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什么是美好生活


 传说中的“美好生活”到底啥样?

 

从家到公司,一路不过10来分钟,上上下下的电梯中,充斥着各种吃喝玩乐的广告拼多多、海鲜自助餐、麻袋金融理财……

各种刺激,各种买买买!

 

那天到出入境服务中心办签证,还差40分钟,没到上班时间,工作人员把来办手续的群众撵到外面排队:里面空调凉爽,外面大夏天的太阳烘烤。

“天灾”无可奈何,“人祸”更是摧残身心——一大姐,板寸、黑连衣裙、一身肥嘟嘟的肉随着慷慨激昂旁若无人略带夸张唾沫横飞的嚷嚷而有节奏地抖动,恍惚间,让人仿佛看到了阿拉斯加那只抖动着翅膀的扑棱蛾子!

可能是身边有人去台湾,大姐说:那破地儿,您可别去,我们2年前就去过了,到那一看,哎呦!连国内一地级市都比不上;再说了,台湾那点小地方,您去一次怎么也要台北、花莲、台南都走一圈吧,有那时间,直接奔欧洲了,再近点,去趟新马泰也不错啊!

说话间,又有位东北口音的大爷问他旁边的人一句:伊犁咋样?热不热?

大姐又接上火了:伊犁在北疆,早晚温差大,现在去倒是不错,不过新疆可大啊,我有亲戚昨天刚从吐鲁番回来,哎呦!说天真热,能把人晒死……

难道我们所谓的“美好生活”就是吃喝玩乐、走遍中国;吃喝玩乐、团游列国?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有钱”,我们的强大执行力就是“买买买”?美好生活的主力部队就是“中国大妈”?

在天津智慧山听过清华大学孙立平教授一次讲座,提出一个很重要的观点说:中国当前最急迫的三个问题——国家的方向感、精英的安全感、百姓的希望感

孙教授说:最近我一直在说,这几年可能是中国改革开放以年来最让人困惑的一段时间,而且这个困惑好像跟原来有点不一样。

过去的三十多年我们有时候也有困惑,但那时候的困惑好比是:我们在一条很明确的路上走,但是中间遇到了困难,遇到了障碍,尽管如此,我们心里是清楚的,只要克服了这些困难,排除了这些障碍,接着往前走就是了,路是明确的。

但是这次有点不一样,这次就像我们在戈壁上、在沙漠里开车,前面的路都是很明确的,但是走着走着路没了,前面是一个沙丘,车辙沿着不同的方向走了,有深有浅。那哪条最后可能就走得通,可能就是一条路,哪条可能走不通,它根本就不是路呢?现在我们都有点弄不清楚。

之前忘了上流传一个段子“ 不是现在的老人变坏了,而是当年的那群流氓都老了!”这句话很刺耳,但可能反映了一个现实:关于到底什么才是“美好生活”,可能需要全新定义和引导!是在对未来深深的焦虑中,不断刺激人们去赚钱,做大GDP,然后在醉生梦死之后继续在焦虑-赚更多钱-买买买-焦虑的死循环中刺激消费,来烘托所谓的“美好生活”,让每个国人都像笼子里的小仓鼠一样,两只小爪子不断扒呀扒,似乎在不断前行,事实却原地踏步,不死不休……还是,让人们能逐步从鲁迅先生说的“铁皮房子”里探出头来,吸口新鲜空气,思考下“人为什么要活着?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到底是什么?”这类形而上的问题,静下心来先回答“什么才是你真正想要的美好生活”?

毛主席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文化思想阵地我们不去占领敌人就会占领!

在一个“巨婴型”的社会里,如果没有能力去定义到底什么才是“美好生活”,那这个阵地注定会被类似45集电视连续剧《美好生活》这样的泡沫剧所占领,从而让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被“买买买、吃喝玩乐、小鲜肉、中年大叔、情感纠葛、出国留学、伪精英、暧昧关系……”的物质拥有所充斥,这时候,关于人生价值,关于人性尊严,往往需要用钱来背书和解释!

国家的方向感,来自对人民所真正需求的“美好生活”的理解和定义,需要一个明确的解决方案;精英的安全感,来自规则制定者对未来的规划能力及对契约的理性尊重,需要一个可持续的发展空间;百姓的希望感,来自能把个体生活愿望搭载在国家梦想上的踏实感觉,需要的不仅是物质上的获得感,更要有作为灵性人的价值感和尊严感!

每个普通人都因梦想而伟大,希望感,不是因为比谁强,而是可以成为想要的自己;所谓精英是因为使命而与众不同,安全感,往往倒不是因为一己之安危而缺乏,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所谓“缺乏安全感”,不过是痛彻心扉的绝望与无助;国家的梦想植根于每个民众的梦想,同样,不是为了竞争而存在,而是为了国民的“美好生活”而旗帜高扬。

因此,基于长远的未来,洞察民众对“美好生活”的真实需求,重新定位国家品牌,让精英提供策略和落地实施,让普通百姓有物质上的满足感,精神上的价值感,是实现国泰民安国家梦想的理想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