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公布。学习《决议》的内容,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党的百年奋斗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变为现实。
今天我在一篇关于全球教育的社会契约的评论中,提及从生态学角度去理解人类,重新衡量我们与地球这颗生命星球兼人类唯一家园之间的关系。这又不由得使我们想到中国在生态治理方面走过的路程和取得的成就。正如《决议》中所说:
“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全党全国推动绿色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忽然又想起我自七月份开始的百年党史的学习,尤其是从《中国共产党一百年大事记》中与教育相关的内容的学习和思考而作的学习笔记,一直保存在电脑中。快到年终了,借此机会把要点发在这里。
建党百年 教育攸关
—从《百年大事记》中看中国共产党与教育之关系
摘要:从《中国共产党一百年大事记》中看中国共产党与教育的关系:新文化运动与教育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提供了思想源泉和人才来源,党内教育(党员干部的学习与培训)使党永葆青春与活力,通过确定教育方针、制定教育发展规划颁布教育法规、深化教育改革,党引领教育事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百年党史 教育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建党百年之际,学习《中国共产党一百年大事记》(后面简称《百年大事记》),重温党的历史,再一次接受红色精神的洗礼。
学习党史,不仅思考党的诞生、发展与民族独立与振兴、与国家发展、与人民生活改善间的关系,还要联系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工作,重温百年党史中与教育有关的事件及其意义。全面论述政党与教育的关系,是一个比较大的话题,涉及到教育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关系与影响,需要从多方面的探讨。限于时间和篇幅,这里仅摘要概述《百年大事记》中所涉及到的相关内容。
从《百年大事记》中看中国共产党与教育的关系,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看其中所涉及的教育话语及其相关教育事件背后的意蕴。通过对建党百年中相关“教育和学习”方面的大事的学习,深切体会到以下几点,即建党百年,教育攸关。党的诞生与教育有关,即与北京大学新文化的传播与教育有关;百年来,党的发展、壮大,也与党内自身的不断学习、重视党员的学习教育有关;建国后教育的发展与改革,离不开党在思想和政策方面的引领。
一、新文化运动及其相关的教育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分析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前的中国形势,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和封建统治的腐败,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为了谋求民族复兴,许多仁人志士经过多次运动,都未能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要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必须要有正确思想的引领,依靠新的阶级力量及其政党。就在此时,在北京大学,以陈独秀、李大钊教授为代表的人士通过《新青年》等刊物向国人介绍新的思想,倡导新的文化,在学生和工人群体中宣扬马克思主义。1919年的五四运动,3000余名北京学生游行示威,掀起反帝反封建的爱国革命运动,随后工人罢工声援,中国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
新文化运动,在五四运动前,主要内容是反对科举,提倡办学校,反对旧学、提倡新学,是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与封建阶级的旧文化的斗争。五四运动后,成为无产阶级领导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后,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图书大量出现,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分子开始在工人群众中宣传马克思主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1920年3月,李大钊在北京大学组织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5月,陈独秀在上海发起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随后在各地出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
回顾新文化运动和中国共产党诞生,我们就会发现挥之不去的学界相关词语,大学、教授、学生,大学特有的组织形式——研究会。新文化运动,首先来自教育领域,以教授及其引导的学生为开端。在这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中,教育发挥了它特有的社会功能,即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制造舆论来影响社会的政治生活。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由于集中了一批知识分子和思想敏锐的青年学子,往往成为新思想、新文化的发源地。
因此,在《百年大事记》的前面几段,虽然没有出现“教育”这一词语,但所述的事实,正说明教育存在与思想文化进步的关系,教育界对先进思想的研究和传播是政治组织出现的思想源泉和人才基础。
兹举一例。各时代都有对所要培养的下一代人素养的思考。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在为《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称《新青年》)写的发刊词《敬告青年》中一文中,提出一些希望,即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毛泽东则在1917年在他第一篇公开发表的文章《体育之研究》针对“国力苶弱”、民族体质堪忧的现象,提出“欲文明其精神 必先野蛮其体魄”。这又是陈独秀的提出的六条标准的重要补充。这实际上是那一时代对教育目标的探讨。
在《百年大事记》中,我们可以看到作为教育主体之一的“学生”在历次运动中的出现,即1919年的五四爱国主义运动,1930年的一二·九运动,1946年北平学生的抗议驻华美军暴行的运动,1947年的挽救教育危机联合大游行等。学生的爱国运动、民主运动成为整个人民运动的一部分,有力地配合和促进了相关斗争的展开,进而促进了相关组织的产生。
二、党内教育(党员干部的学习与培训)使党永葆青春与活力
从教育人类学的角度看,人的成长需要不断的学习。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关于学习的典型话语有孔子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荀子的“学不可以已”,对于重视德育的儒家来说,强调品德修养,“学”偏重于思想意识的理论领域,“习”偏重于行动实习的实践方面,学习就是获得知识、形成技能、获得适应环境和改变环境的能力的过程,即学、思、习、行的总称。学是指知识和经验的累积,习是指知识和经验的实践。学属知,习属行。中国大儒王阳明就曾提倡“知行合一”。
一个人的成长、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善于不断地学习与更新,才能应对新环境,同样,作为一个大国的执政党,要想在治国理政中少走弯路,要及时应对国际国内复杂多变的形势,更要注意自身的学习和建设,学习可以使党员干部、广大群众能够分清是非,认清方向,更有利于党的政策方针能够及时有效地得到贯彻与落实。
中国共产党历来比较党的建设和党员的学习培训,在《百年大事记》中,“学习”一词出现近50次。每到一紧要关头或重要会议的召开,每逢提出新的思想,党员的学习教育要能及时跟上,从中央政治局的“集体学习”,到其他层次干部的学习培训。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在每一次全国党代表大会之后,都有数十次。其他重要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节点有,“三讲”教育(讲学习、
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例,从2019年5月底至2020年1月,全党分两批开展,通过找差距、抓落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利于锤炼党员干部的政治品格,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伟大梦想共同奋斗。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学习是人类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在教育心理学中的社会学习理论已有所阐释。中国共产党对于各行各业涌现出的优秀人物,也及时地刊发他们的先进事迹,在全国掀起相应的学习浪潮。例如1963年3月5日,《人民日报》刊登毛泽东的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全国掀起学习雷锋先进事迹的热潮。1966年2月7日,新华社播发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全国掀起学习焦裕禄的热潮。
