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一谈人性、提升人性、坚持党性、纯洁党性


  

  人性与党性——谈一谈认识人性、提升人性,坚持党性、纯洁党性

    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强调指出了保持党的纯洁性的重大意义、总体要求,是指导党的建设和事业发展的战略举措。保持党的纯洁性,归根结底,要靠全体党员自觉保持党性纯洁。我们每一个党员干部作为个体存在,既有其自然属性、人文属性,也有其社会属性、政治属性。自然属性、人文属性就是人性,社会属性、政治属性就是党性。党员干部也是人,不能脱离人性谈党性。党的纯洁性主要来源于党员个体的纯洁性;党员的纯洁性,离不开人性的纯洁性。人性是党性的基础,党性是人性的升华。人性与党性既有内在联系,又有本质区别。我们必须正确认识人性、自觉提升人性,始终坚持党性、不断纯洁党性。人性和党性的问题,涉及的范畴很宽泛,这里,主要从人性的四个范畴,做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引导本能本能,也就是与生俱来的本性和能力。生物学的条件反射,自然界的天敌相克,以及诸如“猫吃老鼠”、“蜜蜂采蜜”,等等这些,都是一种动物本能。人作为生物存在、万物之灵,同样具有其生物本能、人性本能,本能是人性中内隐的、根深蒂固存在的东西。我们经常讲,“共产党员是特殊材料做成的”,但并不是天生就是特殊材料做成的。作为一名党员,首先是人,然后才是党员。我们讲人性也好,党性也好,必须认知和了解人性中内在本能的东西,正视本能,承认本能,尊重和引导好本能。对于本能的范畴,哲学上、人文研究上的论述很多。归结起来,我想主要是这么三个方面:

  第一,生存的本能。这是人性本能中自发的需求。按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人有5个层次的本能和需求,其中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都可以看作是基本的生存需求。从生理上的需求来讲,人生于世,要繁衍生息,饿了要吃饭,渴了要喝水,累了要休息,这都是最底层、最基本的生理本能,如果这些得不到满足,人的生存也就成了问题。从安全上的需求来讲,人都希望得到安宁和保障,会本能地逃离困境、躲避危险、寻求安全。比如游泳溺水的人,会无意识地想抓住哪怕是一丝“救命稻草”;行车驾驶的时候,会自然地对意外情况作出躲避和反应。这种本能,在灾难和意外发生时往往会暴露出其人性弱点的一面。如汶川大地震发生的“范跑跑事件”,有人说出于求生的本能,但更多的人认为,“范跑跑”在自己逃跑的时候,更不应该忘记教师的责任。同样地,汶川地震中也出现了英雄教师谭千秋等诸多感人的事迹。克服了人性本能的弱点,人性就会散发出光辉。人存在于群体和社会,除了自身的生存,还应该更多地考虑他人的生存,在互助共进中更好地融入群体和社会。我们作为党员干部,是更多地为自己着想,还是更多地为他人考虑,是敢于直面困难、积极应对危险和挑战,还是回避困难、惧怕风险、不敢担当,既是检验我们的人性,也是考量我们的党性。

  第二,善恶的本能。这是人性本能中本质的属性。关于人性善恶的问题,千百年来的争论很多。中国传统文化大多认为“人之初、性本善”,强调通过修身养性来提高人性。孔子有句话讲,“性相近,习相远”。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认为人的本质特征在于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西方文化大多认为“人性本恶”,强调依靠法律的约束来提高人性。按照达尔文的进化理论,人在自身进化的过程中,与其他物种一样遵循“适者生存”的竞争规律,这种生存竞争实际上是“自私基因”之间的竞争,凡是从生存竞争中生存下来并获得发展的基因,总是“自私的基因”,人的行为也是受着这种自私基因的操纵和指挥,并在人类的遗传基因DNA中表现明显。当然,人的本能并不仅仅只是善与恶的概念,人与人之间的个体差异也有不同,有的善、有的恶,但无论善恶,人是有其天性和本能的。古人讲: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一个人首先要坚守自己善良的本性,这是做人最基本的要求。作为党员,我们要自觉摈弃人性中恶的陋性,弘扬人性中善的因子,使自己的人性不断升华,党性不断提高,保持纯真的本色。

