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谋宝典《权倾朝野谋半残》


 权倾朝野谋半残

——张居正《权谋残卷》新读

 

陈敏昭 陕州上阳书院

 

张居正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家学渊源,博学多才,少年得志。12岁中秀才,16岁中举,23岁中进士。年纪轻轻(年三十余岁时)就担任帝师,为皇帝讲读经典。明代万历年间担任朝政首辅(类似于宰相、总理),厉行改革、发展经济、稳定社会,从而彪炳史册。理政十多年,整饬吏治,刷新政治,消除颓风;整肃教育,延揽济世之才;革新税赋,梳理财政,增加皇家收入,使万历时期成为明王朝最为富庶、最为稳定的时期之一。当其时也,声势显赫,权倾朝野,炙手可热,圣眷优渥,无与伦比。比较缺憾的是,这个人秉性刚直,不搞个人小圈子,没有组建改革团队,没有建立人事梯队,故造成改革后续乏人,人亡政息。或许是天妒英才,五十八岁就与世长辞。应该说,葬礼还是体面的、盛大的、公开的。或许是“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倚”,或许是财税改革中得罪了许多豪强巨户?或许是他太直白、张扬的个性,在处理政务时无意间伤害了同僚?他刚刚逝世不久就遭众人非议,结果,在根本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引起本来就多疑多忌的万历皇帝的忌讳、忌恨,家产尽抄,爵封皆夺,祸连老母,罪及子孙。还是那个朝代、还是他侍奉的那位皇帝,其生前身后毁誉之悬殊、差异之巨大,滑世界之大稽!令人扼腕叹息!明朝的山山水水如果有知,明山为之低垂,明水为之哽咽,明风为之悲鸣!也许只有二十世纪中期的刘少奇、贺龙、彭德怀等人的冤假错案才能与之媲美!直到四、五十年后的明熹宗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才平反昭雪,恢复名誉。公正来之不太晚乎?

《权谋残卷》的发现同样有传奇色彩,并不见著于《张太岳集》(张居正号太岳),或许是托名之作,也未可知。说是清朝中期江南一个大户人家在翻修房屋时在墙壁中发现了残缺不全的这部注明是张居正撰写的文稿,《权谋残卷》由此而来。但是,就是这残缺不全的东西在天朝国内也消失了!不见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东东,其实是当年日本学者求那户人家借来手工抄写的,收藏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的图书馆,1972年中日建交后文化交流中回流国内的。所以,《权谋残卷》的作者存疑。不过,在下看来,以张居正的学识、见识及张扬的个性极有可能撰写之。

通读全文后我们可以说,这部文稿仍然是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多数秘不外传的智慧书之一,在东方这个地界上为人处世的难得宝典!正因为如此,它才没有入选正规的《张太岳集》。

下面,让我们拂去历史的尘埃,以简洁明快的方式,阅读欣赏这部奇书。《权谋残卷》共十三篇,依次是智察第一,筹谋第二,用人第三,事上第四,避祸第五,度势第六,攻心第七,权奇第八,谬数第九,机变第十,讽谏第十一,中伤第十二,美色第十三。通观全篇,应该是经过后世学者编辑、加工、整理过。

按在下一贯的做法,这部新读仍然分三个部分:【题之意】,简要介绍每篇的中心思想、核心意思;【原文】在参考其它版本的基础上厘定原文;【今译】是在下按自己的理解做得简单现代语翻译,不讲究文字词意的准确,只求语义的通顺合理。

这部《权谋残卷》,不管你是治理一个国家、地区,指挥一个战队,还是领导一个企业、团体、组织,即或是个人轻松做人处世,都值得我们细细阅读,慢慢品味。

 

20181222日,星期六,冬至,上阳书院

 

智察第一

【题之意】

开篇即提出智者要善于观察,见微知著,了解事物的真相,才能做出合理的决策。看来,古今高贤无不重视调查研究。

【原文】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事虽殊,其理一也。惟善察者能见微知著。

不察,何以烛情照奸?察然后知真伪,辨虚实。夫察而后明,明而断之、伐之,事方可图。察之不明,举之不显。

听其言而观其行,观其色而究其实。

察者智,不察者迷。明察,进可以全国;退可以保身。君子宜惕然。

察不明则奸佞生,奸佞生则贤人去,贤人去则国不举,国不举,必殆,殆则危矣。

【今译】

月亮出现晕就会刮风,柱石一旦湿润就要下雨,人间各种事情虽然不一样,但是原理相同。只有善于观察的人才能够从细节上发现事情的本质、全貌。

不明察周围的事物,怎么能够发现隐藏的人情世故和虚伪小人的行径呢?只有调查而后才能够知晓事情的真假,明辨虚实。明察之后就能够清楚事情真相,清楚事情真相以后才能够抉择,处理事情,目的才可以实现。不能够明察秋毫,做事就不会有什么成果。