对于党员干部的教育,从中央到地方,中国共产党还有自己的专门学习机构——党校。1982年10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中央党政机关干部教育工作的决定》,要求中央党政机关的干部教育经常化、正规化、制度化。1983年4月,作出《关于实现党校教育正规化的决定》。2015年12月11日,习近平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党校姓党,首先要把党的旗帜亮出来。党校是教育培训干部的地方,不断把领导干部集中到党校来学习培训,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帮助大家向党中央看齐。
从以上所举党中央的集体学习、全党展开的重要学习活动、榜样的学习和党校工作的改进等方面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在各个历史紧要关头能把握正确方向引导中国前进,在于其自身不断加强学习以适应新的形势和环境,这是一个典型的学习型政党,而且在2009年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上就明确提出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任务。
知识的积累、科技革命及其引发的社会变革,使人类进入一个学习化的社会,需要每一个体终身学习、因而需要建立终身教育体系的社会,而执政党在学习方面的率先垂范,会给全民学习、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通过不断学习、自我更新,我们才能“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方能“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这就是习近平在建党百年的“七一”讲话中提到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
三、中国共产党如何引领中国教育发展
来自文化教育领域中的新思想、新文化的宣扬和相关人才的培养,最终产生了先进的组织。这一组织自然也认识到教育对社会各方面的影响作用,因而会积极主动地、以自己对理想社会形态的构想去引领社会、引领教育向这一理想前进。
翻阅《百年大事记》,分析相关“教育”一词、尤其是作为学校形态的“教育”词条及其相关事件,可以大体看出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引领教育发展的。从上世纪20年代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创办了培养革命人才和提高人民文化科学水平的人民教育事业。
共和国成立之初,就开始重视人才和教育工作。1949年12月6日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成立办理留学生回国事务委员会(至1955年11月,李四光、华罗庚、钱学森等共计1536名高级知识分子从海外回国参加建设)。1949年12月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提出教育必须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必须为工农开门。1950年9月,第一次全国工农教育会议召开,提出“推行识字教育,逐步减少文盲”的口号。1952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扫除文盲工作委员会成立。群众性的扫盲运动有计划、有步骤地在全国大规模展开。
回看建国之初的相关教育会议,以及搜罗人才,教育扫盲等举措,对于改变旧的教育体制和提高全民教育水平方面以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起到了应有的作用。再看今天党对教育的重视和引领。在2018年 9月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讲话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要坚持改革创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对于中国共产党如何引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结合《百年大事记》中的相关事件,总结自己深有感触的几个方面:
(一)确定教育方针,把握教育方向
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教育工作发展的总方向,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它所概括的内容有教育的性质、教育的目的及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等,其中以教育目的(培养什么规格的人)为要。
中国共产党党为指导人民教育的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根据不同的情况,先后制定了不同的教育方针,对当时的教育事业起了指导的作用。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几个不同时期,党制定的教育方针,规定了教育要为阶级斗争、革命战争以及扩大、巩固和建设革命根据地服务。例如1940年 1月,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方针。1941年5月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对干部教育提出:“应确立以研究中国革命实际问题为中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为指导的方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中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58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提出“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了实现这个方针,教育工作必须由党来领导”,规定了教育的阶级性质和基本途径。1978年 4月22日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培养人才有没有质量标准呢?有的。这就是毛泽东同志说的,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82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1983年9月,邓小平给北京景山学校题词中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中国教育的发展指出了方向。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对教育方针的表述虽有语词方面的不同,但总的方向是:教育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
2019年 3月18日,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二)制定教育发展规划,有计划有重点地推进教育发展
为了更好地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一个国家或地区势必要对在一定时期教育事业的发展规模、规格要求和所采取的重要措施等拟定相应的计划或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1953年开始,先后有13个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而教育事业的发展规划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教育成为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重点,党的历次重大报告(十二大到十九大报告)中都有教育优先发展的话语。中共中央、国务院还适时制定发布相应的教育规划,如1993年2月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到20世纪末,我国要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教育事业在一段时期也要抓住重点,于是有了教育领域中的重点工程。1993年7月,国家提出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点的计划,简称“211工程”。1999年1月,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创建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和一批一流学科,简称“985工程”。
1995年中央作出《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确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2010年7月印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8年12月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今后至到2035年的目标,即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推动我国成为学习大国、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
