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资产:140万亿何处安放?


  截至2017年末,中国家庭部门各种类型金融资产(不包括房产)大约140万亿,平均每个家庭金融资产32万。货币当局近年来没有公布家庭部门的金融资产情况,140万亿资产来自作者估算。估算基于2010年央行公布过的住户部门金融资产存量数据,以后各年的资金流量表数据,还有基于历史数据推算的系数。基于总量数据得到的家庭金融资产规模远高于基于调查数据的家庭金融资产规模,主要原因是调查数据难以覆盖高收入家庭。

  140万亿的金融资产何处安放,成为当前中国金融体系面临的大挑战。安放好了,有利于居民金融财富增长,有利于缩小居民金融财富分配差距,有利于降低金融风险,有利于社会稳定,当然也有利于需要融资的企业、政府和居民。安放不好,会有P2P暴雷,还有不太显而易见的金融财富分配日益恶化,资金过度涌入房地产市场……,单子可以列的很长。

  讨论中国家庭部门的金融资产配置之前,有必要先看一下其他国家的家庭金融资产配置情况,通过对照能够看出来中国家庭部门金融资产配置的短板在哪,以后的政策调整该往哪个方向努力。

  家庭金融资产可以划分为三大类:一是低风险、低收益的现金和银行存款;二是高风险和高收益的证券类资产,主要是股票和债券;三是中等收益和风险的养老保险类资产。全球平均来看,在全部家庭金融资产中现金和银行存款占比27%,证券类资产占比41%,养老保险类资产占比30%,其他资产2%。随着收入水平提高,家庭金融资产中的现金和银行存款资产的占比会下降,养老保险类资产占比会提高。

  对比中国,全部家庭金融资产中现金和银行存款占比50%;类似银行存款的银行理财11.9%;证券类资产(家庭直接购买的股票和债券,以及通过公募和私募基金购买的证券和股权)占比27.6%;最可怜的是养老保险类资产,只有10.5%,过去十年这个比例没有像国际经验显示的那样随着收入水平增长而增长。

  如果把大多数理财看作类似于银行存款的投资工具,这些对比意味着中国的家庭部门只能获得低风险和低收益的投资工具,对高风险与高收益组合的证券类投资工具配置不够,更是严重缺乏未来生活保障的养老保险类投资工具。

  并非中国家庭过度偏爱低风险和低收益的金融资产。私募基金、P2P各种新型投资工具如此受追捧,说明家庭部门愿意配置更高风险和更高收益的金融资产。只不过,高风险和高收益的金融投资工具总体上没能形成足够的吸引力,风险确实很高,收益未必跟得上。中国家庭部门追求高收益资产的道路可谓勇气十足,头破血流。转了一圈,金融投资工具表现好的不多,还是投资买房最可靠。养老保险类投资发展滞后,也并非居民部门不需要这类投资工具,而是缺少相应的政策引导配套措施以及养老保险金融服务供给短缺。

  这样的家庭金融资产配置格局,反映了我们的金融体系跟不上需求的变化。金融体系包括金融基础设施、金融产品、金融服务中介机构三方面的内容,这三个方面都面临着供给短板。

  如果不把股票指数高低作为目标,完善股票发行和退市制度,完善对中小投资者的保护,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投资股票的收益不至于如此不济。中国不缺能赚钱的企业,遗憾的是赚钱最多最快的企业多去了海外上市,中国家庭部门难以分享这些增长红利。

  如果市场上有更多的权益型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长期国债和地方政府债、高收益债等更多选择的金融产品,专业金融投资机构就有了更多的投资工具选择和更平衡的资产配置工具箱,家庭部门也因此获得更好的风险收益配比的投资。

  如果像很多国家那样,推动个人养老金账户发展,养老保险投资会受到家庭投资的青睐。个人养老金账户有三个特点,一是税收递延优惠,二是个人账户,三是个人投资选择权。国际上对人老养老账户普遍采取税收递延优惠,我国目前对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有税收递延优惠而对个人养老账户没有类似安排。发展个人养老基金需要金融市场提供有更多选择余地、期限结构较长的基础金融资产以及培育长周期资产配置和风险管理,开发满足不同人群生命周期需求的专业养老金管理机构。个人养老金是养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也面临巨大发展空间。

  最近宏观当局强调防范金融风险,这毫无疑问是正确的方向。然而不能立新则难以破旧。中国家庭部门庞大而且还在快速增长的金融资产已经很难容身在银行存款,哪怕受骗上当、头破血流也挡不住对高收益资产的追求。在实施资管新规、加强对P2P为代表的新金融业态监管的同时,必须要为家庭部门的金融资产找到新的合理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