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本人连看了朱恒鹏教授两篇长文章:一篇是昨晚群友在我们“用四合一医共体谋居民健康”微信群里转发的《中国医疗能否弯道超车?》,另一篇朋友圈转发的《有关流感疫情的央视访谈问答》。本人对朱教授精彩的演讲和解答均表示敬佩!对他的医改观点我都表示赞同。不过,本人对他们积极推崇的英国“私人诊所+门诊按人头付费”模式的作法有不同看法。
本人对按人头付费已有整整二十年的研究历史了,也一直在呼吁国家重视对按人头付费的研究和应用。本人的体会是:按人头付费不能仅用于门诊,而且必须要有合理和完善的配套措施。
本人对英国“私人诊所 + 门诊按人头付费”模式虽然了解不是很深,但也看过一些关于对英国这种作法的报道文章。英国的这种作法有其优点,但最大的缺陷是:如果居民得了大病要从诊所转专科医院住院,需要复杂的转院手续和漫长的等待时间。已有不少文章介绍,在英国患者从门诊转住院,等待时间短则在十天半月,长则要数月,甚至半年一年的,这是让患者难以忍受的。
而本人的主张我国应当采用:“非公立紧密型医疗集团(即医共体)+ 门诊、住院和预防保健按人头付费 + 居民有自主选择医疗集团签约权力“的作法。不过,我并不主张完全私化,同样应有公立医疗集团参与公平竞争。本人十多年前就在为实现这种医改思路一直在呼吁。这种作法,除了具有英国”私人诊所+门诊按人头付费“作法所具有的优点外,还能克服前者转院不方便的弊端。因为承担门诊的社区服务网点与承担住院的大医院都是医疗集团的成员单位,它们是“一家人”,所以转院的手续必然要简单容易得多。这就类似我国目前的罗湖和天长医共体模式。
不过,目前的罗湖和天长医共体模式的缺陷是:行政化倾向较重,公立医院所固有的”大锅饭“和”铁饭碗“机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医共体的效率,尤其是在目前还没有非公立医共体强有力竞争的情况下;同时居民签约没有自主选择医共体的权力,只能由政府按行政区域划定,这更无法进行公立、有效的竞争。总之,这类医共体目前基本还是处于政府垄断状态。如果这些不足都能改进和完善了,再加上有强大的非公立医共体参与竞争,想必比英国的“私人诊所 + 门诊按人头付费 ”作法的效果要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