听一个人怎么说而后拿他的言论和他的行动去考察他,观看他的神色而后发现事情的真相。

明察秋毫的人是明智的人,不能够明察秋毫的人,就会遇事迷惑。洞察先机的人在国家能够使国家强盛,在组织能够使组织强大,在个人可以保全自己。君子在调查研究这件事情上应该有足够的重视。

(一个领导人)不能够看清问题的本质,身边的人就会乘机迷惑他(出现奸佞之人),身边出现了奸佞之人,那么贤能之士就会离开,贤能的人离开那么国家就不会兴盛,国家不兴旺当然就要衰败,必定走向灭亡,这个样子,就非常危险了。

筹谋第二

【题之意】

智者顺天应人,未雨绸缪,全面思虑,一分为二看问题(一分为三甚至一分为四),就能够发现先机,就有先见之明。善于谋划、谋求广大、谋求长远、谋求深邃。有道是“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认真调查研究后,深思远虑,全面筹划,然后采取行动,没有不成功的。在己方谋划的同时,也要乱敌之谋,真真假假,虚虚实实,让敌昏昏,独我昭昭。远图近取,事情必然成功。

【原文】

君子谋国,而小人谋身。谋国者,先忧天下;谋己者,先利自身。盖智者所图者远,所谋者深。惟其深远,方能顺天应人。

守之伐之,不如以德伏之。宜远图而近取。见先机,善筹划。

圣王之举事,考之于蓍龟,不如谛之于谋虑;炫之以武,不如伐之以义。

察而后谋,谋而后动,深思远虑,计无不中。故为其诤,不如为其谋;为其死,不如助其生。羽翼既丰,何虑不翱翔千里。

察人性,顺人情,然后可趁,其必有谐。

所谋在势,势之变也,我强则敌弱,敌弱则我强。倾举国之兵而伐之,不如令其自伐。

勇者搏之,不如智者谋之。以力取之,不如以计图之。攻而伐之,不如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诱之以利;或雷霆万钧,令人闻风丧胆,而后图之。

实以虚之,虚以实之,以其昏昏,独我昭昭。

人皆知金帛为贵,而不知更有远甚于金帛者。谋之不深,而行之不远,人取小,我取大;人视近,我视远。未雨绸缪,智者所为也。

【今译】

君子谋求的是国家大事,小人谋图的是自身的私利。谋虑国家大事的人,首先为国家操心;为自身谋虑的人,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私利。这是因为有智慧的人志向深远,所谋求的目标宏大。正因为志向高远,才能够顺应天意民心。

对于某些人或国家或组织去防备他们或者是用手段去对待他们,都不如用道德来征服他们的内心。做一件事情应该从长远考虑,从近处入手。预见到事情以后的发展方向,妥善的谋划。

古代君主行军打仗前,往往先占卜,用蓍草和龟甲去占卜,不如在谋略上面多加谋划;炫耀武力,不如用道义去征讨对方的内心。

明察事情原委之后再去谋划,深思熟虑后再去行动,只要深谋远虑,目的就没有达不到的。所以告诉他什么事情不该做,不如为他谋划事情;为他去死,不如为他寻找一条生路。当你羽翼丰满的时候何愁不能够翱翔千里呢?

考察一个人的本性,顺应人情世故,之后就可以为自己谋划了,随着事情发展就会顺理成章。

所谋求的目标在于造势,形势转变了,自己的力量强大了,敌人的力量就弱小了;敌人的力量弱小了我才能强大。调动全国的军队去征讨敌人,不如让敌人自己乱自己阵脚,削弱自己。

靠勇力去争斗,不如依靠智谋去博弈(本小利大);靠武力去争取,不如靠计谋来达到目的。直接的武力攻伐,不如对他们讲清楚道理,再用感情来打动他们,再用利益来诱惑他们。否则,即用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对敌人发起进攻,使敌人闻风丧胆,然后再谋图他们。

面对真的,却用对待假的态度;对待假的,却用对待真实的态度(虚虚实实,真真假假),以此使对方迷惑,而唯独自己心里明白。

人们都知道黄金丝帛贵重,而不知道又比黄金丝帛更为贵重的东西(这就是深谋远虑啊)。谋略不够深远,行动不久就会遇见很大的阻力。别人选择小利,我看重志向;人们看得近,我考虑深远。未雨绸缪,是有智慧的人才能够达到的哪!

用人第三

【题之意】

传统社会(集权专制)执政的根本在于知人、识人、用人,用君子,远小人;奖罚分明,明法慎权。如果能够做到这些,不用祈求苍天大地、神明鬼怪,就可以获得平安和福气,经济足以发展,社会安定团结。宽以待人,宥人小过,重贤者,远小人,诱以利,策以罚,感以恩,天下人无不为我所用!

