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刘邦看领导力:领导力不是从学历和外表体现的。


秦朝末年是个群雄争霸的时代,而汉王刘邦和西楚霸王项羽两个人是这部大戏当之无愧的主角。刘邦出身低微,项羽则有众多楚人追随。但确实刘邦最终打败项羽建立了汉室江山。为什么这么多人心甘情愿的为刘邦效劳?为什么他能带领手下打败项羽?

 

刘邦虽是历代君王中出身较为低下,但毋庸置疑,刘邦是最会当领导的人。知人善用,网罗天下人才为我所用,成就了别人,也成就了自己的霸业。

 


 

刘邦曾经说过这样的一段话: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他不如张良;在治理国家,安抚百姓,提供粮饷这方面,他不如萧何;团结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他不如韩信。然而正是这个在各个方面都处在下风的人,却凭借着这三位能人的辅佐,开创了西汉王朝。

 

的确,刘邦在出谋划策、领兵打仗等方面都并不擅长,然而他却使张良、萧何、韩信以及其他的一些谋士、将领们都归顺于他,并心甘情愿的为他效力,这就是领导力的魅力所在。

 

不容知否,一名优秀的管理者,拥有优秀的人格魅力和过人的声望来获得员工支持和追随的必备要素。

 

领导力的一个重要体现:能识人,能用人,能驾驭人。

例如,最能体现刘邦识人用人的是用韩信。

韩信的家乡淮阴(今属江苏淮安),离刘邦的故乡沛县(今属江苏徐州)、项羽的故乡下相(今属江苏宿迁)并不远。项羽大将龙且瞧不起韩信,因为韩信年轻时胆小怕事,忍受“胯下之辱”。大约这也是韩信在项梁、项羽叔侄手下,一再献计却不得重用的原因之一。

 

韩信少年时代的平庸,这事情项家军知道,刘家军一定也知道。刘邦以汉王之尊,入主汉中,韩信只身来投,不得重用,可想而知。但是,经过一系列事故,在夏侯婴、萧何的力荐下,特别是在萧何月下追韩信之后,刘邦一改先前的轻视态度,拜韩信为大将,你就不能不佩服刘邦的气度。

 

第一,刘邦的大将周勃、灌婴、曹参、王陵、樊哙,都是从沛县起兵的老革命,论年纪、资历、军功,都在韩信之上。任命年仅28岁的韩信为大将军,凌驾诸将之上,刘邦不仅要说服自己,还要说服军中高层。看后来陈平来投之时,刘邦用以监护诸将,周勃等一片反对之声,不难想象,重用韩信时的阻力,一定更大。事实证明,诸将都能服从韩信,刘邦能把自己的意志贯彻下去,体现了其非凡的领导力。

 

第二,韩信拜将之后,提出的“汉中对”,分析刘项双方的战略态势,提出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策略,刘邦相见恨晚,立即付诸实施,表现出高度的判断和决断能力。彭城之败后,刘邦又采纳韩信建议,开辟北方战场,授以数万之中,令其独当一面。并且故意南下出兵宛、叶,把项羽引向南阳方向,配合韩信在北边开展的军事行动。


 

第三,如何驾驭韩信这样的军事天才,也考验着刘邦领导智慧。首先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刘邦重用韩信,言听计从(汉中对、北方战场的开辟等已如前述)。韩信破齐,龙且救齐被杀,项羽感到了危机,派武涉去游说韩信,策反韩信背汉。韩信谢绝说:“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故倍楚而归汉。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夫人深亲我,我倍之不祥;虽死不易!幸为信谢项王!”可见,刘邦的恩德感召了韩信。

 

其次是“用人要疑,虽疑要用”。刘邦驾驭韩信,并不仅仅停留在恩宠笼络上,而是有制约措施。韩信的监军张耳,是刘邦的儿女亲家。韩信手下的大将周勃、樊哙等,都是刘邦的铁杆心腹,韩信的军队保持着对于刘邦的忠诚,破赵之后、灭楚之后,刘邦轻易就把韩信的军队收回了。因此,韩信要想背叛刘邦,并不那么容易。

 

能识人,能用人,能驾驭,在用韩信问题上,刘邦的领袖风范表现得淋漓尽致。

 

我们还可以从六个方面来判断管理者是否具备领导力:主动性、自信心、压力承受、客观性、计划性和人际亲和。


 

领导力是一种工作素养的体现,很多时候,不管是什么样的员工,工作的绩效受到领导者的领导力水平影响。实际上,大部分管理者都无法对领导力的6个方面都做得很好。有些管理者的计划性很强,压力承受力也很强,但往往缺乏了人际亲和力,忽略了员工的个人意愿,导致员工工作驱动力不足,工作效率低下;而有些管理者的人际亲和力很好,但客观性和计划性不足,虽然和员工相处得很好,但企业的业绩依然没有很大的提升。


其实每个员工的工作状态都不一样,如果领导用一贯的管理风格去管理,产生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没有不好的士兵,只有不好的将军。假如领导者能针对不同的员工使用不同的管理风格,大部分员工都能取得较好的绩效。

 

 

因此,甄别管理者的管理能力,除了要鉴别胜任力,还需鉴别领导力。企业可选择T12人才测评工具挖掘管理者的内在领导力潜质。


只有领导力强的人,才能带领着一个成熟的企业走向更好的未来。有了领导力,被领导者就会感受到一种吸引、推动、限制的力量,这种力量能够在企业中发挥巨大的作用,推动者团队不断的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