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供养诸佛愿
【原文】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承佛神力,供养诸佛,一食之顷,不能遍至无数无量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章旨】
清净法身,化现十方。若不如是,则非正觉。
【译文】
‘我作佛时,国中菩萨,承佛神力,一食顷供养十方世界无量诸佛。若不如是,则非正觉。’
【释义】
问:如何是“国中菩萨”?
答曰:国,即是自性之国。菩萨,即是自性妙用,即是自性庄严。国中菩萨,即是自性中的妙用,即是自性中的庄严。切莫把“国中菩萨”当作物理学意义上的某个世界中的生命个体。何以故?佛教所说的事,不是物理学意义上的事,而是心性学意义上的事。
问:如何是“承佛神力,供养诸佛”?
答曰:承佛神力,不是承他神力,而是承心神力。若不承心神力,则眼不能见,耳不能闻,鼻不能嗅,舌不能说,身不能举,意不能想,一切作用,皆不能起。
承佛神力,是教下之说。承心之力,是宗下之言。一个是教下之说,一个是宗下之言。言说的方式有别,所指的实际则同。经中有言:“承佛神力,为一切有情雨大法雨”,“承佛神力,顺如来意,为诸菩萨摩诃萨宣说般若波罗蜜多”,“承佛神力,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白佛言”,“承佛神力,观察一切诸世界海”,等等。一切菩萨,承佛神力。若不承佛神力,则一切菩萨,皆不能动。一切作用,承心之力。若不承心之力,则一切作用,皆不能起。佛与菩萨,一体不二,非佛之外更有菩萨也。心与作用,原同一体,非心之外更有作用也。
所谓供养诸佛,也不是拿鲜花与他,也不是拿檀香与他,而是应缘世间,起诸妙用。若是拿鲜花与他,若是拿檀香与他,那么,十方世界,无量诸佛,又如何供养得尽呢?若是逐个地前往供养,那么,尽未来际也供养不到百千亿分之一,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再说了,供养十方世界,无量诸佛,又需要多少鲜花?又需要多少檀香?又到哪里去获得这么多的鲜花?又到那里去获得这么多的檀香?其实,登地的大菩萨,于一念之间,不动一步,便能用无量宝贝,供养无量诸佛。以本然清净之心,普及一切万相,是名供养一切诸佛。《楞严经》云:“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
“承佛神力,供养诸佛”这句经文,若是地前菩萨看了,或初地菩萨看了,则皆不知其义。唯有久登佛地的大菩萨,方能如是而见,如是而行。
问:如何是“一食之顷”“遍至无数无量亿那由他诸佛国”?
答曰:“一食之顷”“遍至无数无量亿那由他诸佛国”,这只是个譬喻。若论实际,自心广大无边,遍满十方世界。既然自心广大无边,遍满十方世界,那么,自心妙体更有什么往来?既无往来,更说什么“一食之顷”“遍至无数无量亿那由他诸佛国”。犹如大海水,遍满一切海相。既然大海水遍满一切海相,那么,大海水更有什么往来?自心妙体,犹如海水。自心妙用,犹如海相。海水遍满一切海相,随缘起诸万相。悟此一心的人,则见自心遍满十方,自相亦遍满十方。自心与自相,原同一体。既然原同一体,更有什么往来?若见有往来,则非正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