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刹华严寺
2008年6月3日的华商网,有一则报道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这篇题为《商洛市洛南县华严寺发现壁画》的报道称:“第三次全国文物工作会议在商洛市召开,商洛考古队员在洛南县巡检镇大河村八组的华严寺古寺中有了惊人发现,古寺整个建筑风格独特,寺内工笔彩绘堆塑精致完整。”报道称,由于当地村民用白灰和麦草泥涂抹,才使得这些珍贵精致的工笔重彩堆塑壁画没有在“文革”浩劫中遭到破坏而得以部分存留。
佛教有七大宗,其中一宗为华严宗,华严宗的经典是《华严经》,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它是华严宗的立宗之经,是大乘佛教修学最重要的经典之一,被大乘诸宗奉为宣讲圆满顿教的“经中之王”。华严寺取“慈悲之华,必结庄严之果”的大乘教义而命名,其寺遍布全国各地。洛南的这座华严寺为其中之一。
巡检的古刹华严寺,在洛南巡检镇北部约8公里处,曾是晋豫陕三省结合部最为知名的宗教活动场所。这里海拔约1300米,距老君山10余公里,在仙鹿山、老君山之间形成一个地理上完整的三角关系,山峦环绕,重峦叠翠,草树茂盛,村舍俨然,阡陌交错,动植物资源丰富。
华严寺无疑是一个原生态的山光水色的福地。
华严寺兴于隋,毁于元,重建于明,距今千余年。华严寺经过三次重建。《洛南县志》记载:“华严寺始修年代失考,重修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当时建有正殿、中殿、前殿三楹,和谐得体,肃穆壮观,画栋雕梁,金碧辉煌,曾是兴盛之所。清乾隆年间(1736-1795)重新修葺,古刹又换新貌……”
民国初年又重建华严寺,面貌俨然如昔,时建大佛殿、献殿、前殿各3间,整院二进。大小门楣26副,两侧东西廊房各3间,塑佛像3尊,并于院西建有砖石结构的浮屠(佛塔)1座,其基深地下8.6米,塔高19米。只可惜现佛塔早已渺无踪迹。
华严寺以殿宇嵯峨、气势壮观、规模宏大而闻名于世,是高僧修行之地。据传,华严寺兴旺时,下辖洛南境内丁兰寺、灯山寺、万寿寺等8个寺院,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寺庙及8个下院的僧众都聚集于此,拜佛诵经,而四面八方的善男信女也前来祈福朝拜,香火不绝,梵音袅袅,热闹非凡。
但华严寺更令人瞩目的是寺内墙壁上的壁画。
佛教壁画是以佛教人物或佛经典故为主题的壁画,早在东汉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它是随着印度佛教的传入而出现的一种绘画艺术,兴于汉晋,盛于唐宋,衰于明清,是中国绚丽多彩的民族艺术中的重要篇章。
巡检华严寺的彩绘壁画无疑是稀世瑰宝。壁画为工笔彩绘,堆塑精致,颜色鲜艳,生动传神,栩栩如生。据专家介绍,这些十分罕见的工笔重彩堆塑工艺,只有一定规格规模的寺院才采用,可见华严寺规模之大,影响之深。
巡检华严寺的壁画继承中国佛寺壁画的传统,采取壁上涂白泥、直接彩画的方法,给创作者提供了较为自由宽泛的空间,因而笔法灵动,气韵流畅,色彩鲜艳,生动传神。其内容既包括了佛寺壁画传统的佛道造像、故事传说,又有山水林石、舟车屋木,同时还有装饰图案等等,以绘画的形式通俗易懂地传扬深奥的佛教经典,让人们身临其中而接受佛道的教诲。
在秦岭深山的古刹,能够创作出如此规模又如此精美传神的佛寺壁画,堪称杰作,世所罕见,弥足珍贵。
在“文革”浩劫中,为了让这些稀世珍宝不被损坏,当地村民悄悄地在壁画之上涂了一层白灰和麦草泥,才使得这些珍贵精致的工笔重彩堆塑壁画没有被铲除损毁。
除了这些壁画,寺内的屋梁、椽檐以及门板上也绘有或雕刻有生动形象、精致传神的绘画和雕刻。
美丽的山水资源,优美的自然环境,宏丽而神秘的千年古刹,旷世奇绝的壁画,无疑使华严寺成为秦岭深处一道特别的人文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