【原文】

为政之道,在于辨善恶,明赏罚。倘法明而令审,不卜而吉;劳养功贵,不祝而福。

贤者立而国兴;小人立而邦危。有国者宜详审之。故小人宜务去,而君子宜务进。

大德容下,大道容众。盖趋利而避害,此人心之常也,宜恕以安人心。故与其为渊驱鱼,不如施之以德,市之以恩。诱之以赏,策之以罚,感之以恩。取大节,宥小过,而士无不肯用命矣。

赏不患寡而患不公,罚不患严而患不平。赏以兴德,罚以禁奸。使下畏罚而利赏,下也;好德而恩进,上也。天下无不可用之材,唯在于所用。

【今译】

执政的根本规律在于分辨善恶,严明赏罚。假如法令严明周全,(即便是弱小国家)不用去占卜也是吉利的;出力与有功劳的人得到赏赐,不去祁祝也会有福的。

德才兼备者得到重用国家就会兴盛,小人得到重用国家就会危亡(一个国家是这样,一个团体也是这样)。领导者应该谨慎考虑这件事情。所以应该赶走小人或者远离小人,举荐使用贤明君子。

大的德行能够包容属下,大的道义能够容纳众人。趋利避害是人之常情,应该宽恕别人小过使人心安定。所以,为了保持清明的政治而驱除犯了小错的人,不如对犯小错的人施以恩德,用恩惠来收服他们。而后用赏赐来劝诱他们,用刑法来威慑他们,用恩惠来感化他们。看重一个人的大节,宽恕他们的小错误,这样有才能的人没有不肯为你效命的。

赏赐不害怕少却害怕不公正,惩罚不害怕严厉而害怕不能服人心。赏赐是为了鼓励众人的德行,罚是为了禁止奸邪的事情。使下属害怕刑法而希望得到赏赐,是下策;使他们喜欢道义而思进取,才是上策。天下没有不能够使用的人才,关键在于怎么样使用。

事上第四

【题之意】

按今天的理解,事上既可以是服侍君王,也可以理解为服务上级、与上级沟通。“忠与诚”始终是传统社会的为人处世的根本之所在。上下一心,树立上级的威信,事情才能够办好,才可以办好!对待上级要从长远考虑,莫阿谀奉承,为其分忧,站在上级的角度分析问题,考虑问题,而后采取行动。谋大局,求全面,不欺上,不瞒下。事实上,即便是与一般人相处,以诚相待何尝不是最佳策略?上上策略?!

【原文】

事上宜以诚,诚则无隙,故宁忤而不欺。不以小过而损大节,忠也,智也。

不欺上,亦不辱君,勉主以体恤,谕主以长策,不使主超然立乎显荣之外,天下称孝焉。荣辱与共,进退以俱,上下一心,事方可济。骄上欺下,岂可长久?

攻城易,攻心难。故示之以礼,树之以威,上也。

上怨报之以德,上毁报之以誉,上疑报之以诚。隙嫌不生,自无虞。事君以忠,不涓细流。待人以诚,不留小隙。

为上计,不以小惠,而以长策。小惠人人可为,长策非贤者不能为之。故事之以谀,不如进之以忠。助之喜,不如为之忧。

思上之所思,而虑其无所思;为君谋利,不如为君求安。思之深,而虑之远。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

【今译】

侍奉君王或者上级应该以诚相待,诚实就不会产生裂痕,所以宁愿触犯上级也不可欺骗他、蒙蔽他。不要因为上级小的过错而丧失原则,所以,始终选择忠诚才是最明智的人、可靠的人。

不欺骗上级,也不使领导在公开场合受到羞辱。站在领导的角度来鼓励他,用深远的谋划来劝说他,使领导置身荣耀显贵的境地,天下人就都会称赞你了。与上级荣辱与共,共进共退,上下一条心,事情才能够办好。对上级傲慢,对下级欺诈,又怎么能够长久呢?又如何长久?!

攻占城池容易,得到人心就困难了。所以带头用礼节,以礼服人,这样树立威信,是上上策。

上级怨恨你,就用财物去收买他;上级对你诋毁,你就用赞誉来回报他;上级对你猜忌,你就用诚实来应对他。这样上下之间就不会有间隙,自然,你祸患就少了。对待上级要忠心,一点小事也不能够马虎。对待别人要真诚,不要忽略细节。

替上级着想,不要从小利开始,要从长远去考虑。小恩小惠人人都可以做到,可是长远的谋虑只有贤能的人才可以做到。所以,用阿谀奉承来对待上级,不如始终表现出忠诚。让上级高兴,不如为他分忧解难、分担责任。

想着上级所考虑的,看到上级没有思考到的地方要及时告知并且采取行动弥补;为帝王谋求利益,不如为国家求得太平。思考精深,谋虑深远。锦上添花,永远比不上雪中送炭!

