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的最后一课(2020-2021第二学期)
2021-06-16
今天是经济学2019级本学期“经济学说史”的最后一次正式上课,由第六小组讲习“新凯恩斯主义”。
之前,我跟他们交流过几次。最初他们给我看的课件,框架和内容都不太令人满意。主题不够清楚,逻辑不够连贯,内容准备不够充分,缺乏新意,大体上就是课本内容的翻版。我希望大家一个学期做一项专题研究,要做出一点新意,要有自己的心得体会。我特别强调一点,新凯恩斯主义者的工作是有其使命的,那就是要为凯恩斯主义重塑微观基础。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之后西方主要国家发生滞胀,凯恩斯主义对此束手无策,既不能应对也不能解释。凯恩斯主义由此崩溃,走下神坛。凯恩斯主义的崩溃,一是在政策上对滞胀无所作为,二是被认为其理论缺乏微观基础,有先天缺陷。之后,在批判和清算凯恩斯主义的过程中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兴起,成为主流。可后来的事实证明,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也存在理论缺陷,其政策实施也带来了严重问题。在此背景下,新凯恩斯主义者在继承凯恩斯主义核心思想和融合部分新自由主义经济学观念的基础上成长起来。他们试图为凯恩斯主义重塑微观基础,使凯恩斯主义恢复解释力,从而为政府干预再次提供理论依据。我认为,每一个学派都有某个核心观念,讲习应该围绕这个核心展开。抓住核心观念,构建解释框架,再在这个框架上加上生动的细节,一次讲习就可以圆满完成了。我希望他们在讨论新凯恩斯主义的产生背景方面多下点功夫,将这个问题弄清楚,讲明白。关于理论内容,他们原先的准备中,商品市场和劳动市场的粘性理论都讨论了很多点,我要他们注意压缩。同一类市场的粘性理论在结构上是相同的,都是在讨论由于某些现实的原因,影响价格的因素发生变化之后,价格不能随之即时调整,使价格变化呈现粘性,使资源配置出现滞后。没有必要多次重复结构相同的解释,每一类市场主要讲两到三个理论就可以了。我的建议是商品价格粘性理论主要讲菜单成本理论,次要讲合同定价理论或者其他;劳动价格粘性理论主要讲隐形合同理论,次要讲在职者-职外者理论或者其他。他们的课件中似乎还讨论到新凯恩斯主义与凯恩斯主义的区别,我建议将时间更多用于介绍新凯恩斯主义本身。我不太认同教学中频繁使用的对不同学派不同理论进行对比的方法,这种思路其实是结构主义的,以为对对象进行结构分解和结构对比之后就能有更深入的认识。我认为对事物的认识还是要基于事物本身。结构分解的本身只能抓住事物结构的某些方面,可能抓住了几棵树木却放弃了森林。而且,结构分析从一开始就选择了比较的标准,表现出主观性。至于最后部分的政策应用和实践,我一直强调要重视学派的政策观念,理论的政策含义,而不要太过拘泥于政策措施。政策总是基于特殊的具体的现实的背景,我们最好是更多关注政策观念之类具有一般意义的东西,而不是具体的政策措施。教材中使用的新凯恩斯主义政策实践案例的是“克林顿经济学”,我对此其实是有些犹豫的。新凯恩斯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斯蒂格利茨曾经在克林顿的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中担任过主席,但在《喧嚣的九十年代》中,斯蒂格利茨对克林顿总统任期内的经济政策却颇有微词。现在看来,“克林顿经济学”是否是新凯恩斯主义的实践体现还是个问题。他们这一次课件中呈现的内容有两个,一是克林顿经济学,二是新凯恩斯主义对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解释。我对克林顿经济学的适当性有些怀疑,它既不典型,又很老套。至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对欧债危机的解释在多大程度上可以体现新凯恩主义的核心思想和政策观念,更是一个问题。我忽然想到,可以尝试了解一下伯南克的政策实践。伯南克既是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又曾经是美联储主席,他的政策实践也许可以体现新凯恩斯主义的某些思想。如果能够通过伯南克的政策实践来体现新凯恩斯主义的政策观念和主张,倒是有一点“创新”的价值。不过,我对这个建议也拿不准,因为我对伯南克并不熟悉。
