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二,常规认知动机(随机脑动力)——客观界定是:表现为在日常生活中被周而复始、按部就班的行为动机所激活所带动,同时也在追求行为欲求满足过程中既需要随时萌发也能够随时萌发、随时产生、随时服务于行为动机的“临机”认知指向。随机脑动力的表现随处可见。
此种认知动机,人人身上可发生,也会天天发生,但过后很快消失。它是人们从事日常事务时,不曾预先准备的认知动机。但是,常规事务也总会遇到一些新情况、发现一些新问题,而使某种必须即时补充的未知或欲知,从脑内油然而生。于是,认知动机被随机激活。
常规认知动机作为常规脑动力,它主要依靠常规行为动机来启动并发生。只要有日常生活和日常事务在继续,就会有常规认知动机滋生,并与行为动机互联互动,其显著的随机性可以简单机械证实“动机互换原则”。常规认知动机是行为动机的随机“参谋”和“秘书”。
由于它主要伴随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需要而产生,它有明确的行为需求作为动力依托,因此又成为恒定认知动机阶梯中的次一级台阶。虽然长长长消,但只要行为动机常在常有,它便是伴随其人一生的“常规级别的”内在的认知指向脑动力。这种脑动力性能不可小视。
现实生活中,你会经常见到一些语言和行为十分机智、十分幽默的人。其原因,恰恰在于他们的脑功能善于伴随行为需求而随时涌现认知指向,并能因此施展和发挥个体认知条件,往往都是即兴达到认知目的。这种人认知反应力和判断力十分敏捷,随机应变能力很强,其所表现出来的随机认知指向,对他人既有触动力也有感染力,时常令人难忘。
上述人才也是常规认知响应条件久经磨炼且训练有素的人才。其响应能力通常可表现出超越他人的“脱口秀”、“机智秀”、“应变秀”或“即时秀”等机敏才干。虽然其中多数人没有创新创造思维却有显著的言行影响力,反映出常规认知动机的脑动能机制的灵敏和发达。
根据常规认知动机作用力表现,把它简称为“随机脑动力”。
其三,强烈认知动机(强效脑动力)——客观界定是:表现为在脑内记忆存储中预先拥有某种可与外界信息随时对应的链接条件,在大脑对外界某种“残缺信息”反复链接状态下,使大脑短时间内因此种“残缺信息”刺激应受频率被骤然增多增强,而促成的一种较强烈困惑忧思或解惑欲望,它也是寻求物像隐秘真相或寻求间接实体归因的认知渴望。
实验课题(NO:66)同类疑问反复刺激的结果是什么?
类似实验课题设计,可以联系多数人一生中可常遇到的认知欲望被骤然激发的现象。它与生活有关、与工作有关、更与科研探索过程有必然联系。笔者设计过一种实验:把涉及当前社会较广泛范围的一种新情况新问题,即应当为新闻记者捕捉采写而促成“新闻发现动机”(认知动机的一种)的预置信息刺激条件,提前编制成同类24个小问题,并不一次性告诉同行,而是每隔一天向同行抛出其中的被提前分解编制的若干小问题。
第一次提出问题后,观察对方没有明显反应,只是敷衍作答。第二次再提出问题,发现对方把新的小问题与前次提出的问题联系起来了,对方想一想回答说:“这些问题值得思考。”第三次又抛出其中若干小问题,对方有了明显的积极态度,反响是:“哎,你容我好好想一想。”第四次一连提出24个小问题中的五六个疑问。此时此刻,发现对方产生了较强烈的新闻发现动机。其显著表现是:开始主动与提问方展开互动式对话和讨论,并且,自己也能依据上述提问自觉联想到了24个疑问中尚未提出的其他若干问题。
双方讨论的结果是:立即行动进入重大报道线索发现过程,当天就安排采访事项。事后写出的好新闻证明,预先产生强烈认知动机为推动本次报道成功起到了关键作用,而且整个采写过程中参与者都在亢奋中。
可见,强烈认知动机的产生是外界信息有效促进人脑微观物质运动激活“残缺记忆积累”所引发的必然结果,它以频发方式来激活人脑的认知指向和认知范围,显示出人脑微观物质运动的某些可循规律,即重复刺激人脑,可以提升外界信息刺激条件达到最佳感觉阈限。它正是适度使用主映像链接补充定律“第三灵敏机制”的人为技术操作方法。
强烈认知动机与科研中阶段性创新实践、与学习中阶段性积累、与人生中分阶段遇到的某些困惑和疑问有不可分割的关联性。它所以能通过脑内记忆链接根系而形成外向对应条件,是因为那些反常情况或新鲜疑难问题、那些不完整的而且带有刺激性的信息,促成了“残缺记忆积累”在较短时期内被在大脑中积聚增量、重复激活而迅速激发出认知脑动力。
