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共融型乡村旅游规划的基本原则与编制方法


        相较传统的乡村旅游规划而言,三生共融型乡村旅游规划是以三生资源融合开发为基础、以三生空间融合发展为根本、以三生效益共赢为目标在一定的乡村区域范围内结合当地景观进行的三生空间合理布局的过程。基于这些特征,在原有乡村旅游规划的内容、方法的基础上,下面将提出新的原则和规划内容方法。

(一)基本原则

乡村旅游规划应遵守合理利用自然环境、发展打造乡村文化、突出体现人文风情、农业和旅游相结合等原则。在遵循传统乡村旅游规划的一般原则之外,三生共融型乡村旅游规划具体还应遵循以下思想原则。

1、三生资源共通 

在乡村旅游当中,农民生活资源、农业生产资源、农村生态资源都具有乡村性,是吸引游客的重要资源。对三生资源融合开发,让三生资源共通,集聚性的资源更能给游客深层次的感触。

2、三生景观共存

许多学者提出在乡村旅游开发中要维持原汁原味,而三生共融型乡村旅游规划中三生景观共存的现象,给自然生态景观、农业生产景观、乡村生活景观同框的机会,则是更高层次的一种原汁原味式开发,让游客时时刻刻融入乡村当中。

3、三生空间共融

进行三生共融型乡村旅游规划时,要确保生活、生产、生态空间上既联系畅通又互不干扰是基于对村民的正常生活不产生干扰的原则。方增福也提出乡村旅游规划在顺应自然和潮流之下,要选择有独特吸引力的乡村,并设计顺应农村生活方式的旅游活动。三生空间共融就是一种同时符合游客和乡村居民需求的空间布局组织方式。

4、三生效益共赢

三生共融型乡村旅游规划坚持生活效益、生产效益、生态效益共赢,是可持续发展的体现。从三生资源利用到三生景观规划及三生空间布局,最终都要达到三生效益共赢的结果,这才是三生共融型乡村旅游规划的发展目标。

乡村旅游以专业化、规模化、精品化、科技化的现代农业和既有原始乡土特色风貌又适应现代生活要求的村落为核心旅游产品。三生共融型乡村旅游以三生共赢为发展基本,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本准则,以建设美好社会为最终目标,是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避免干扰居民的正常生活。

(二)规划内容与思路

传统乡村旅游规划没有充分考虑到三生空间的相互影响,给乡村发展带来了许多问题。因此三生共融型乡村旅游规划在充分了解乡村基础条件之后,重点对乡村三生空间进行合理布局组织,通过节点廊道景观与缓冲带及旅游线路的设计,使生活空间、生产空间及生态空间即联系畅通又互不干扰,其最终目标是达到三生效益共赢。

1、基础分析

首先,应从乡村自然、历史、文化、政治、社会背景入手,分析其开发乡村旅游的基础。其次,借鉴基于三生理念下提出了乡村旅游资源的分类方法,梳理乡村旅游资源的类型、等级和特色,将乡村旅游资源分为 聚落生活资源(含乡村民宅、乡村习俗、乡村历史文化、乡村节庆节事、乡村艺术、乡村宗教生活、乡村居民日常生活、乡村家禽家畜等)、经济生产资源(含农耕工具、农耕活动、农作物、农耕节气、农副产品、农耕文化、高科技农业等)、自然生态资源(含农村景观、自然生态景观、农村水域风光、农村生物景观、农村地理景观等)三大类型。在此基础上,利用3S技术对客源市场的时空、结构、流量特征进行分析预测,以便进行规划内容的合理安排。此外,还应对乡村的区位、交通、承载力、基础设施等条件进行分析,为其进行乡村旅游规划奠定基础。

2、规划内容

三生共融型乡村旅游规划的内容应涉及布局与分区、景观与绿化、项目与产品、设施与服务、形象与营销、保障与支撑等方面。其中,最能体现“三生共融”特征的是空间布局部分。囿于篇幅,这里仅对该部分进行展开论述。

三生共融型乡村旅游规划是以乡村聚落生活空间为中心,连接经济生产空间和自然生态空间的整体化的乡村空间结构。根据空间相互作用理论与空间规划理论的指导,在具体的三生空间规划布局中要做到既联系畅通又要互不干扰,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生活、生产、生态空间的联系一方面通过廊道景观实现,另一方面由旅游活动项目和旅游产品相互联系。廊道景观主要起到联通各个空间的作用,其测度指标主要连接度、环度、递进度等。其次,对廊道景观进行美化设计,担当一定的景观功能。当然,每个廊道都应该独具特色,打造不同的景观主题。在三生空间中,设计相互联系的旅游项目和产品,强化三个空间之间的联系。例如,策划的旅游活动需在生态空间和生产空间中寻找原料,然后回到生活空间进行项目比赛,最后游客可以带走某种象征意义形式的旅游产品。

第二,生活生产生态空间的独立性是通过适当的缓冲带来实现的。在需要避开生产生态空间的生活空间中,设计公共活动广场等节点景观及绿化带来实现生活空间的不受干扰。在廊道景观连接三个空间的同时,通过生态化设计增强三个空间的独立性,达到三个空间彼此不受干扰。此外,在设计旅游项目时三个空间的重点活动区域之间的距离应该把握得当,进而实现三生空间的互不干扰。

第三,通过廊道及节点景观来实现功能分区,不同功能的片区按照一定的相关性,并结合多种布局模式在空间上合理布局。

3、风险效益评估

风险评估的标准包括规划标准性、方案适用性、投资风险性、三生效益性。首先,规划过程应根据《旅游规划通则》相关规划技术标准对旅游空间容量、相关设施容量、环境生态容量等进行测算,合理规划以确保规划的标准。其次,每个乡村基础不同、资源环境不同,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规划,做到适合具体的乡村发展。再次,在规划阶段每进行一步,都要预测其风险,并做好相应的风险补救措施。最后,在规划实施前要确保生活效益、生产效益、生态效益共赢,只有达到这个目标才能进入规划实施阶段。

4、规划实施对策

主要涉及四个方面。一是市场需求保障。市场需求是旅游规划的基础,也是规划实施的前提。在有效的市场需求下,规划才能实施。二是政策保障。规划案件只有获得政府支持才能保证实施,并且在政府的监督管理下,规划实施效果更好。三是人力资源保障。人力资源是整个规划过程以及实施过程中的核心,能够合理保障规划过程和实施过程。四是社区居民积极配合参与保障。乡村旅游规划必然离不开乡村,而乡村的主人是乡村居民,只有乡村居民积极配合并参与其中,才能保障规划的实施。(首发期刊:孙瑞桃,李庆雷.三生共融型乡村旅游规划编制研究[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8,37(5):6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