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占国
北京智康中医研究院
2015-10-1
在阴阳证治学创新理论研究中系统提出了科学假说、理论框架、生命定律、概念体系及其属性方药。“一元两极三维四时五脏阴阳生命功能律动体”是阴阳证治学十一大概念体系之一并放在首位进行阐述。 “一元两极三维四时五脏阴阳生命功能律动体”学术概念是根据防治内伤类自身损伤性疾病及其一体多病的理论与临床研究需要、并受《黄帝内经》提出的“四时五脏阴阳”理论框架的启发而提出的。具有天人相参整体观哲学指导意义和人与天地相应的整体观学术价值,主要表现在五脏系统的联系结构和 “一元两极三维四时五脏阴阳生命功能律动体”的系统结构两个方面的阐述。一元两极三维四时五脏阴阳生命功能律动体是在系统解读中医药学“象数形神气”等象思维元概念的基础上抽象提炼出来的阴阳证治学学术体系概念,其表面上是既定的,但实质上则有着丰富多彩的关于联系与发展的时间文化内涵,承载着丰富的文化、表意、描述、解释和启导作用。一元两极三维的概念及其内涵同“一元两极三维全息实象中医理论思维模型”理论框架中的“一元两极三维”意义相同并已在上一章进行了阐述。四时五脏阴阳即是对《黄帝内经》理论框架“四时五脏阴阳”的引申与运用。一元两极三维四时五脏阴阳生命功能律动体学术概念的形成,其实也是对《黄帝内经》“四时五脏阴阳”理论框架和阴阳证治学一元两极三维全息实象中医理论思维模型理论框架的引申发展和具体化。在一元两极三维四时五脏阴阳生命功能律动体学术概念中,四时五脏阴阳前置的一元两极三维,已在前面第五章 阴阳证治学逻辑起点与理论框架中进行了诠释,故本节不再赘述。四时亦指(五时)即春、夏、(长夏)、秋、冬,可产生风暑燥湿寒五气,影响着植物与生物的生长化收藏,并与人体五脏之气相通应,贯穿于人体生长壮老已始终,形成了随四时阴阳而动的生命功能律动体;并以五脏(心、肝、脾、肺肾)为中心以五行为系统,内与五腑、五体、五官、五化、五志和外与五气、五化、五味、五时、五方相联系,分别构成了以五脏为主体的五个功能活动系统,内通过经络相联系形成了人体生命整体,外与自然界的三阴三阳六气和五行之气相通应,构成了天人合一的有机整体,为构建宏观医学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而实现人体结构系统、五脏结构系统及其宇宙自然系统的运动功能,均离不开阴阳动力系统的推动。故无论是宇宙自然还是人体生命的运动变化联系与发展,还是自然气候的好坏与人的健康疾病与寿夭,均可概括为是阴阳运动变化的结果。阴阳,作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有效改造自然社会与医学提供了无穷的智慧。正因为如此,《黄帝内经》从天人相参的整体观出发,系统提出了“四时五脏阴阳”理论体系。我们通过阴阳证治学理论研究及其需要,在系统创立一元两极三维全息实象中医理论思维模型理论框架的基础上,结合对《内经》“四时五脏阴阳”天人相应整体观理论的认识,特提出了一元两极三维四时五脏阴阳生命功能律动体概念,以此形式更有效的容纳解释和说明阴阳证治学的研究对象、范围和内容。
一、《黄帝内经》五脏系统联系结构的整体观启示 《灵枢·岁露》篇曰:“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中医认为,自然界有三阴三阳六气和五行之气的变化,人体也有三阴三阳六经之气和五脏之气的运动,两者相互收受通应,故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取决于自然阴阳之气和五脏阴阳之气的平衡协调,体现了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内经》将组成形体的各种脏器按其功能特性概括为五脏、五(六)腑和奇恒之腑三大类,并按它们功能活动联系的规律分别构成了以五脏为主体的五个功能活动系统并通过经络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例如肝系统:东--春--酸—生—风—木—肝—胆—怒--筋—目—爪。心、脾、肺、肾四系统依此类推(如图2),五者之间的调节、控制与联系的关系是运用五行学说的生克制化与乘侮来阐明的。突出表现在:1、整体性思维。阴阳证治理论研究认为象思维下的五脏系统如心系统:南—夏—苦—长—署—火—心—小肠—喜--脉—舌—面等不仅具有无限的空间广延性联系,更具有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时间有序性发展,不仅关注四时五脏阴阳的空间系统结构的横向研究,更关注四时五脏阴阳的时间联系与发展等纵向思考。从而在生命科学研究中通过时空纵横思维,可有效训练研究主体宏观整体的、全息实象的、属性辩证的和道法自然的思维模式,并最大限度的获取结构特别是关系和属性等功能性研究对象的全部资料和信息为临床正确决策提供客观依据,通过阴阳证治的整体性思维及其方法论体系所物化的临床实践技术,努力提升解决内伤类自身损伤性疑难病慢性病老年病及其一体多病医学难题的能力和水平。2、整体性认知。