强烈认知动机作为脑动力的基本特征是:认知欲望虽比较强烈,但认知指向不可长久保持,它带有显著的阶段性特征。是因为:强烈认知动机依赖生成的外部信息刺激条件,其本身就有阶段性,过了此一阶段,原有问题或困惑将被新的变化的情况取代,即便是他或她所产生的认知指向没有达成认知目标,作为发生过的脑动力也会自然而然萎靡消失。
可触发强烈认知动机产生的信息条件,源于现实存在,也源于非现实存在;源于社会意识形态,也源于自我梦境物像。但相同的认知指向并无可能在每个人脑中产生,具有恒定认知动机的人脑在被“持久脑动力”推动下有较多机会萌生带有各种困顿疑问的强烈认知动机。
强烈认知动机所激发的内在意识作用力,可在短期内以其“强效力”压倒行为动机某些层次需求。它在“持久脑动力”支持帮助下,将能战胜认知险阻实现预期认知目标;它在没有“持久脑动力”支持而“孤军”奋战条件下,只能因“幸运”抵达认知指向目标;它在多数情形下很容易被困难和挫折所窒息而熄灭。它处于认知脑动力阶梯的第三级台阶。当然,由于残缺记忆积累在脑中骤然积聚的原因,它毕竟有短期强效动力性能。
根据强烈认知动机作用力表现,把它简称为“强效脑动力”。
其四,突发认知动机(突发脑动力)——客观界定是:表现为学术研究过程中的“突发奇想”、艺术创作思维中的“灵感突现”、物质运动前沿探索领域的“突然感悟”、不经意的视听感觉中被动意识到或被动感知到的“意外发现”,由此而产生某种认知“高峰体验心理”。它是因大脑直觉响应条件的高敏度所促成的,是能于瞬间激发人脑思维运动高效运行的一种创造性感知光芒的突然闪现。它既是某种创新意识形成的触发点,也是物质运动前沿探索领域许多重大发现的曙光,更是一种可能即闪即灭的思想火花。
突发认知动机产生的外部条件,常常是一般人未所经意的某种特殊信息、或是常见事物中所包含的意外感觉,这种感觉不期然赢得了有对应链接条件的大脑响应。其产生的内部条件,是拥有突发认知动机的人,同时有相应的脑记忆多根系多层次链接机制所构造的独特响应条件。突发认知动机也常在无任何外界信息刺激条件下因思维激活某种灵感。
这种认知动机的显著不同点在于“突发性”。它没有阶段性表现、没有固定周期的酝酿过程、没有预先信号、没有有联系的同类信息反复刺激。它是“对应链接条件定律”最突出表现之一,要求为响应信息而顿悟的大脑高度灵敏,轻微受之即促成感觉知觉和认知指向。
实验课题(NO:67)哪一种人脑能响应轻微信息刺激?
先分析意大利解剖学家伽戈里。他于1786年在一次青蛙解剖实验中尝试的特殊经历,就包含了有关脑动力机制的理论。他把刚刚解剖的青蛙用铜钩穿起再挂到铁丝上时,忽然,他意外发现蛙腿收缩了一下。意外发现,随即引发伽戈里的认知冲动。他究竟为此响应并激活了脑中的何种认知指向?为了确证意外发现的蛙腿收缩现象,伽戈里全神贯注把刚刚做过的事又反复再做数遍,结果,都同样看到了蛙腿轻微的收缩反应。
过了几天,伽戈里基于突发认知灵感而理性思考之后,向全世界公开了一项人们从未发现、从未听说过的生物奥秘:动物们的神经系统可以携带或产生“生物电”。那时,科学界还未意识到“生物电”恰恰是能够解开动物体内某种高效传感现象的科学奥秘之一。伽戈里发表的科研结论一公布,立刻引起当时物理学界最著名权威伏特的质疑评判。
专门研究物理电流并享有盛誉的伏特认为:“不可能,电流是铜钩和铁丝两种不同金属作用的结果,青蛙不过是个导电体罢了。”伽戈里没有为此动摇,而是继续深入探索。他不用金属,而用棉线穿挂青蛙,并且剥出蛙腿神经和脊椎相互接触,另一头连接蛙腿。结果发现,蛙腿仍然像原来一样出现收缩现象。从此后,动物的体内可存在、可产生“生物电”的结论为科学界广泛接受。(注:据《宁夏日报》1978年8月21日)
为什么伽戈里可敏感于蛙腿轻轻抽动的细微信号,立刻产生认知响应、形成认知指向?正确解答:他不仅是动物解剖学家而且是物理学家。
这位动物解剖学专家也曾经多次在物理学实验中发现过静电感应现象。当自己被静电刺激之后,手会不由自主收缩。在他的大脑中早已积累了解剖学和物理学两种知识体系,与伏特大脑单一的电学积累响应条件不同。当看到蛙腿收缩时,伽戈里很容易联想到自己研究物理学时被静电刺激的反应。原来,是人脑响应特殊信息的“对应链接条件定律”所致。
实验课题(NO:68)哪一种人脑易萌发众所不易的反向思维?