避祸第五

【题之意】

远祸趋利是人的本性。然人心不古,人心叵测,胸怀大志者都要学习践行“韬晦之术”。否则,事犹未成,祸趋至矣!防事于萌芽,避祸于无形,居安思危,临渊止步,不矜才,不伐功,不忘本。为人谦和,为政守常(即便是十分必要的改革,也要以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为重,莫迁就少数既得利益者)。守节操,施恩惠,循天理,知进退,自尊,自爱,自强,方能减祸免灾,事半功倍。

【原文】

廓然怀天下之志,而宜韬之晦。牙坚而先失,舌柔而后存。柔克刚,而弱胜强。人心有所叵测,知人机者,危矣。故知微者宜善藏之。

考祸福之原,察盛衰之始,防事之未萌,避难于无形,此为上智。祸之于人,避之而不及。惟智者可以识其兆,以其昭昭,而示人昏昏,然后可以全身。

君臣各安其位,上下各守其分。居安思危,临渊止步。故易曰潜龙勿用,而亢龙有悔。夫利器者,人所欲取。故身怀利器者危。宜示之以无而去其疑,方无咎。不矜才,不伐功,不忘本。为人以谦,为政以和,守其常也。

有隙则明示之,令其谗不得入;大用而谕之小用,令其毁无以生。

不折大节,不弃小惠。进退有据,循天理而存人情,此所以为全身之术也。

必欲图之,勿以小惠,以大德;不以图近,而谋远。

恃于人者不如自恃。自恃者寿,自足者福。顺天应人,故常在。

自爱者重。危房不可近,危邦不可入。明珠必待识者,宝剑只酬壮士。

以贤臣而事昏主,危矣。故明主则谏,昏君则去。不去而隐于朝,宜也。知其雄,守其雌。事不可为而身退,此为明哲保身之道也。

【今译】

胸怀大志者,应该隐藏起自己的内心抱负。君不见,牙齿坚硬却最先失去,舌头柔软却一直保留。柔能克刚,弱能胜强。人心无法预测,知道别人心思的人往往处境危险。所以,能够洞察先机的人应该隐藏自己所知道的。

思考祸福的本源,明察盛衰的始末,在事情萌芽时就开始准备对策,在危难还没有到来的时候就避开它或者化解它,这是最大的智慧。平常人对于祸患即便躲也躲不掉,唯独有智慧的人可以发现祸患到来前的征兆,心里明白,却藏而不露,然后才可以保全自己。

君主和臣子(或者上级和下级)各自安于本位,各自坚守本分。居安思危,临渊止步。所以《易经》上讲:潜龙勿用,亢龙有悔。利器(身怀绝技)是人人都希望得到的,并非所有人都拥有。所以怀有利器的人最容易遭人嫉妒,处境就危险。所以,应该让别人看见自己虚假的一面让他们以为自己没有,消除别人对自己的猜忌,这样才能免除祸患或减少祸害。不自夸卖弄自己的才能本领,不炫耀自己的战功政绩,不忘记做人的根本。为人谦虚谨慎,处理政事平和,就能够长远久安。

与别人不和,有了嫌隙就公开它,让大家都知道它,这样别人就不能够钻空子、进谗言了;重用一个人却对别人说是小用,使得对方无法诋毁。

坚持原则,也不放弃给人小的恩惠。当进则进,当退则退,遵循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又重视人情,这,就是最好的保全身家性命的不二法门哪!

如果一定要办成某件事情,不要用小恩惠,要用大恩惠;不要在乎眼前的得失,而要图谋长远的打算。

依赖别人不如依靠自己,依靠自己才能够长远,知足就能够感觉幸福。顺应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知道并遵循人情世故,就能够长安久远。

自尊自爱的人就能被人敬重。将要倒塌的房子不能接近,将要灭亡的国家不要进入。明珠一定要等到能识别它的人(才会被人认同),宝剑只有赠送给壮士(才能够体现他的价值)。

有德有才的臣子如果去侍奉昏庸的君主,那他就危险了。所以,当他遇见明主就会规劝,遇见昏庸的国君就知趣地离开;即使不离开也应该隐身于官场。拥有刚强的才能,但是需要保持柔顺。事情不能强求时候就要全身而退,这就是明哲保身之道啊!

