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共生理论
“共融”即共生、融合,在时空上实现生活、生产、生态的共生将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关键。管理工程学博士袁纯清提出:共生不仅是一种生物现象、一种自然状态、一种生物识别机制,也是一种社会现象、一种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共生理论是共生单元在一定的共生环境中形成的某种共生关系;其中共生单元是基础,共生环境是条件,共生关系是关键。三生空间在乡村旅游的背景下实现共生融合,有利于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根据旅游体验理论,旅游体验包括娱乐体验、教育体验、遁世体验和审美体验四种,而让人感觉最丰富的体验是四者交叉的“甜蜜地带”。基于此理论,三生空间共融就是为了丰富游客体验,解决乡村旅游中资源利用率不高、活动内容单一、留不住人等问题。那么,三生共融模式下如何进行乡村旅游生活、生产、生态空间的规划布局将是重点探讨的问题。
(二)空间相互作用理论
空间是人类存在与发展的基本条件。英国地理学家乌尔曼认为空间具有互补性、中介机会和可达性时,空间之间才会发生相互作用。所谓互补性,就是当一个空间对某种东西有需求而另一空间能满足其需求时,才能实现两空间的相互作用。可达性是指空间之间进行商品、资金、人口、技术、信息等传输的可能性。中介机会是两空间有货物运送时,另一空间可以提供货物或者可以消费货物,从而产生中介机会,引起货物运输原定起始点的替换。乡村的生活、生产、生态空间相互作用较强,如果空间组织不合理,三生空间将相互影响,给乡村带来许多问题。空间相互作用理论与空间规划理论为三生共融型乡村旅游规划编制过程中三生空间的融合发展布局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具体的规划布局中既保证了生活空间、生产空间、生态空间的联系畅通且又互不干扰。
(三)景观生态学理论
景观生态学是生态学的一门新分支,是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由许多不同生态系统所组成的一个整体(即景观),进而来研究它的空间结构、相互作用、协调功能及动态变化。如今,景观生态学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不仅研究较大时空尺度上生态系统的空间格局和生态过程,而且对城市景观、农业景观等也有涉足。基于景观生态学,范春通过景观空间架构关系从景点斑、风景(交通)廊、环境基、周边缘四要素的静态设计以及内部连通演变机理着手,这对乡村三生空间规划指出了一个新路径。在乡村旅游规划过程中,还应注意景观的生态恢复功能。为了实现三生空间既联系畅通又互不干扰且给游客丰富的体验,就必须从景观生态学原理出发,因地制宜搭建廊道景观,以确保三生空间功能、结构、景观的联通性与独立性。(首发期刊:孙瑞桃,李庆雷.三生共融型乡村旅游规划编制研究[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8,37(5):6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