上周三(六月九日)课后,是我第二次跟他们面对面讨论课件。我先给第五小组讲“新制度经济学”,用了比较长的时间。我原先是准备回家之后再给第六小组看课件,然后发邮件的。他们一直在等着,就接着跟他们讲。当然,面对面交流的效果是要更好一些。这个新的课件,有了很大进步,有很多亮点,很多精彩的地方。最大的进步在背景介绍方面。我上次讲到重塑微观基础的想法,他们有了很好的领会,有了丰富的材料,严谨的逻辑,深入的讨论。应该是看过不少东西了的,应该是理解了相关思路的。课件呈现的内容很扎实,逻辑很清楚,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结构也有一些调整,原先放在代表人物阿克洛夫之后讲的“柠檬市场理论”移到了理论部分,放在信贷市场粘性理论之前,将其作为信息不对称的基础理论来讨论,这样处理很好。原先讲到价格粘性之后才解释粘性,现在放在方法部分来讲,并且将其与弹性和刚性作了对比,处理得很好。简化之后,理论部分的逻辑清楚了很多。粘性理论的 “微观基础”特征得以清楚体现,政策含义也明晰起来。不过,又感觉理论准备有些单薄,缺乏深度和广度。我所希望的是,不要讲太多理论,但要把所讲的理论讲清楚,让大家能够理解,留下印象。讲清楚可以借助于典型案例,也可以借助于适当的逻辑扩展。她们给理论部分留下的时间大概只有二十分钟,我希望更多一些,应该占到三十分钟左右。给我眼前一亮的是最后一部分政策实践方面。这一次重大的改动,克林顿经济学和欧债危机都放弃了,增加了全新的“伯南克经济学”,介绍伯南克作为美联储主席在其任职期间的政策主张和实践,这些政策主张和实践体现的新凯恩斯主义的理论主张和政策理念。感觉内容新颖,讨论深入,层次清楚,观点明确。
学生走上讲台,免不了会紧张。我通常会在开讲之前跟主讲人说上两句,“控制节奏”,“不要紧张”,“将自己要表达的意思表达清楚”。这个小组的三位主讲人,尤其是两位男生,感觉有些腼腆。我有些担心他们会因为紧张失去节奏,我希望我这几句寻常的宽慰和鼓励对他们会有帮助。
第一个上台讲习的是小个子的腼腆的钟绍俊同学。他跟我有限地说过几次话,似乎每一次都是紧张的。不过上次讨论之后,对他放心了很多。他确实做了很多准备,对自己主讲的部分,从内容到结构,都是熟悉的,有把握的,有信心的。钟绍俊同学讲的第一部分是“概述”,介绍新凯恩斯主义的产生背景,基本假设,理论特征,代表人物。
我听到钟同学讲了不到一分钟,就放下心来了。他很有信心,即使有紧张也能控制节奏。他一开始讲新凯恩斯主义产生的背景,先只是作个概述,有实践背景和理论背景两个方面,然后再进一步深入讨论实践背景是什么,理论背景是什么。这一点处理得很好。我们对事物的认识,总是由浅入深,由大到小的。先总体上概括,然后再深入细致具体讨论,这样才比较容易将听着带入讲授的情景之中,有助于理解。我不太确定这样讲是不是有意的设计,但这样讲会有很好的效果,这是确定的。
下面是具体讨论新凯恩斯主义的产生背景。
中东石油战争(有个小小的口误,不是“美国发动中东石油战争”,而是美国支持以色列发动战争)——滞胀——凯恩斯主义的政策工具菲利普斯曲线不能解释滞胀——凯恩斯理论受到怀疑和批判(反对派诟病凯恩斯主义缺乏微观基础,一是缺乏对预期的处理,二是缺乏对刚性的解释)——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在批判凯恩斯主义的过程中逐渐得势并成为主流——实施新自由主义带来一系列问题而且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理论因脱离现实也受到诟病——新凯恩斯主义在继承凯恩斯主义基本理念和融汇部分新自由主义经济学观念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