度势第六

   【题之意】

这部分主要讲领兵打仗时要审时度势,把握机会,避锋就虚,因势利导,方能取得胜利。作战要有勇有谋,有胆有智,胆智兼备,才能取胜。军中无戏言,军队必须号令威严,奖罚分明,威慑之,智取之,胆胜之,则无敌不克,无坚不摧。

【原文】

势者,适也。适之则生,逆之则危;得之则强,失之则弱。事有缓急,急不宜缓,缓不宜急。因时度势,各得所安。

避其锐,解其纷;寻其隙,乘其弊,不劳而天下定。

势可乘,亦可造。致虚守静,因势利导。敌不知我而我知敌,或守如处子,或劲如脱兔。善度势者乘敌之隙,不善度势者示敌以隙。知其心,度其情,察其微,则见其势矣。

观其变而待其势,知其雄而守其雌,疲之扰之,然后可图。

势可乘乎?势不可乘乎?智者睹未明,况己著乎,惟在断矣。智无识不立,无胆不行。为谋,所重者胆,所贵者智;胆智兼备,势则可为。

见宜远而识宜大,谋宜深而胆宜壮。军无威无以立,令无罚无以行。威慑之,智取之,胆胜之,则何敌不克,何坚不攻?正胜邪,直胜曲。浩然正气,而奸佞折。

【今译】

形势,是需要去适应的。能够适应它的人就能安生,不能够适应形势的人就危险了;能够利用形势的帮助就会变得强大,得不到形势帮助就会变得弱小。事情有缓有急,该尽快解决的事情不要拖,该慢慢来的事情不应该操之过急。应当根据当时的形势分析对策,才能平安无事。

避开争斗的漩涡,解除和别人的纷争。寻找对方的破绽,利用对方的弊端,不用费力就能够摆平事情,安定天下。

形势可以利用,也可以制造。淡泊宁静,因势利导。让敌人摸不透我而我却了解敌人的情况,要么像处子一样安详平静,要么像奔跑的兔子那样迅速的行动。善于分析形势的人能够利用敌人的疏漏,不善于分析形势的人却常常把自己的疏漏暴露给敌人。了解对方心里想什么,揣摩他的感情,察觉他不为人知的细节,就可以预测事情发展的趋势了。

安静的观察对方的变化,同时等待有利于自己的形势的出现,知道刚强,却示之以弱,使对方疲劳疲惫,并且干扰对方,然后就可以取胜了。

形势可以利用吗?形势不可以利用吗?智者在事态还不明显的时候就洞察先机了,何况那些已经很明了的事情,只是在于取舍罢了。智者没有智慧就不能够成为安身立命,没有胆量就不能够身体力行。制定谋略,最重要的是胆量,依靠的是智慧;只有胆量和智慧都具备了,才可以去改变形势。

见识应该长远,智慧应该博大,谋略应该深远,胆量应该雄壮。军队没有威严就不能够站稳脚,号令不严格就无法实行。用威严来震慑,用智慧来谋夺,用胆量来取胜,这样有什么敌人是不可战胜的?有什么城池不能摧毁的?正义会战胜邪恶,正确会战胜错误。胸怀浩然正气,奸佞小人自然就会畏惧退缩。

攻心第七

   【题之意】

    攻城拔寨是用兵打仗的目的之一,但不是主要的,攻心折志、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第一目标。同样,治理社会也是这样,少用或不用暴力执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示之以义,服之以威。

【原文】

城可摧而心不可折,帅可取而志不可夺。所难者惟在一心。攻其心,折其志,不战而屈之,谋之上也。攻心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示之以义,服之以威。

君子好德,小人好利。辨之羞之,耻之,驱之于德。

移花接木,假凤虚凰,谋略之道,唯在一心。乱其志,折其铎,不战自胜。

治不以暴而以道,胜不以勇而以仁。故彼以暴,我以道;彼以勇,我以仁;然后胜负之数分矣。

攻心之术多矣。如武穆用兵,在乎一心。乱之扰之,激之困之,俟之以变,然后图之。欲得之,先弃之;欲扬之,先抑之。畏之危之,其心必折,计然后可用。

虚予而实取之。示之以害,其必为我所用。欲得其心,莫若投其所好。君喜则我喜,君憎则我憎,我与君同心,则君不为我异。

【今译】

城池可以摧毁而人心不可折服,主帅可以擒获但是其志向不可能被折损。所以困难的地方在于征服人心。攻伐他的志向,摧毁他的意志,不用战斗就可以使他屈服,是上等谋略。获取人心的办法,首先是告诉对方道理,再用感情来打动他,用义来引导他,用威信来震慑他。

君子喜欢道德,小人喜欢利益。辨明这个道理来让他感到什么是羞愧,什么是耻辱,再用道德来引导他。

移花接木,假凤虚凰,谋略的道理,只在于征服人心。扰乱他的心智,摧毁他的锋芒,不用和他作战就能够获胜。

治理社会,不要用暴力而要用道义;取胜不要靠勇力而要靠仁爱。所以,别人暴力执法,而我用道德仁义;别人用勇力,我用仁爱;而后胜败自然就明了。

征服别人内心的权术很多。就像宋代岳飞岳武穆用兵一样,仅仅战场上的攻心之术就很多,完全在于自己的发挥应用。扰乱对方,激将对方,困扰对方,等待变化,然后才可以谋图他。想要得到,先要放弃;要想发扬光大,先要抑制自己。使对方畏惧,处于危险中,他们的内心一定会受到挫败,这个时候计谋才可以实行。

