,时年21岁,九龙聚英中学教师。其父是中共党员,大革命失败时牺牲在广州。
1950年未知去向。
巴度苗(Arthur Bartholomew),时年50岁左右,少将,香港陆军司令,任期自1935至1938年。
1950年未知去向。
皇家驻港英军大陆旅的四名军官,白人。
郝德杰(Sir Andrew Caldecott),时年52岁,香港总督兼三军总司令。任期于1935至1937年。
1950年在英国休养。
钟明,时年17岁,香港官立英皇书院学生,兼职工人夜校教师。
1950年任中共广州市委副书记
曾珍,时年18岁,香港大中女校学生,兼职工人夜校教师。
1950年任广州市卫生局副局长。
冯女修,时年16岁,香港某报馆文员,兼职工人夜校教师。
1950年在香港某报馆工作。
冯坤,时年15岁,香港日资棉艺织造总厂纺织工人,兼职工人夜校教师。
1950年任中共中央华南分局党校中共党史教员。
刘宣,时年21岁,香港惠阳商会青年部部长。
1950年任广东省东江行政专员公署副专员。
黄伯群,时年55岁,香港大中女子中学创办人、香港惠阳商会创办人。
1950年在澳门休养。
张文,时年49岁,国民党左派人士。
1950年任广东省人民政府副主席。
李济深,时年51岁,国民党左派领袖。
1950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
陈铭枢,时年47岁,国民党左派领袖。
1950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南农林部部长。
蔡廷锴,时年44岁,国民党左派领袖。
1950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副主席。
蒋光鼐,时年48岁,国民党左派领袖。
1950年任广东省人民政府委员。
連文鑫,时年25岁左右,广东学生。报考香港《大众日报》记者第一名。
湯潤乾,时年25岁左右,广东学生。报考香港《大众日报》记者第二名。
梁定強,时年25岁左右,广东学生。报考香港《大众日报》记者第三名。
戚維新,时年25岁左右,广东学生。报考香港《大众日报》记者第四名。
香港《大众日报》报馆戴眼镜的长者。
香港大众日报社社长室秘书。
任毕明,时年35岁,国民党左派人士,香港《大众日报》创始人之一。
1950年任《工商》、《时报》、《快报》等报刊主笔。
戴笠,时年39岁,中华复兴社(蓝衣社)特务处处长。
1946年因飞机失事身亡,死后被国民政府追任为陆军中将。
特务1,戴笠的赴港暗杀队成员。
特务2,戴笠的赴港暗杀队成员。
特务3,副官,戴笠的赴港暗杀队成员。
王亚樵,时年47岁,第三党的职业杀手。
1936年10月在广西梧州中了戴笠设的局,被十几名特务暗杀,死时身中五枪、被刺三刀、脸皮被扒下。
薛尚实,时年33岁,中共北方局派出重建华南党组织的代表。
1950年任任中共青岛市委书记。
宣侠父,时年37岁,香港中国新闻学院教授。
1938年国民党西安行营执行了“奉委员长来电,秘密制裁宣侠父”,在西安暗杀了宣侠父。
杨铁如,时年28岁,香港九龙弥敦道办半岛书店经理。
1950年任广东省南方通俗出版社副社长。
梅龚彬,时年35岁,香港中国新闻学院教授。
1950年以中共党员身份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常务委员兼中央秘书长。
陈辛仁,时年21岁,香港中国新闻学院教师。
1950年任中共福建省委副书记。
苏惠,时年27岁,中共香港地下党员。
1950年任广东省妇女联合会党组书记。
姚铎,时年30岁左右,中共香港地下党员。
1944年在重庆叛变,投靠中统特务头子徐恩增。中共潮梅党组织于1944年11月12日对其实行了南方局“按家法处理”的指示。
周楠,时年29岁,中共香港地下党员。
1950年任解放军滇桂黔边区纵队政治委员。
石辟澜,时年26岁,香港《大众日报》编辑。
1947年在湖北省麻东县掩护群众撤退时壮烈牺牲。
唐章,时年25岁,香港《大众日报》记者。
1950年任中国海员工会华南区委秘书长。
何思敬,时年40岁,香港中国新闻学院教授。
1950年任北京大学法律系教授。
康康,时年三十七八岁,,香港中国新闻学院教授。之前和之后任香港大众日报社编辑。
1950年未知去向。
陈希周,时年29岁,香港中国新闻学院教授。曾任福建省委代理书记、百色起义第一号领导人:前委书记。
1940年,国民党赣州专员蒋经国下达刺杀令、军统闽北站站长严灵峰率特务组将陈希周射杀在汽车上。
