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占国
北京智康中医研究院
2018-1-1
《周易》是中国文化的渊源,太极图是八卦的核心,也是《周易》的精髓,《易经》蕴涵着丰富的太极阴阳的运动变化思想,从气化阴阳开始直到八八64卦爻之象的形成,均是阴阳互生互化、互根互用、质量互变的结果。无极生太极。《易经》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大也;极,无穷尽也。太极即无限广大之意,包括时间的无限及空间的无限。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中的“一”,就是无极,“二”,就是阴和阳;“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中的“道”、“无”指的就是无极。所以,易学理论及其老子道学,均认为无极是指万物的本原,是恢复到宇宙最原始,无形无象的本体状态,是太极之母。从无极到太极,是《周易》宇宙生成论的根本观点。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生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太极及其质量互变的内在根本动力是阴阳运动。太极分之为——阴阳,阴阳合之为——太极。《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易传》曰:“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合抱,不仅阴中有阳、阳中有阴;而且,阳中又有至阳,阴中尚有至阴。阴阳的消长转化运动构成了完整而美丽的最能象征阴阳对立统一关系的太极图。太极图的哲学寓意告诉我们:太极的圆形图是气一元论的象征;太极内的黑白鱼图意寓阴阳消长的自然运动规律;太极图中的曲线,蕴含着物质运动的质量互变规律;太极图的阴阳各半由小到大、由大到小,说明事物是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太极图中的黑、白鱼眼既至阴与至阳,预示着运动变化的事物物极必反既重阴必阳,重阳必阴的道理。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阳化气,阴成形”,化气与成形,是物质的两种相反而又相成的运动形式。张景岳注:「阳动而散,故化气,阴静 而凝,故成形。」因此,这里阳和阴是指物质的动与静、气化与凝聚、分化与合成等的相对运动,进而说明物质和能量的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作用。对人体生命来说,阳气所代表的功能产生,必须依附于阴所代表的精血津液等物质为基础。阴阳是人体运动变化过程中既互根互用、相互依存又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如清·徐大椿《医贯砭·阴阳论》说:“阴阳又各互为其根,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中医认为,生命是阴阳运动的结果。阴阳具有互生互根、对立制约、消长平衡和互用互化等内容。阴阳作为人体生命的物质基础即是客观存在的,更是运动变化、互生互根、相互依存和对立统一的。《素问·宝命全形论》云:“人生有形,不离阴阳”。阴阳作为一个物质能量信息相互转化运动的聚合体,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内部充满着阴阳对立统一的运动变化关系。阳依赖于阴而存在,阴依赖于阳而存在;没有阴也就无以言阳,没有阳也就无以言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用“阳生阴长,阳杀阴藏”进行概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又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既是从阴阳的互根互用理论,高度地概括了物质与物质之间、功能与功能之间、功能与物质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如果上述相互依存关系失常,导致机体生生不息之机——阴阳运动的平衡和合机制、既阴阳平衡——生理功能被破坏,就会出现阴阳失衡——疾病丛生等病理变化,甚则导致《素问·生气通天论 》所说的“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而死亡。《景岳全书·新方八略》:“......此又阴阳相济之妙用也。故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更是根据阴阳互生互根理论在中医临床实践中的具体运用。
从《内经》始,包括历代先贤对阴阳互生互根、互化互用、消长平衡等即对立又统一的医学意义、理论作用和实践价值均有共识和阐发。在共同的文化认同基础上,从不同时代、不同视角、不同侧面和不同功用方面,共同论证着阴阳互生——人体生命的物质基础、这一通过几千年实践检验证明其科学真理性的重大医学命题。为中医临床实践低成本防治疾病护佑健康奠定了正确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基础,为有效发挥中医药治病养生智慧创造了理论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