这一部分讲解,环环相扣,逻辑很清楚,表达很流畅。内容也很充实,每一点都有恰当的解释,既不繁琐,也不肤浅。解释既基于理论,也基于历史,给人充分的可信性。
在介绍完新凯恩斯主义对凯恩斯主义的继承及对理性预期的借鉴之后,介绍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其相对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和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理论的优越性,其作为一个新兴的经济学流派的理论特征,至此,新凯恩斯主义重塑凯恩斯主义微观基础的努力就完成了。这一部分在理论解释上有一定难度,但讲习者有很好的理解,能够熟练地传递出来。
最后,分别介绍了新凯恩斯主义的三位代表人物,曼昆,斯蒂格利茨,阿克洛夫,简单介绍了他们的生平,主要著作,主要理论贡献。介绍生平的时候,不是简单罗列其人生中的重大事件,而是选择一些有意思的且与主题有一定关联的内容,这样的处理很合适。讲曼昆,讲到他神奇的教科书给他带来的声望和财富;讲斯蒂格利茨,讲到他关注贫困问题,讲到他对中国的友好感情;讲到阿克洛夫,八卦了一点他与夫人耶伦的关系。都是点到为止,没有过多渲染。
成功的讲习,课件准备是一回事儿,现场发挥是另一回事儿。不过,现场发挥也不仅仅是现场的事情,还与对讲习的认知有关,与事前的准备及平时的积累有关。钟同学今天的讲习应该是成功的。他准备了丰富的,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内容;而且,通过讲习,他将这些准备好的东西很好传递给了大家。我这样说“大家”,是基于我将本人放在听讲者的角度,放在“大家”的角色中来体会的。我认为钟同学对所讲习的内容是理解的,熟悉的,这会让他有自信;他也很渴望与大家分享,所以他愿意努力控制节奏,控制语速,并一直主动与大家眼神交流。我在听钟同学讲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注意力始终是集中的,感觉他一直在努力牵引着大家听讲。
我不太确定钟同学是不是有很好的心理素质,不过,他的认真和踏实,他的真诚和谦逊是看得出来的。有时候我们看到很好的心理素质,泰山崩于前而脸不变色心不跳,但这种很好的心理素质可能表现的是玩世不恭,什么都不在乎,这就失却了踏实和真诚。我注意到钟同学的面部表情,不苟言笑,还有点紧张。不过,他的表情和语气,一直都是真诚的,耐心的,渴望分享的。
我给钟同学的讲习很好的评价,绝不意味着这就是尽善尽美的。当然会有瑕疵,会有问题。还是感觉这部分内容准备得多了一些。有些部分是可以压缩的。比如,一开始讲滞胀的特征事实,准备了五点。其实,滞胀只是一个背景,可以将其作为前提来处理,简单解释就可以。又讲到滞胀发生之后人们对菲利普斯曲线的怀疑,画出并解释了菲利普斯曲线,这也没有必要。菲利普斯曲线是不需要解释了的,因为这是基础知识了;要画的话应该画的是滞胀背景下向右上倾斜的菲利普斯曲线。又讲到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政策实践带来的问题,课件上准备了几点;如果不解释的话,就没有必要放到上面;如果讲的话,会花很多时间。这个问题只需要简单提一下就可以。不过,这些小问题都无关紧要。
第二个上台讲习的是小组长宋梦婷同学,讲的是核心的理论部分。
承接前面的内容,从新凯恩斯主义重塑凯恩斯主义的微观基础说起,讲到凯恩斯经济学的核心观念,讲到凯恩斯主义缺乏微观基础的问题,讲到新古典综合派综合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面临的问题,讲到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努力及其问题。接着,顺理成章过渡到新凯恩斯主义者为凯恩斯主义构建微观基础的努力——这就是新凯恩斯主义的核心理论,市场信号粘性理论。