表面上给予对方利益,实际上是谋图对自己更大的利益。向对方说明利害关系(拉拢他,讲清楚唇亡齿寒的道理),对方就一定会为我所用。要想征服对方的心,没有比投其所好更好的办法了。他喜欢的我就喜欢,他厌恶的我就厌恶,我与他是一条心的,他就不会把我当外人。

权奇第八

   【题之意】

深入调查研究,谨慎谋求策划,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如果遇到不可抗拒的因素,不妨拖一拖,缓一缓,使事情朝着对自己有利的方向发展。为了取得胜利,不妨装神弄鬼,伪造上命,将计就计,鼓舞士气。骄敌、纵敌、弱敌、疲敌,偷梁换柱,移花接木等,各种手法都可以尽情使用。变被动为主动,后发制人。如果想要某人一定做某件事情,威逼利诱,循序渐进,一定成功。

【原文】

善察者明,慎思者智。诱之以计,待之以隙。不治狱而明判,不用兵而夺城,非智者谁为?

夫欲行一事,辄以他事掩之,不使疑生,不使衅兴。此即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事有不可拒者,勿拒。拖之缓之,消其势也,而后徐图。

假神鬼以立威,而人莫辨真伪。伪称天命,其徒必广。将计就计,就势骑驴,诡之异之,以伏其心。此消彼涨,此涨彼消,其理一也,不诡于敌而诡于己,己之气盛,敌气必衰。

意欲取之,必先纵之;意欲除之,必先骄之。然后乘其势矣。敌强则弱之,敌实则虚之。弱之虚之,不我害也。

偷梁换柱,移花接木。妙手空空,弥祸患于无形。釜底抽薪,上楼撤梯,虽曰巧智,岂无大谋?

人构我,我亦构人。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反客为主,后发制人。

必欲使人为某事,威逼之,刑罚之,利诱之。由远及近,从小至大,循序渐进,然后可用。

【今译】

善于调查研究的人能够看清事物的本质,善于思考的人能够正确地选择。设下计谋来引诱他,等待他露出马脚。这样不用审问就能够明白的判决,不用出动军队就能够夺取城池,不是智慧的人谁又能够做到呢?

要想做一件事情,要借口其他事情来遮掩,不要让别人有所怀疑,不要使别人对你要进行的事情产生阻力。这就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当事情因不可抗拒的因素而停止的时候,就不要强硬推行。拖延它,迟缓它,消除它的影响,然后再徐徐图谋之。

借助鬼神来树立自己的威信,人们就没有办法辨别真假了。借助天命,追随你的人就一定很多。这边的减少那边的就会增多,这边的增多那边的救会减少,道理是一样的。不这样对待敌人,而对自己人使诈,自己人能士气高涨,敌人的士气必然就会衰落。

想要征服他,首先要纵容他;想要除掉他,首先要使他骄横。然后就可以利用形势了。敌人强大则想办法使他变得弱小,敌人真正存在就要想办法同化他不与之较量。敌人弱小了,不存在真正地威胁了,我就没有什么祸患了。

偷梁换柱,移花接木。运用这样的手段,在不知不觉中就可以消除祸患了。 釜底抽薪,上屋抽梯,虽然有些巧妙的智慧,但是其中怎么能够不包含大谋略呢?

别人陷害我,我也陷害别人。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变被动为主动,能够后发制人。

一定要某人做某件事情,要威胁逼迫他,刑法惩处他,利益诱惑他。由远及近,从小到大的顺序,循序渐进,这样就能够顺利成章了。

谬数第九

【题之意】

谬数,即用错误信息误导对方。以其智伐其智,以其谋制其谋,以其矛攻其盾。故意暴露自己的弱项给对方的间谍,让对方的耳目成为自己的口舌,扬我威,阴其谋。

【原文】

知其诡而不察,察而不示,导之以谬。攻子之盾,必持子之矛也。智无常法,因时因势而已。即以其智,还伐其智;即以其谋,还制其谋。

间者隙也,有间则隙生。以子之伎,反施于子,拨草寻蛇,顺手牵羊。

彼陰察之,我明示之。敌之耳目,为我喉舌。借彼之口,扬我之威。

【今译】

知道对方的诡诈阴谋却故意装作不知道,即便知道了也不表现出来,让对方走到荒谬的地步。攻击对方的盾一定要以对方的矛。智慧谋略没有固定的法则,因时间、地点、形势而各有不同。就是说用别人的智慧来对付别人,用别人的谋略来图谋别人。