上述这些重要的教育规划,使得我国的教育事业每一段时期都有了明确的发展目标,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正如《百年大事记》中提到的,“十三五”时期,我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5.2%,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5.2%,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91.2%,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升到54.4%。
(三)颁布教育法规,促进依法治教
依照宪法和法律来治理国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照法律治理国家,体现人民意志和社会发展规律,而不是依照个人意志、主张治理国家,才能从根本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在教育领域,通过教育立法把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以保证和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就有关于教育的条款,这是教育工作的最高法律依据,对教育事业的方针、政策、教育方法、公民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都有明确规定。但教育的健康发展还需要相关教育制度和法律法规的具体化。1986年 4月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995年3月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涉及我国的教育基本制度、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师、受教育者、教育与社会、教育投入与条件保障、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等方面。《教育法》的颁布是关系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件大事,它对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促进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根本的法律保障,标志着中国教育工作进入全面依法治教的新阶段。
为了促进教育各方面各层次的发展,后来又陆续通过了《教师法》(1993年)、《职业教育法》(1996年)、《高等教育法》(1998年)、《民办教育促进法》(2002年)等一系列法律和相关工作条例。
总之,教育立法对促进教育民主化,改革教育制度,普及义务教育,推动教育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四)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注重思想政治教育
1. 改革教育体制
教育与政治、经济发展相互制约,互为影响。“文化大革命”中我们看到了教育的发展受政治制约的一面,改革开放之初经济发展的需求则使我们深刻认识到教育落后、人才缺乏已严重地阻碍着经济的发展。1977年底,国家相关部门批转高校招生工作意见,开始恢复“文化大革命”中被废弃的高考制度。1985年5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这是一个与当年的经济体制改革决定、科技体制改革决定相配套的纲领性文件。从教育体制入手有系统地进行改革,提出有步骤地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改革高等学校招生计划和毕业生分配制度,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从根本上扭转教育工作不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局面。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2.推进素质教育
世纪之交,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但面对当时的形势,我们的教育观念、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相对滞后,影响了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不能适应提高国民素质的需要。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这是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局出发进行的教育改革,旨在构建一个充满生机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奠定坚实的人才和知识基础。为贯彻这一决定,在基础教育领域,开始大力推进课程改革,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3.注重思想政治教育
以较先进的思想武装起来的政党,无论是自身的建设,还是其引领下的教育,都特别注重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以形成受教育者相应的世界观、人生观,具有相应的政治觉悟。
毛泽东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指出,青年应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学校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转变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心的一环。在社会主义时期,更强调指出,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
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十分强调建设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以1990年代以后出台的相关文件为例,中央先后发布《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包括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意见等。
面对新时代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尤为关心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先是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三年后(2019年)又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党的历次会议后主要精神的领会和学习,不仅是全体党员学习的内容,也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要内容。最近的党史学习,就是一次重要的思想政治学习。
作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就是各学校党组织、各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建设。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2017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为了坚持和加强党对普通高等学校的全面领导,扎根中国大地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2021年4月16日中共中央印发修订后的《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这就从学术院系和党的组织方面保证了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进行。
* * *
通过建党百年来对党和教育之关系的一些史实的学习和思考,重温党在历次重要关头的相关举措及其意义,深化了对教育与政治、经济等社会方面的互动的教育学原理的理解,增强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的信心和决心,今后教育工作会自觉贯彻“立德树人”的要求。用习总书记的历次讲话精神来结束本文,即“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参考资料:
新华社.中国共产党一百年大事记(1921年7月-2021年6月)
http://cpc.people.com.cn/n1/2021/0628/c64387-32142446.html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 潘发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