听到这里,我对宋同学的讲习也很放心了。她的逻辑很清楚,表达很流畅,节奏控制很好。而且,她与大家的眼神交流轻松又自然。实际上,听宋同学这样讲课是很舒服的。她能够给你传递信息,有内容,有深度,有条不紊,循序渐进;她不紧张,你也不用慌乱。她镇定自若地娓娓道来,你可以以比较舒服的速度慢慢跟上。我觉得宋同学对所讲授的内容是理解的,熟悉的,能够把握的。她只是慢慢在传递她所掌握的东西,她很愿意将她理解和把握的东西与大家分享。
商品市场的价格粘性理论,首先回顾了新古典经济学的弹性,凯恩斯的刚性,再讲到新凯恩斯主义的粘性。接着,区分了名义粘性和实际粘性。关于造成价格粘性的原因,主要讨论菜单成本。先讲直接意义上的菜单成本,又介绍一般意义上的菜单成本。讲解很充分,过渡也自然。解释了菜单成本的存在造成价格粘性,造成调整滞后。举了美国《商业周刊》的例子。从1982年到1991年,物价上涨了50%,但该杂志一直维持2美元的价格。我感觉这个例子不是很好。在这里,关键的因素可能不是直接意义上的菜单成本,而是风险成本。我想起我生活中的一个例子。我搬到现在这个住处以来,经常到门口的沙县小吃吃东西,而且常年吃的都是排骨面。最初的价格是五元,有五小块排骨;后来猪肉价格上涨了,还是五元一碗排骨面,但上面只有三小块排骨;再后来只有两小块排骨。店家不调价,是有菜单成本的因素在里面。这种做法损害了消费者福利,同时也使价格失去了信号作用。后来我有很长时间不再去他们家,下一次去的时候排骨面的价格已经长到了十元。回过神来接着听。又讲到曼昆关于“小的菜单成本和大的经济波动”的理论,讲到理论界的争论;又讲到曼昆针对批评进行的修正,也就是用风险成本来解释。这样,《商业周刊》的例子说得通了。这部分内容我觉得讲得很清楚,很明白,很流畅,节奏控制很好。
上一周,另一个课堂的同学也讲新凯恩斯主义,也讲菜单成本。那个同学使用了图形,介绍了菜单成本的存在对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的影响,图形清楚,解释明白。但这里是存在问题的。关键是要介绍菜单成本的产生,菜单成本的存在造成价格粘性以及价格粘性的的存在对市场调整的影响,这些才是菜单成本理论的核心。菜单成本的存在对社会福利的直接影响也是菜单成本理论应该关注的内容,但菜单成本理论不能仅仅关注社会福利影响。如果宋同学的讲习能够吸收进那个同学讲到的那个模型,效果将会更好。
接着,关于价格粘性,讲到了合同定价论,用合同的交错性解释了价格调整的滞后性。这个问题讲得简单了一些,课件也比较单调。后来点评的时候,被其他小组的同学提及。
讲完这部分,总结了价格粘性的存在可能造成有效需求不足,可能引致经济危机,说明价格粘性理论对于构建凯恩斯主义微观基础的作用。
下面,介绍劳动市场的工资粘性理论。
又从凯恩斯主义说起,其对工资刚性没有解释,是一个理论上的缺陷。就此引入工资粘性的概念。关于工资粘性的形成,主要介绍隐形合同理论,效率工资理论,在职者-职外者理论。
关于隐形合同论,从资本家和工人之间不同的风险偏好出发,解释了隐性合同签订的原因,进一步介绍隐形合同的存在阻碍了工资调整,而工资调整的滞后,可能加剧市场的不均衡。进一步,简单提及阿瑟·奥肯的“看不见的握手”的说法。理解得很清楚,也解释得很明白。
然后讲到效率工资理论。将效率理解为工资的函数,解释了效率工资的作用,实施效率工资造成工资粘性的机制。又举了福特汽车公司实施效率工资的例子,说明实施效率工资的作用。就“效率工资”及其与粘性的关系而言,解释得很清楚,没什么问题。但是,这个内容我在讲斯密的效率工资思想的时候都讲过了,没有必要重复。可以稍微往前走一点,介绍新凯恩斯主义对于效率工资问题的具体解释,用模型来作简单深化也可以。
又讲到在职者-职外者理论。从在职者受到保护及劳动转换成本等角度,解释了即使劳动供给增加,职外者愿意接受较低工资,企业也不解雇在职者,从而使工资变动呈现粘性,从而造成劳动市场调整的滞后。逻辑很清楚,解释也明白。