1673年,英国物理学家波义耳在实验金属燃烧后的物理变化时,他发现放进玻璃瓶燃烧后的铜片,相比实验前分量加重。这一实验结论打破了“物质不灭定律”,不是不灭,而是多了。其他科学家得到实验报告后,纷纷模仿实验,结论相同。其时,同行中只有一个未敢轻信的人,他就是俄国的罗蒙诺索夫,即前述那位探索雷电安全利用的先驱者。
为了推倒人们一致确信的波义耳的实验结论,罗蒙诺索夫决定重做实验。方法不同是:罗蒙诺索夫把瓶口给密封起来加氧燃烧,燃烧前和燃烧后称重始终不打开瓶封,如此得到的结论却与波义耳的实验结论大不相同。事实与真相是燃烧后的铜片丝毫没有分量变重,波义耳所得出“金属分量经燃烧后变重”的科研结论的真实原因,是然绕后的金属在空气中可能受潮了。(注:据《科学发现纵横谈》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出版)
人们要问:相同现象经许多科学家多次实验被证明无误,为什么罗蒙诺索夫的大脑对此丝毫不发生相向响应,却会产生相反的认知指向呢?原来,他是一位在了解到“物质不灭定律”后,曾经经过自己大量反复实验和亲身体验,而且勤奋积累过许多“物质转换”现象的科学家。他早就在自己的日记中明确写道:“在自然界发生的一切变化都是这样,一种东西增加多少,另一种东西就减少多少。”此例说明,任何突发认知动机的产生,不论其认知方向正确与否,都与他的脑记忆积累的链接响应条件直接关联。
人的大脑因独特敏锐条件产生认知冲动,即突发认知动机,它既要依靠“持久脑动力”提供的历史性记忆来支持,也要依靠“持久脑动力”提供的现实的认知动机作用力给予支持。许多认知动机所包含的探索指向和认知目标未必就能像伽戈里发现“生物电”那么容易(幽默:蛙腿一动就“来电”了)!恐怕多数情况下得像居里夫人那样,对自我直觉灵感的尊重和坚守,必须付出人生巨大代价才能达到认知目的实现探索目标。
可是,拥有独特响应条件的人脑,他们未必也拥有前半生积累下来的恒定认知动机。在你所相处的人群中,难道没有观察到——某些人有了灵感,只是热气一阵,认知冲动急剧升温后,大脑又很快冷却到冰点;或认知指向虽然产生,遇到挫折又半途而废者,比比皆是。
所以,人脑突发认知动机是为具有恒定认知动机的人而准备的“快乐午餐”,别人无法享用这道午餐。人脑灵感突发,兴许多数人都有,但孤独的灵感突发,就像火花一样会很快熄灭。突发认知动机是在恒定认知动机呼应下,才会压倒行为动机某些欲求的脑动力机制。只能在此条件下方可形成注意力高度集中的认知指向,它既是“持久脑动力”推动的必然结果,又是增强恒定认知指向的突发条件。它是人脑第四级认知脑动力。
根据突发认知动机作用力表现,把它简称为“突发脑动力”。
认知动机阶梯中每一级脑动力性能所含作用力均能相互链接响应。但基本的链接条件则是恒定认知动机,还有常规认知动机所依赖的行为动机。
当今世界,发生的一切洗心革面的物质文明成果,均是依靠科学技术的显著突破;每一种科学技术的突破性进步,又都是依靠物质运动前沿探索领域认知动机激活的创新思维所创造的科研成果。因此,对认知动机作用力表现,不论是考察它对个体大脑创新意识的持久支撑力,还是考察它在世界范围产生的广泛影响力,都有充分理由把它称之为人类意识三种作用力中的首发作用力。没有它就难以支撑“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人类的第一生产力是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的第一构成要素是科学头脑。
科学头脑的首发作用力是认知动机。
那么,认知动机构成条件又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