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长假期,四处游荡(23):
巍山:小吃
2018-1-31
巍山古城以小吃丰富而著称,每年三月初在举办彝族祭祖节期间,同时还举办小吃节。网络上的说法是,在巍山古城,每天三餐吃小吃,一个星期可以不重样。这个说法不算夸张。
从我们的住处出门不远,就到了小吃街,沿街有卖各种小吃的。小吃街上最有名的一家,就是“一根面”,曾经在央视的“舌尖上的中国”出现过。现在主厨的,还是在电视上露面那位小嫂子。就营养和口味来讲,“一根面”没有什么特别的,就是一种很朴素的小吃。只是做法有些特别,而且有长寿的寓意。这次是我在那里吃的第三根面了,整个环境没什么变化,口味也没什么变化。总有一群人围坐在矮桌边,每人碗里一长根面,希里希里吸着吃。
尽管只过去两年,小吃街还是有了变化。以前在小吃街和主街交汇的巷子口,左右两边分别有两位老太太,卖炭火烤的小吃,有烤饵块,块玉米,烤土豆等等。最奇特的是,鸡蛋和鸭蛋也烤着吃。将手纸弄湿,把鸡蛋或者鸭蛋包起来,放在炭火上慢慢烤,纸变黄了,蛋也熟了。我想这可能是以前生活很不方便时候的一种简易做法,并不科学,也不合理。我买过一个考鸭蛋尝了尝,发现里面的蛋清烤干了,蛋黄硬邦邦的,很不好吃。现在,在以前四个老太太摆地摊的地方,竖起了两个雕塑,正是那老太太摆摊的样子。而仅剩的一位摆摊的老太太,却被挤到了雕塑后面的角落。看着这情形,感到有点讽刺。不过,说实在话,她们那样卖炭火小吃的生意,很快就要被淘汰的,竖两座雕塑作为纪念,也有意义。
在古街中间的星拱楼下面,一位五十多岁的大嫂,撑着把大阳伞,在卖豌豆凉粉。面前一张小桌,既是操作台,也是饭桌。饭桌边几把草墩,客人就围坐在一起。生意好的时候,客人就站在边上吃。有更多的客人,端着边走边吃。在巍山街头,随时可以看到大姑娘和小伙子,端着凉粉或者举着卷粉边走边吃的。我上次来的时候,就坐在大嫂的地摊前吃了一碗凉粉,还跟她聊了一会儿。就在街边上,人来人往的,看起来不甚卫生,不过对于好吃的人来说,一点点灰尘甚至细菌实在算不了什么。这次路过,大嫂还在那里,她的小桌边还是围着一群大姑娘和小伙子。等得着急的,在大嫂将凉粉切好之后,就自己下佐料;自己投钱到篓子里,自己找钱。我们没有胃口,看了看,就离开了。
我上次来的时候,古街中段有一家卖卷粉的,生意很好。卷粉就是米皮、将大张的米皮用剪刀剪成两个巴掌大小,摊在案板上在上面铺上各种小菜,有豆芽,韭菜,萝卜丝,黄瓜丝,酸菜等等,再撒上香油,酱油,香醋,孜然粉,辣椒面等等,然后卷起来。大多是用塑料包着,边走边吃。讲究一点的,再用剪刀横着一剪,装在碗里,坐在铺子里吃。这种吃法,很像贵州人喜欢吃的“丝娃娃”。其实只是吃个味道,谈不上什么营养。一路走过老街,我很留意要找到那家卷粉铺子,却久寻不见。大致就在那个位置,临街的房子已经拆了,里面有电锯吱吱呀呀的声音,好像是在装修。我侧身进去看了看,地上满是建筑垃圾;一个女子在用力拉扯墙上的旧电线,看样子是个城里人,不像打工的。我大声问了一句:“这家原来是不是卖卷粉的?”那女子头也不回,“不知道。这房子我买下了。要装修成客栈。”
这么快就有这么多东西消失了,有一点点失落。不过还好,“老王过江饵丝”还在。巍山小吃中,趴肉饵丝是最有名的。大理一带开店卖饵丝的,大多是巍山人。过江饵丝其实只是饵丝的一种吃法。一般的趴肉饵丝是将饵丝和趴肉放在一个碗里吃的。过江饵丝是有两个碗,一个碗装刚刚烫好的饵丝,一个碗装趴肉,另外还加上几个味碟。吃的时候,将饵丝一筷子一筷子夹入趴肉碗中,拌着吃。“过江”就是对夹饵丝入趴肉碗的形象说法。一套趴肉饵丝价格的高低,取决于趴肉的多少。大致来讲,过江趴肉饵丝与过桥米线有些类似。“过江趴肉饵丝”是老王家的发明,在巍山算是独一份。我们当天过去的时候是在下午,店子已经关门。他们家是只做早点的,熬趴肉得很长时间,估计下午也开业的话,第二天就来不及了。第二天早上我们去的时候,店子里已经围坐很多人了。基本上都是游客,听口音,大半是四川人。店子的整个格局不变,主厨的还是老板娘,老板娘还是胖乎乎的;饵丝还是一样的有嚼头,趴肉还是一样的软糯,味碟还是一样的有味。价格还是小碗一套16元,大腕一套22元。我们各要了一套小碗,还是吃得甩头。就这一套过江饵丝,一天的营养应该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