“间”就是裂痕,就是漏洞,就是计谋不周,有了裂痕、漏洞就产生了可以被人利用的机会。用他的伎俩反过来施加到他的身上,如同扒草寻蛇,顺手牵羊一样容易。

敌人暗中刺探我的情况,我就公开的展示一些虚假信息。让敌人的耳目成为替我说话的人,借他的嘴来宣扬我的威信。

机变第十

【题之意】

把握机遇,因势而起,待机而变,知机善变,处变不惊,临危不乱,见机行事,当断则断,以计取之,这是大将军的风度哪。

【原文】

身之存亡,系于一旦;国之安危,决于一夕。唯智者见微知著,临机而断。因势而起,待机而变。机不由我而变在我。故智无常局,唯在一心而已。

机者变也。惟知机者善变。变则安,不变则危。

物必先腐而蠹生,事必有隙而谗起。察其由,辨其伪,除其隙,谗自止矣。

知机者明,善断者智。势可度而机可恃,然后计可行矣。处变不惊,临危不乱。见机行事,以计取之,此大将之风也。

将错就错,以讹传讹,移花接木,巧取豪夺。敌快我慢,以智缓之;敌强我弱,以计疲之。釜底抽薪,此消彼长。敌缓则我速,敌弱则我强。此亦机变也。

危在我,而施于人。故我危则人危,人不欲危,则必出我于厄难。

【今译】

一个人生死存亡可能取决于某个早上的抉择,而国家的安危也可能决定于某一天颁布执行的政策。一步走错了,全盘都会输。只有智者才能够见微知著,临机而断。依仗形势而兴起,等待时机而行动。实际上,不由我决定但是怎么样运用时机却在于我。所以,智谋没有固定的模式,只不过在于心中灵活的运用罢了。

时机就是不停变化而带来的某种做事机遇。只有能够洞察时机的人才能够抓住时机。能够随时机而妥善变化就能够安身立命,否则就会有祸患。

东西都是先腐烂了才会滋生蠹虫,事情一定是有了裂痕才会滋生流言。审查事物发生的原因,辨别其中的真伪,阻塞它的裂痕,谗言自然就停止了。

能够看清楚时机的人就是明,善于在时机前取舍就是智。事情可以预测而时机可以利用,然后计谋就可以施行了。能够在变乱中不惊慌,面对危难不自乱阵脚。见机行事,靠计谋来智取,这就是大将做事的风格。

利用敌方的错误向敌方传播错误消息,用敌方的错误言论来讹诈敌方,移花接木,巧妙的争取,勇猛的争夺。敌方速度快过我方,就要用计谋来延缓它;敌方比我方强大,就要用计谋来拖垮对方。能够对强大的敌方釜底抽薪,就能够使我方和敌方的势力此消彼长。敌方的速度变缓慢了,我方的速度相对起来就变快了;敌方的实力变弱小了,我方的实力就变强大了。这就是事物变化的规律。

危险在我方,就把我的危险强加在对方身上,所以我方和对方一样同处于危难之中;人人都希望解除危险,就一定会把我从危难中解救出来的。

讽谏第十一

【题之意】

     有时候,当权者执迷不悟,劝说不见,阻谏不听。这时候劝谏者应该从大局出发,站在当权者角度思考问题,体恤他的心情,可以采用讽喻的方法来证明他的错误及其后果。如历史上“触詟说赵太后”、东方朔劝谏汉武帝等故事。劝谏者不宜急而宜缓,言不宜直而宜曲。嬉笑之中蕴乎理,诙谐之中寓乎道。

【原文】

讽,所以言不可言之言,谏不可谏之谏。谏不可拂其意,而宜恤其情。谏人者宜为人谋,不为己虑。

或激之勉之,以证其不可行也。或讽之喻之,以示其缪。进而推之,以证其不可行也。谏不宜急而宜缓,言不宜直而宜曲。

嬉笑之中蕴乎理,诙谐之中寓乎道。见君之过失而不谏,是轻君之危亡也。夫轻君之危亡者,忠臣不忍为也。

【今译】

含蓄的讽喻,是用来诉说不能够直接说出来的话的,劝诫不可以劝诫的事情的。劝谏者不可以忤逆对方的意愿,而需要体恤对方的情感。劝谏者应该为对方考虑,而不是为自己谋划。

对受谏人应该用激将或者是劝勉,来表达自己的意思。或者讽谏或者比喻,来说明对方的谬误。按照对方的思路推断下去,来证实对方的举动不可行。劝谏,不宜操之过急而应该缓和一些,言语不能太过直白而最好委婉说出。