讲完这部分,总结了工资粘性的存在可能造成有效需求不足,可能引致经济危机,说明工资粘性理论对于构建凯恩斯主义微观基础的作用。
最后讲的是资本供给限额理论,也就是资本市场的信号粘性理论。
因为资本市场的信号粘性与信息不对称有关,就首先介绍阿克洛夫的“柠檬市场理论”。上一周,另外一个课堂讲新凯恩斯主义,也讲了“柠檬市场理论”。本来可以用很简单的例子解释清楚的,却用了不容易解释清楚的数学模型。我的想法是这样的,不管用什么方法,都是要把问题解释清楚。如果可以用简单的方法解释,就不用复杂的方法;如果我们已经掌握了简单的方法,可以尝试复杂的方法。对于“柠檬市场理论”,我们还没有理解,最好用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用了复杂的方法,什么也解释不清楚,那就是本末倒置了。宋同学使用了简单的表达方式,体现的还是阿克洛夫的思想。所举的二手车市场的例子很简单,很清晰,很容易理解和把握。不仅解释清楚了模型本身,还讲明白了模型的理论含义和政策含义。
不过,讲完“柠檬市场理论”之后,转入介绍产权限额理论的时候有些仓促,感觉没有解释得很清楚。对于“企业发行新股就意味着企业决策者对企业前景的预期不如市场”的说法,是需要有个简单解释的,否则听起来显得唐突。后面讲到利率的向上粘性,讲到因为利率粘性而导致的信贷配给时,就又讲得比较清楚了。不过,关于资本供给限额的逆向选择和和道德风险的解释还是有些模糊。
最后,讨论了资本供给限额导致资本供给不足,投资需求不足,进一步引致经济波动的机制,回归了从微观基础出发解释凯恩斯主义的意图。
就内容的完整性和深入性而言,宋同学讲习的这部分稍逊于钟同学讲的那部分。不过,就节奏的把握而言,就与大家的交流和互动的娴熟和自然而言,宋同学的讲习又要稍胜一筹。
最后上台讲习的是杨静同学。
杨静同学放弃原先准备的那些内容,很短时间就准备出关于“伯南克经济学”的内容,已经让我刮目相看了。
杨静同学开讲之后,首先简要对比了新古典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在基本理论及其政策含义,为后面介绍作为新凯恩斯主义的“伯南克经济学”作适当的铺垫。
在正式介绍伯南克的经济政策主张之前,简单介绍了伯南克作为经济学家和政府官员的生平,介绍了他对大危机的反思以及从这种反思获得的对经济理论与经济政策关系的认识。
随后,介绍了伯南克担任美联储主席期间提出的关于货币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基本指导思想,“通货膨胀目标制”,“目标下的灵活”,“政策的公开透明”。介绍了这些指导思想的具体要求,运作机制,实践意义。在深入分析这些指导思想的理论及政策含义时,强调其作为新凯恩斯主义政策思想的内涵,所体现的新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含义。
杨静同学其实不见得是腼腆,而是比较沉静。杨静同学应该对自己准备的内容是有充分信心的,他已经理解,能够把握,所以他能以轻松的心态,沉稳的语调,放松的情绪来表达。整个讲习过程中思路清楚,重点突出,表达从容,思路清晰。
不过,相对于前面两位同学讲习内容的简练而言,这部分内容可能稍微多了一些。在抓住核心观念的基础上,实际上可以稍微压缩一些。
讲习结束,第五小组和第一小组分别派代表进行点评。两位同学都肯定了第六小组的讲习,他们的讲习在内容准备,课件制作及临场发挥方面都有很好的表现。第一小组点评的同学给予第六小组很高的评价,仔细罗列了他们讲习中的中一些成功的以及值得学习的推广的方面,同时也实事求是指出存在的一些细节问题。
我从钟绍俊同学开讲几分钟之后,就认定这将是一次成功的讲习。我一直在认真听讲,认真记笔记。对他们今天的表现,我确实非常欣喜非常欣慰。