  第三,自我实现的本能。这是人性本能中较高的层次。也是人追求自由和发展的本能。一只小鸟被关在笼子里,有吃的,有喝的,却拚命扑腾翅膀,想要飞出去,为什么?因为它向往自由,是其作为飞鸟的自我本能。人作为群体存在,在群体和社会中希望找到自身的位置、发挥自己的能力、得到他人的尊重,追求个人的自由感、存在感和价值感,是“物尽天择、适者生存”规律下演进发展的一种本能,是人自我实现的一种天性。人人都向往自由、向往实现自我,这无可厚非。当然,自由是相对的,实现自我也不是放任自我。我们经常讲,办公室工作是“5+2”、“白加黑”,大家都觉得不自由,但这种相对的不自由,也是为了更好的自我发展。匈牙利诗人裴多菲有一首诗:“自由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真理去,两者皆可抛”。这里的“真理”,实际上是一种实现自我的最高层次。应该说,人与人之间天性差异的大小、外部条件的好坏,也导致这种自我实现本能的强弱。有的认为平淡是真,有的只图日子安稳,也有的想成就一番大事,渴望实现更大的抱负和追求。但不管怎么样,都是不同程度上的一种自我实现。我们党员干部也是人,求成长、求进步是正当的需求,但我们也应该在这方面有更高的要求,多想一想入党为什么,应该干些什么,身后留下些什么,在实现自我中体现党性的光辉。

  二、端正情感情感高于本能。人性与动物性的一大区别,就是人有比较复杂的情感。当然,动物也可能会有感情,比如狗看到主人会摇头摆尾表示亲昵。但这种感情在某种程度上是动物的本能反应,相对于人类的情感是不可比拟的。哲学的观点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情感是个人与社会的联结纽带。美国有个著名的心理学家诺尔曼·丹森,写了一本影响很大的《情感论》,认为“情感过程是人与社会的交叉点,因为所有人都必须通过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和体验到的情感,加入到他们自己的社会。”古人也讲,“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人有“七情六欲”,实际上都是讲的情感问题。应该说,人的情感是比较复杂的,这里,我想着重讲一讲对人、对物、对事业的情感。

  第一,对人的情感。人与人之间要沟通、要交往,要共同参与社会关系,必然会产生情感的联系,寻求情感的慰藉。无论是朝夕相处、点头之交,还是与陌生人打交道,都会产生情感的交集。比如亲情、友情、爱情,同学之情、师生之情、同事之情等等。当然,这种情感,掺杂有个人主观看法和外部环境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李白杜甫并不朝夕相处却友情深厚,宝玉黛玉一经相见就心有灵犀;有人年龄悬殊却成忘年至交,有人身份悬殊却有爱情发生;有人冷漠拒人于千里之外;有人热情让人如沐春风。但不管怎么样,与他人建立起积极的情感联系,是人生存于社会的客观需要。中国传统伦理强调“推己及人”,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孟子提出“仁爱”思想,提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些,都是讲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情感。人是讲感情的动物,作为社会的细胞,人不可能孤立地脱离他人而存在,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对他人要多一点仁爱和尊重,多一点真诚和宽容,多一点感恩和回报。周总理曾经讲,“共产党员也是讲感情的。”作为党员干部,对群众、对亲人、对同事和朋友,都要做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人。当然,对党员干部来讲,重感情也要把握界限。这个“界”就是既要讲感情,也要讲原则,做到不为亲情所累,不为友情所惑,不为私情所困,讲感情不能错位,重感情不能变味。

  第二,对物的情感。这种情感,实质上是对物质的一种欲望和态度。从生理需求的层面来讲,人都有七情六欲,都要养家糊口,必然有物质上的渴求,基本的生活需求得到解决后,还要追求更高层面的物质享受。用发展史的观点来看,渴望攫取更多的物质和生产资料,这也是人在长期进化和自然竞争中出现的生物特性。当然,有的人物质上的追求并不高,认为知足常乐、甘于淡泊。实事求是地讲,社会发展到今天,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都是我们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方面。大家都想过上幸福美好的日子,都想追求必要的物质条件改善,这无可厚非,也应该得到满足。但如果过度的注重物质追求、贪图物质享受,往往会给自己套上贪婪与毁灭的桎梏。西方有个寓言讲,一个农场主临终前,想给跟了自己一辈子的农民一些实惠,就对他说:给你一块土地,你早上出发,在经过的地方作上标记,太阳下山之前必须回到我跟前,你能圈多大就给你多大。农场主没想到的是,直到太阳沉入西山,这个人也没能赶回来。可以想象,当农民出发时,他奔跑如飞,想要跑到贪婪的终点,结果却得不偿失,一无所有。厦门远华案中,原厦门海关副关长接培勇,赖昌星多次用金钱拉拢都不为所动,但却拒绝不了赖所送的名贵字画,最终与赖同流合污。我们党员干部,要自觉抛开物欲的枷锁,抵制非分的物质追求,避免成为金钱和物质的奴隶。

