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黔金丝猴说起


 从黔金丝猴说起

2018-12-30

黔金丝猴是灵长类动物中的珍稀品种,目前存活量仅一千来只。这还是动物保护工作者们长期艰苦努力的结果,二十多年前,黔金丝猴已经真正面临灭绝,存活量不到一百只。导致黔金丝猴保护异常困难的原因很多,它们只生活在贵州梵净山,生存空间比较狭小。种群的繁殖也是一个重要问题。黔金丝猴的哺育期长达三年,这就严重限制了生育能力,限制了种群的扩大。据说,黔金丝猴属于处于进化高端的动物,其较长的哺育期是其成长的必要条件。相对于处于进化低端的动物而言,进化高端的动物积累了更多的关于生存的经验、知识和技能,需要幼子投入更多的时间去学习,训练,进而才能掌握。贵州梵净山还有另外一类灵长类动物叫做藏酉猴,种群数量比较大,上山的人经常可以碰到。相对而言,藏酉猴处于进化的较低阶段,其哺育期只有一年左右的时间。

进化程度越高的动物,学习周期越长,这是一般的规律。人是处于进化顶端的动物,其学习时间自然是最长的。而且,随着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人们积累的经验和知识越来越多,人们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也越来越多,学习和训练的的时间相应也会越来越长。人生苦短,有时候人们会着急于学习时间过长,希望采取某种先进的方法加速个体的成长,于是就会出现拔苗助长的情况。但是,欲速则不达。拔苗助长可能会破坏学习者的学习进程,带来负面的后果。考察我们的教学工作和教学改革,发现存在着很多拔苗助长的情况。

其一是学生科研问题。学以致用,这是没有问题的。但是,知识的积累,观念的培养,方法的训练毕竟是基础。没有知识,观念和方法,应用就只能是无源之水,空中楼阁。我们现在的教育观念,可能是过于急于求成了。希望学生尽快进入研究领域,尽快取得研究成果,尽早成才。这很成问题,其结果可能适得其反。大一的学生就热衷于做“科研”,教师也以带学生做“科研”为能事。我对这样做的实际效果表示怀疑。我原本是支持学生做研究的,但是大一学生来找我,我通常会拒绝。其实学生也是没有办法。人的行为总是对激励的反应,有什么样的激励,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因为我们对学生的考核,科研是很重要的要素,这就逼得学生在还不会走的时候就尝试奔跑。完全不具备专业知识基础和专业方法训练的条件下如何做科研呢?这样的科研更可能是投机取巧,花拳绣腿。这样说来,科研是假的,假装科研才是真的。即使真的努力在做科研,很多情况下不过是照葫芦画瓢;我们指望的创新,也不过是自欺而已。于是,我们既得不到科研,科学精神也被破坏了。

其二,想说一下“新生研讨课”。给大一新生开“新生研讨课”是我们教学改革的“成果”之一。“研讨”也应该是以专业知识为基础的,对于大一新生来说,一切都是新的,连基本概念都没有,更谈不上对专业发展和现状的理解,对专业知识联系实际的体会。在不能“研讨”的条件下如何“研讨”呢?说来,这也是拔苗助长,是罔顾事实的急于求成。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讲,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形成一定的知识理念,有了一定的方法训练,研讨是可能的,也是有效的。而对于大一新生而言,所谓研讨只能是赶鸭子上架。不仅对于学生是这样,对于教师也是这样。你怎么带领一个教室几十上百位基础为零的学生进行有效的讨论呢?除非你能在每个学生大脑中植入一个芯片,让他们瞬间具备专业知识基础,否则研讨就只能是鸡同鸭讲。转回来说,如果植入芯片是可能的,教学还有什么意义呢?这样强制性的不可为而为之,就只能是弄虚作假,只能是败坏学风。

其三,想说一下“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是这些年我们教学改革的重点工作,学校还因此获得一个全国的特等奖。按照主持者的说法,教育信息化的目的,也在于提高教学的效率,加快学生的成才。为了配合教育信息化,我们将课堂教学时间压缩了三分之一,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之外更多利用信息化工具自主学习。从一开始我就对此持怀疑态度。教学应该是一个人与人交流的过程,是一个内涵情感交流的过程。将人与人的交流让位于人对机器的交流,是否会有效果,实在让人怀疑。而且,知识的获得,观念的形成,方法的训练,都是要时间的。即使信息化设备可以帮助我们加快教学的进度,但学生消化和吸收这些东西还是需要时间。为了适应和推动教育信息化,每门课都要求制作云课堂;投入很多精力,花费很多时间,其实做的是无用功。我的那个空间,一个学期才有28次浏览,其中还有几次是我的。这种东西其实很没有意义。开学前应付差事弄个课件挂上去,但实际上课时,每次课都有修订。信息化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应该是一种趋势。但是,应用什么样的技术,怎么应用,应该是根据实际情况来具体分析。有的适应于这样的技术,有的适应于那样的技术。如果先进的技术是合用的,方便的,人们自然就会使用;否则人们就排斥。一刀切的思路,强制推行的思路,其效果适得其反。

我们的教学工作和教学改革中,有很多违反教育规律的例子。很多情况下的拍脑袋决策,一意孤行,强制推广,被简单指责为“外行管理内行”。其实还不仅仅外行或者内行的问题,而是是否尊重科学,是否尊重民意,是否有职业精神的问题。“拔苗助长”看起来是出于对学生成长的关心,但在很多情况下可能仅仅是出于对政绩的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