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九、诵经得慧愿


 

二十九、诵经得慧愿

【原文】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若受读经法,讽诵持说,而不得辩才智慧[1]者,不取正觉。’

【章旨】

不拘一格,尽显自性。若不如是,则非正觉。

【译文】

‘我作佛时,国中菩萨,受持读诵佛经,讽咏宣说佛法,皆得辩才无碍。若不如是,则非正觉。’

【释义】

问:如何是“受读经法”?

答曰:国中菩萨,“受读经法,讽诵持说”,不是像世人想象的那样,手捧佛书,念念有词。极乐国土的菩萨,有无量无数之多,若是国中菩萨,皆手捧佛书,读诵经典,那么,极乐国土那就成了充满着朗朗读书声的地方。岂有此理?

我们先说说“经法”,再说说“受读”。

国中菩萨受读的“经法”,不是世人受读的“纸墨文字”。国中菩萨受读的“经法”,是指佛所说的法。佛所说的法,是个什么法?佛所说的法,只是这个“本然如是的法”,只是这个“本然如是的心”,只是这个“本然如是的无字真经”。佛教经典的千言万语,只说这个法。

回归了自性的人,到达了净土的人,就是得到了这部无字真经的人。得到了这部无字真经的人,方可谈得上受读这部无字真经。

问:文字经典,难道不是佛所说的经法吗?

答曰:从究竟了义上来说,佛教的文字经典,不是佛所说的法。就像我们向人说天上的那个月亮,我们说出的“月亮”二字,不是我们所说的“实际的月亮”,“月亮”二字所指的那个“实际”,才是我们所说的“实际的月亮”。如果有人把我们所说的“月亮”二字当成了“实际的月亮”,那就是违背了我们所说,那就是没有见到“实际的月亮”。

同样,文字经典也不是“实际的经法”。

文字经典,听在耳中,那是听觉现相。听觉现相,临耳即有,消失即无。听觉现相,随生即灭,皆不可得。

文字经典,写在纸上,那是视觉现相。视觉现相,面对即有,转头即无。视觉现相,随生即灭,皆不可得。

释迦佛告诫世人,不可执着经典文字,经典文字不是实际的经法,实际的经法,只是人人本具的这个妙明真心,或曰人人本具的这个自性弥陀。我们要借着文字经典而见到这个实际的经法,这才是文字经典的真正指归。

既然实际的经法,只是这个人人本具的妙明真心,只是这个人人本具的自性弥陀,那么,“受读经法”的这个“受”字,就是肯定此“心”,求证这个“心”。这个肯定,即是接受。我们肯定“此心是法”吗?我们接受“此心是佛”吗?若不肯定,若不接受,只是离心外求,向外找他,那就不是“受读经法”。

“受读经法”的“读”,就是阅读,了解,体会,依从。极乐国土的菩萨,回归了自性的人,他们所读的经法,不是纸墨文字,而是这部“实际的经法”。这部“实际的经法”,以自心妙体作纸,以心中万相当字,遍写三千大千世界中一切事。唯有登地的菩萨,唯有见性的菩萨,方能见到这部“实际的经法”,方能受读这个“实际的经法”。我们是否见到了这部“实际的经法”?我们是否时时读诵这部“实际的经法”?若还未见,那就发个大愿,誓愿见到这部“实际的经法”。若还未时时读诵,那就警策自己,绵绵观照,不逐境迁。

问:如何是“讽诵持说”?

答曰:见得此经,方可讽诵此经。未见此经,又讽诵个什么?此经无有一字,故曰无字真经。无字真经,并非他物,只是诸人的无相真心。见到了这个无相真心,契合着这个无相真心而起用,契合着这个无相真心而现相,即是国中菩萨,受读经法。如是而起用,如是而现相,功至极熟处,功至无功处,是名“讽诵持说”。

问:如何是“辩才智慧”?

答曰:辩才智慧,不是口齿伶俐,能说会道,更不是信口雌黄,胡说乱道。假若口齿伶俐,能说会道,是辩才智慧,那么,世上的辩论家,就是顶级的大菩萨。岂有此理?假若信口雌黄,胡说乱道,是辩才智慧,那么,世上的疯子,就是顶级的大菩萨。岂有此理?

上契诸佛之理,下合众生之机,随缘起诸妙用。此人法界作身,浑身是口,即名辩才智慧,亦名辩才无碍。

诸佛妙理,唯是一心。契合了么?众生之机,千差万别。契合了么?若能上契下合,即名辩才智慧。若不然者,便是世智辩聪,便是无魔处而自生魔事。



[1] 辩才智慧:善说法要的智慧。悟得自性,知晓法要。悟得自性,善说法要。悟得自性,起无量方便之用,是名善说法要。善说法要,不局限在口上,一切方便诱导,引领学人,回归自性,皆属善说法要,皆属辩才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