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和 焦躁 暴躁


平和 焦躁 暴躁
喻建国
平和,焦躁,暴躁,三个不同的等级。长袖舒展,不急不慢,雍容坦荡,和迈易亲,平和在这里展开了它的风采;心急如焚,坐立不安,愁眉苦脸,不尽恍惚,焦躁也在这里显出了它的无奈;暴狂有加,频出乱招,火爆任性,随意乱行,暴躁也在此处暴露了它的丑态。
平和是成熟的风采,焦躁是次成熟的无奈,暴躁是不成熟的丑陋。平和是通过修炼而习得的,焦躁是随身而带来的,暴躁是任性而滋生的。个体在日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经常修炼自己的心态,培育自己的德行,检视自己的行为,日久天长之后,个体就逐步拥有了平和。个体在日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不注意修炼自己的心态,也不培育自己的德行,对自己的行为也没有什么约束和规范,长此以往,个体也就拥有了焦躁。个体在日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根本不顾自己心态的修炼,从来就没有德行的影子,所有的行为任恶而为,长久过后,暴躁已然像魔鬼般随影附身。
平和最根本的筑基是心平,心平实际上就是心理正常运转的一种说白,“心平学说”认为:人受制于心,心法于自然,心合于自然则平,人就平安健康;心若悖于自然则乱,人就会受到焦躁和暴躁的侵扰,让自己的平安和健康受到威胁。为了达到心平,个体可以经常运用平衡论和心平法修正自己的观念,调节好自己的心态,转变不当观点,控制不良情绪,达到心平。
在自然界中,衡器两端承受相同的重量时出现的一种状态:两物齐平。当两个存在在数量上达到相等时会出现两种存在齐平的状态,即呈现了平衡。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力作用于同一个物体上,各个力互相抵消,合力为零,物体成相对的静止状态,此时物体趋于平衡。存在处于量变阶段中,出现了绝对的、永恒的运动中所表现的暂时的、相对的静止时,即出现了平衡状态。个体经常运用平衡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心理运转,让自己的心理运转正常匀称,无冲动,从而实现了个体心平。
在所有个体运行中,避免大起大落,大张大弛,让平注入谐中,让和融入谐内。平乃平平常常,平乃无起无落,平乃不紧不松,平乃一望无边;谐乃和和气气,谐乃润物无声,谐乃包容一切,谐乃一赢皆赢。在平和的状态和过程中,没有极大值出现,也没有极小值会出现。在平和延绵的区域,呈现一望无边的良好视野。心中有良好的愿望,但不是强烈的愿望;心中有美好的追求,但不是强烈的追求。普普通通,却是极高水平的普通;平平常常,却是极不简单的平常。淡淡地,缓缓地,似不握而在握,似非进而在进,似无为而有为,见而不显,闻而不刺,抚而不觉,听而无扰。
个体处于平和中,焦躁和暴躁全都远远地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