这一学期,两个课堂都让我很放心,很放松。整学期绝大部分时间,绝大部分同学,一直是认认真真投入,专心致志听讲的。有好几位同学真的让我很感动。数经班的温兴玥同学和经济学的张义嵩同学,整个学期一直坐在同一个位置,而且整个学期未曾有过一分钟的注意力不集中。有时候我会很心疼,这样实在太辛苦。有时候,我看到有同学偶尔玩一玩手机,也能理解。就我的教学工作而言,说实在话,连轴转的讲授有时候会让人懈怠。但是,每一堂课,面对同学们专注的神情,期待的眼神,懈怠的念头一冒头就会感觉羞愧。当然,面对全体同学的专心致志,上课本身是一件快乐的,愉悦的事情,懈怠的念头本来就很难冒头。
这一届同学如此之专注和投入让我感觉到时间过得太快,一个学期这样轻轻松松就快过去了。这一届同学还有一个表现让我刮目相看,那就是他们的读书笔记。我要求大家读书,读专著,读经典,读出作者的思想,读出自己的认识,读出自己的收获。我喜欢读书,也喜欢读同学们的读书笔记。有时候,读同学们的读书笔记,会读到我没有读过的著作;有时候,会读到独到的分析和思考,有时候甚至还会读到兼备理性思考的优美文字;对我来讲,这是工作也是享受。对于那些所选择的著作有经典意义的,读出了自己的思考和认识的,能够在原著理论基础上联系实际进行分析,或者与其他论者的思想作比较分析的读书笔记,有时候我会给A+的成绩。以往,一个学期只会出现一篇到两篇A+。这个学期的情况很神奇,两个课堂应该给过十几次A+。我可以确定这里不存在放水的问题,不是我的衡量标准降低了,而实实在在是同学们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了,学习能力增长了,学习态度更加严肃认真了。那些读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的同学,读哈耶克的《科学的反革命》的同学,读琼·罗宾逊的《经济哲学》的同学,读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的的逻辑》的同学,读科斯的《企业的性质》的同学,读诺斯的《西方世界的兴起》的同学,他们不仅读懂了原著,还进行了一定深度的分析,联系现实或者理论展开讨论,这种阅读,收获了知识,更收获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进入讲习阶段之后,数经班同学一开始就表现很好,讲凯恩斯革命的第一小组和讲新剑桥学派的第二小组,在内容理解,课件制作,现场讲习方面,都表现很突出。经济学课堂似乎进入状态要晚一些,而且不稳定。今天之前,我其实也不怎么看好第六小组的,我主要是担心他们会因为紧张而发挥不好。我以为这学期的小组讲习就要平淡地结束了的。意想不到的是,经济学第六小组作出了这学期小组讲习最精彩的表现。综合两个课堂的情况来看,他们的表现确实是最精彩的。
首先是在内容准备上,第一部分关于新凯恩斯主义产生背景方面,内容充实,逻辑合理,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第二部分基本理论方面,有重点,有难点,将粘性理论作为新凯恩斯主义微观基础的地位和作用解释清楚了;第三部分从“伯南克经济学”出发介绍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政策观念和政策主张,具有一定的新意。
其次是在课件制作方面,结构清楚,重点突出,适当使用了时间轴,逻辑框架图,形象生动,同时也避免了花哨。文字总的来说还算简洁,精炼。
最好的是现场发挥。我觉得三位讲习者的“教态”都值得肯定。节奏和语速控制很好,与听者有充分的眼神交流。关键还是内容熟悉。我不认为他们是在背稿子,我相信他们的讲述,都是在理解基础上的自然表达。这种讲述既不同于激情的演讲,也不同机械地背稿,而是更倾向于自然的解说。
当然也有一些瑕疵。除了前面提到一些细节之外,如果能够将最后一部分的时间稍微压缩,在第二部分稍加充实,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不过,这一次的讲习,讲者和听者都不会有太多的遗憾了。对我来讲,在这学期的最后一课听到同学们如此精彩的讲习,已经算是惊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