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人交往需要走心(5月30日)


与人交往需要走心(5月30日)

 

人是群体性动物,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每时每刻都要做的功课,细节很重要。与人交往的核心是走心!所谓“走心”就是放弃以自我为中心的原则,关注对方的切身感受,以走入对方的心为基础条件,让对方走入自己的心。

如何走入对方的心呢?那就需要懂对方,了解对方彼时彼刻在想什么,需求是什么,想要得到的是什么,只要自己可以做到,那么就发自内心地慷慨并真诚地给TA,即使自己不是很情愿,也要让对方感觉到自己的真诚,核心是如何能跳出自我,在心理上拥抱对方,说对方想说的话,想做的事,所表达的态度。

做到这点的基础是换位思考,核心是谁为主谁为辅的问题,放空自己,不再以自我为中心。不管是在工作职场,还是在两性情感经营,在亲子关系,在客户关系方面,在对老人的态度方面,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假如多加练习,做到这个并不难。

 

2017年全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11.4%,预计2035年到2050年,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将从23%增至29%将达到4亿人,失能、半失能的老人数量会进一步增多。这些老人需要至少2亿以上的人来照顾,两项相加几乎占了中国总人口的50%,而且其绝对数额和比例将会越来越高。而劳动年龄人口(15-64岁)将从2018年的9.9亿降至2050年的7.9亿

老人数量的增多,照顾老人的工作的缺口就会加大,老人的合理膳食,老人的营养等身体上的需求,仅仅是一部分,而更重要的是老人的心理关爱,对老人心理的关心与看护。

老人有老人的心理,不懂老人心理,而在看护老人方面,就需要深入了解老人的内心世界,并不单纯是泛泛的去学习老年心理学,并将老人作为心理“咨客”去提供服务,而是真正地做到个性化定制化的关怀。所谓个性订制,就不是千篇一律地去照搬,举一反三地去应用,而是特定时间特定地点感受特定老人的情绪变化,顺应这种变化,去打开老人的心门。

我们认为照顾老人就是做加法,而单纯以加法模式去照顾老人,认为尽孝就是给老人穿好看的衣服,吃各种美食,到处去游玩,有病就往医院送,尽量不给彼此带来遗憾,也不给旁人带来责备的把柄,这种照顾老人的思路仅仅是基础,也是肤浅的,真正照顾老人是需要走心的。

每个老人都很敏感,每个老人都见多识广,你有多大的道行,你有多大的能耐,不用你说一句话,老人就能看得出来,假如你再去班门弄斧一般地“秀”,那么就成了独角戏,当老人把你当成演员,把自己当成听众观众,不仅你自己很累,很大概率地还会得到倒彩,因为你也不知道你的哪一句话,哪一个观点,甚至哪一个感叹,或者哪一个表情不到位,他便会投诉你,给你差评。

 

每个老人的心里都住着一个孤独的灵魂,每个孤独的灵魂都需要陪伴。有些老人更希望你做个让TA看得到的影子和活物,并不需要你说话,当然也不想跟你多表达,TA认可的双方都无声地陪伴;有些老人希望你只做听众,TA说你听就可以了。假如交流如说相声,TA做逗哏的,甚至贯口到说单口尽情表演,你做捧哏的,让你说话你再简短表态,不让你说话,你就把嘴巴闭紧就可以了。

每个老人都有丰富的经历,值得自己炫耀,等着别人赞叹,可以被人铭记的细节,那仅仅是他们告诉你,TA存在过,很重要地存在过,而不是已经被淘汰的孤独终老的。TA那么说仅仅是希望有人知道,被人记住,表达即将离去的人“其实不想走”的心情。

 

饶有兴趣地听你讲你自己在以前和你当下发生的事情的老人实属凤毛麟角,即使有,也是以TA喜欢你,你得到了TA发自内心的认可,你走进了TA的心为前提的。

假如老人向你倾诉,向你提要求,甚至对你表达不满和怨气,虽然你需要多多反省自己,哪里做得不对,但从积极的角度也是可喜的,至少证明TA明确表示需要你更关心TA,更关注TA,表明TA在某个方面需要你,没有把你当外人。

 

每个老人都是一部超长的连续剧,都可以被写成传记,但是我们往往忘记倾听,而是比他们还絮叨,我们发牢骚,抱怨不公,怨气冲天,我们总是在释放从胸中散发的恶气,却不知道如此恰恰是在让对方关闭心门。

俗话说“老小孩”,不仅说的是老人需要如小孩子一般被呵护被照顾,而且说的是每个老人的内心都住着一个没有长大的孩子,会撒娇会发脾气,会情绪失控地哭闹,其实就如天气有风雨雷电,月亮有阴晴圆缺,这就需要我们不仅如对长辈那样地恭敬细心关照,而且需要如对孩子一般地包容。

 

贾春宝

20215月30日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