邹韬奋,时年41岁,创办香港生活日报(该报原在上海,被国民党封闭)。
1944年7月24日,邹韬奋在上海病逝。9月28日,中共中央根据他生前愿望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
金仲华,时年29岁,协助邹韬奋筹办和出版香港《生活日报》。
1950年任中共新闻日报社社长。
叶焕珍,时年20岁左右,香港中国新闻学院学生。
离开新闻学院后嫁给广东政府陈济棠在香港的军机飞行员,脱离革命。
梁禺心,时年20岁左右,香港中国新闻学院学生。
赴广西见习两广事变后在广州湾(湛江地区)晨光小学校长许乃超领导的中共党小组里参与建立八路军交通线广州湾中转站,协助、接待、掩护经广州湾来往桂林、重庆、香港之间的中共人员。
后因有病无药治而病逝。
刘名标,时年20岁左右,香港中国新闻学院学生。
离开新闻学院后,参加了中共领导的香港西江各县回乡服务团开展抗日活动。之后返回香港,未知去向。
谭洛夫,时年22岁,香港中国新闻学院学生。
1950年任解放军空军第五航校政治部主任。
丘金,时年35岁,香港海员抗日救国委员会领导人。
1950年任天津市总工会执委副主任。
严尚民,时年21岁,香港惠阳商会青年部成员。1950年任广东省珠江区行政专员公署专员
叶盘生,年龄不详,时任中共香港海员工作委员会宣传部部长。
1950年未知去向。
曾眉,时年20岁左右,香港中国新闻学院学生。
赴广西见习两广事变后参加新四军,194?年因情感问题自杀。
周荔都,20岁左右,香港中国新闻学院学生。
离开学院后患了肺病死于香港。那个年代,肺病在中国的死亡率很高。
徐明达,时年20岁左右,香港中国新闻学院学生。
1950年任广州市合作事业管理局副局长。
房纪,1934年赴日本留学,1935年在东京与陈辛仁结婚并生一女婴。
1950年任中共中央东北局委员兼沈阳市委书记凯丰的秘书。
孙康,时年30岁,中山县县立第七小学(西桠小学)校长。
1950年任中共云南省委副秘书长。
梳头房的梳头婆,50岁左右。
写信铺的写信佬,30岁左右。
带信馆,三四名 “巡城馬”,年龄不一。
学友世界语协会对门的杂货店伙计,20岁左右。
黄慕松,时年52岁,广东省政府主席,国民党陆军中将。
1937年病逝,国民政府追授其陆军上将军衔。
曾养甫,时年38岁,广东省政府委员兼广州特别市市长。
1950年定居香港。
那鲁麟(Roland Arthur Charles North),时年47岁,香港华民政务司。曾批准多个亲共党派和中共地下党的抗日救亡运动团体向港府申请注册的民间组织。
1950年在英国休养。
陈汝棠,时年48岁,全国各界救国会华南区总部创始人。
1950年任广东省人民政府委员兼卫生厅厅长。
李章达,时年46岁,全国各界救国会华南区总部主任。
1950年任广东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广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连贯,时年30岁,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华南区总部秘书长。
1950年任中共中央统战部秘书长。
曾寿隆,时年36岁,中共香港海员工委成员。
1950年任中国海员工会华北区委主席。
廖茂,未知年龄,中共香港海员工委成员。
1950年未知去向。
周石永,未知年龄,中共香港海员工委成员。
1950年任解放军天津市塘沽新港军事管制委员会工运代表。
谭其科,时年46岁,中共香港海员工委成员。
1950年任中国海员工会华南区委副主席。
禤荣,时年43岁,中共香港海员工委组织部部长。
1950年任中国海员工会华南区委副主席兼组织部长。
饶彰风,时年23岁,中共南方临时工委机关刊物 《大路》主编。
1950年任中共中央华南分局统战部副部长。
莫西凡,时年26岁,来港前系广西省私立复兴中学教师。时任中共南方临时工委宣传部部长、工委巡视员。
1941年3月经组织批准,离职回广西治病。1941年8月病逝。
《香港1936》作者钮海津,传媒人-执业律师-客座教授
历史复演片
钮海津电影剧本
《香港1936》
Hong Kong 1936
(总长120分钟)
2021-08-15-第一稿
https://book.yunzhan365.com/lews/pdzu/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