在玩笑之间流露出道理,在诙谐之中包含道义。如果看到君主的过失而不去劝谏,是轻视君主的危难。轻视君主的危难这种事情,忠臣是不会去做的。

中伤第十二

【题之意】

造谣中伤也是一种利器,而且是本小利大、非常给力的武器,仅仅逞口舌之利、一言之巧,就可能胜过千军万马,毁掉万世的基业。所以,英明的领导者既要消除、防止对方的造谣中伤,也要利用这个利器瓦解对方力量。虽然造谣中伤是小人伎俩,但是为了国家或大局也是可以使用的,不过,要谨慎行事,莫伤到自己哪。

【原文】

天下之至毒莫过于谗。谗犹利器,一言之巧,犹胜万马千军。谗者,小人之故伎。口变淄素,权移马鹿。逞口舌之利剑,毁万世之基业。

或诬之以虚,加之以实,置其于不义;或构之以实,诱之以过,陷其于不忠。宜乎不着痕迹,欲抑而先扬,似褒而实贬。

随口毁誉,浮石沈木。奸邪相抑,以直为曲。故人主之患在于信谗,信谗则制于人,宜明察之。然此事虽君子亦不免也。苟存江山社稷于心,而行小人之事,可乎?

小人之智,亦可谋国。尽忠事上,虽谗犹可。然君子行小人之事,亦近小人,宜慎之。

【今译】

天下最恶毒的事物没有超过谗言的。谗言就像利器,一句巧妙的谗言,就可能胜过千军万马。进谗言,是小人常用的伎俩。用口就可以颠倒黑白,就可以指鹿为马。用口舌作为利剑,就可以毁掉万世的基业。

或者用无中生有的言论加以诬陷,或者栽赃嫁祸,把对方置于不义的境地。或者用制造事实来陷害对方,或者用利益来诱惑对方犯错,使他处于不忠的境地。恶语中伤应该不露痕迹,想贬斥对方,就要先赞扬对方,看起来是赞扬其实是贬斥。

相信别人口中的是非,就如同相信了石头可以浮在水面上,而木头会沉到水底一样。奸邪小人的言论,能够把只得说成曲的。所以领带最忌讳的是相信别人的谗言,一旦相信了别人的谗言就会受制于奸人,所以在这个问题上面应加以明察。然而类似的事情即便身为君子也是难免会做的。假如君子心中想着国家大事,但是却去做小人做的事情,可以吗?

小人的某些智慧也可以用在国事上面。为了对领导忠诚,虽然进了谗言也是情有可原。但是君子常常做小人做的事情,也就和小人没有什么区别了,所以君子应该谨慎。

美色第十三

【题之意】

自从人类在伊甸园偷食苹果后,就开始使用美人计,借美女藏其奸,市色成其谋。爱美女是男人的天性,爱型男是女人的天性;不爱美女、型男一定是矫装出来的。智者知道如何取舍。历史上,汉武帝刘彻、唐太宗李世民爱美女,武则天爱靓男,但是,他(她)们只是娱情而不误国。

【原文】

乱德则贤人去,失政而小人兴。国则殆矣。

美色置于前而心不动者,情必矫也。然好色不如尊贤。近色而远贤臣,智者所不为也。

孰谓妇人柔弱?一颦一笑,犹胜百万甲兵。智者借色伐人,愚者以色伐己。

色必有宠,宠必进谗,谗进必危国。然天下之失,非由美色,实由美色之好也。

借美以藏其奸,市色而成其谋,千载之下,绵绵不绝。人主宜详审之。

圣贤事业,非大志者何为?故色贤之分,知其所取舍。是以齐桓晋文,犹为霸主;汉武唐宗,不失明君。

【今译】

一个国家秩序、道德混乱了,贤人就会离去;政策措施出了问题小人就会得势。这个国家就危险了。

美人在面前而不动心的人,一定是装出来的。然而喜欢美色不如尊崇贤人。接近美色而远离贤人,智慧的人是不会那样做的。

谁说女人柔弱?她的一颦一笑,有时候胜过百万雄兵。有智慧的人用美色去攻击别人,愚蠢的人用美色来讨伐自己。

美人就一定会受到宠爱,受到宠爱就一定会进谗言,谗言一旦被相信就会危及国家。然而失去天下并不是因为美人引起的,而是因为喜欢美人这个弊病引起的。

借助美色而包藏祸心,出卖色相而成就其陰谋的人,千年以来,绵绵不绝。领导要特别注意这一点。

圣贤的事业,不是胸怀大志的人谁能够担当?所以好色者和贤君的区别在于,知道什么时候应该要什么,不要什么!所以齐桓公晋文公虽然好色,但还是霸主;汉武帝、唐太宗虽然好色,也还称得上明君。

20181222日,星期六,冬至,上阳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