中医学通过对气化阴阳的深度思考将人和宇宙自然看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和心理社会息息相关,不仅建立了人(生物)--社会(心理)--自然(四时)--宇宙(日、月)医学模式,更建立了天人合一、物我合一、道器合一、形神合一、医药合一、药食同源的世界观。同时产生了道法自然、大道至简、简便廉验的象思维方式和低成本学科价值观。3、整体性实践。在一元两极三维全息实象中医理论思维模型整体观念指导下建立了阴阳证治方法论。诊断要求从望闻问切多途径获取信息进行阴阳思维高度的综合判断;辨证要求在因时因地因人体质阴阳制宜的基础上努力从具体症候、类症候、理论证候向阴阳理论证候层面跃升;组方原则从物质能量信息紊乱或功能形态结构改变等整体属性层级把握,运用阴阳证治思维和人体阴阳运动规律的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全息性和实象性对生命的时空功能进行探讨。(如图二)略
二、一元两极三维四时五脏阴阳生命功能律动体的理论意义 一元、两极既气和阴阳,是中医认识的客体和对象。三维、全息、实象思维是中医主体对人与自然之气和阴阳客体的象思维反映,是对中医整体观和系统论的展开论述,而整体观是对三维、全息、实象思维的概括和总结。用一元两极三维四时五脏阴阳生命功能律动体的系统性、整体性及其属性思维,来思考生命健康与疾病等复杂性医学问题可起到高屋建瓴、大道至简的作用。创立一元两极三维四时五脏阴阳生命功能律动体感念形式,其目的是为了运用阴阳证治思维这根主线,将中医理论及其阴阳证治理论中一个个分散的相关知识点有机的串联起来,系统构建起有效防治内伤类自身损伤性疾病及其一体多病和指导养生长寿治未病的阴阳证治思维体系、认知体系、防治体系、范式体系和治未病体系,低成本服务人类健康。
每一事物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理论更是如此。内容是指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即事物的各种内在矛盾以及由这些矛盾所决定的事物的特征、成分、运动过程和发展趋势等的总和。形式是指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和表现内容的方式。内容和形式是揭示事物的内在要素和它们的结构以及表现方式的一对范畴。阴阳证治学提出的科学假说、理论框架、健康定律及其一元两极三维四时五脏阴阳生命功能律动体、阴阳“和合生命---失和生病”、“阴阳失衡---自身损伤”、“阴阳证治---调和治平”、“阴阳和平---久视长生”、“属性方药---治调防养”、“养生长寿之道,法尊乾坤阴阳”等概念体系形式的系统形成,为有效容纳解释和说明内伤类自身损伤性疑难病慢性病老年病及其一体多病和养伤长寿治未病的相关内容提供了创新理论空间,更主要的是为指导内伤病及其治未病的低成本临床实践提供了认识论和方法论体系。正如上一章理论框架所述,“一元两极三维全息实象”探讨的是客观存在与主观认识相统一的问题,既阴阳证治学创新理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问题;四时五脏阴阳是对《黄帝内经》天人相应整体观理论,在内伤病防治理论阴阳证治学概念体系中的具体运用;生命功能律动体,是根据中医学象思维科学研究而得出的结论:养生长寿之道——法尊乾坤阴阳。中医认为,生命功能的有节律运动是阴阳气化物质运动的重要表现形式,阴阳的对立统一运动是生命存在的本质前提,阴阳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生命乃绝。生命功能的阴阳平衡性律动,是一种有序的规律的整体的并和宇宙自然社会息息相关的周期性节律运动并贯穿全生命周期始终,可分有时节律、日节律、月节律、季节律、年节律及其生命周期节律等。这些节律是客观规律,需要人们去认识和遵循,随着节律变化调阴阳而适寒暑,随人的年龄、地域及四时调整行为作息,最终实现阴阳证治——调和治平、调平阴阳——长寿健康、阴阳和平——久视长生的医学干预目的。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第一》所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辩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时间节律使人体生命有了生长壮老已的时段划分;四时之化,人因四季得以生长化收藏;生理运动节律让生命功能活动稳定在一定范围,并为遵从一元两极三维理论认识,按照四时五脏阴阳运动规律,进行阴阳证治思维下的养生长寿治未病提供具有预见性和可控性的理论依据;阴阳失衡——病理变化的属性节律给了我们认识探索和掌握疾病发生发展变化规律并利用规律有效防治疾病、提别是内伤类疾病及其一体多病提供了五运六气学方法。正是因为阴阳证治学对生命健康与疾病内在阴阳平衡——生理功能、阴阳失衡——病理变化、调平阴阳——长寿健康等运动变化规律的哲学思考和系统揭示,及其对内伤类自身损伤性疾病及其一体多病和养生长寿治未病的阴阳证治学创新理论研究,为系统建立指导内伤类自身损伤性疾病及其一体多病和养生长寿治未病的阴阳证治学思维体系、认识论体系、方法论体系、防治体系、治未病体系和低成本医学范式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