  第三、对事业的情感。对人的情感、对物的情感,是立足人的生物性而言;对事业的情感,是立足于人的社会性而言。我们每一个人要融入社会,必然要参与社会分工协作,从事必要的生产和劳动,获取合理的报酬,满足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求。人是感性的动物,在社会中分工的不同、所处位置的不同,对工作、对事业的喜好和看法也各不相同。同样是一项工作,有的人干的很起劲,有的人做的很厌烦;同样是一件事情,有的人认为好,有的人认为不行,实际上这都是个人情感的一种体现。这种情感,直接影响人生的态度、事业的成败。人都是有惰性的,对工作、对事业难免会产生消极的情感,关键在与能不能克服这种情感,努力保持向上进取的态度。正如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所说:“如果你视工作为一种乐趣,人生就是天堂;如果你视工作为一种义务,人生就是地狱”。牛玉儒则用生命的激情诠释了一个共产党员对事业的炙热情感。当他处于生命弥留的昏迷状态时,妻子不甘心丈夫就这样走了,于是深知丈夫为人的她靠在床边轻声呼唤:“玉儒, 8点半了,要开会了。”牛玉儒竟然睁开了眼睛,眼皮在颤动。作为党员干部,我们要学习牛玉儒一息尚存、渴望工作的人生信条,始终保持对事业的热情,投入感情,用心工作,在自己的本职岗位上成就人生的价值。

  三、保持理智理智,从字面的理解,就是理性的智慧。词典的解释是,一个人用以认识、理解、思考和决断的能力,或辨别是非、利害关系以及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当然,理智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从哲学的范畴来讲,理智要高于本能和情感。打个比方,两个人因为矛盾发生争辩,这属于情感的宣泄;其中一个人忍不住先动手打人,这属于不理智的行为;被打的人可能下意识地闪避,这属于本能的反应。当然,理智并不能这样简单的描述。一个人有不有理智,怎么来体现和衡量,我觉得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反映:

  第一,明是非。这是一个主观认识的范畴。社会的发展永远伴随复杂的矛盾,正确与错误的斗争始终推动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生活在社会上,如果缺少正确的是非观,做事就会丧失正义感和责任感。孟子说,“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在是非面前,关键在于我们辨别是非的道德标准。大到爱党爱国,具体到个人的言行举止,一个理性的人,都应该具有正确的是非观念,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现在,社会上很多人失去了基本的是非观,比如近年来各种层出不穷的“诈捐门”、“食品安全门”事件,等等。对此,我们应该旗帜鲜明地加以反对和抵制。当然,也有很多时候,是非评价的标准往往难以把握,用科学的观点看,“真理有时候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有句话讲:“此人之肉,彼人之毒。”一件对此人有利的事,有时可能会伤害到别人。这就需要每一个人不断的学习提高,做一个能够理性思考、明辨是非的人。我们党员干部,更要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坚定的立场,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答应不答应”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决贯彻落实上级的决策部署,该做的事情就要做好,不该做的事情坚决不做。

  第二,戒浮躁。这是一个行为态度的范畴。古人讲,“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论语》中说,“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这都是说,什么事情都有一个过程,饭要一口一口的吃,书要一句一句的读,个人的成长、事业的发展要一步一步的上台阶,心态浮躁、急于求成往往达不到预期目标。抱着这样的心思,往往读书静不下心,干事沉不住气,工作抓不落脚。这些年来,伴随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在蓬勃向上的社会氛围中也出现了某种浮躁情绪。比如,学术研究上的剽窃造假、市场活动中的招摇撞骗、经济发展中的短期行为,有的人对生活改善、事业发展、求名求利期望值过高,总想一炮打响,一夜致富,一举成功。当然,看到有人出了名,有人富起来,有人得到成长进步,难免会有羡慕。但羡慕别人取得成就、获得回报的同时,还应当看到人家在成功背后付出的辛劳和汗水。演员在舞台上的拿手绝技,运动员在赛场上的瞬间冲刺,书画家的一挥而就,文学家的洋洋洒洒,都是多年奋斗、长期积累的结果。没有付出,就想得到回报;或者刚有一点付出,就急于得到大的回报,这样的预期是不现实的。诚然,我们不否认在有的时候、有的情况下,急于求成甚至投机取巧能够得到某些名誉、地位和利益,但长远来看,这种短期行为,终究是站不住脚的。作为党员干部,我们要自觉地多一点理性、少一点浮躁,脚踏实地干工作,老老实实干事业,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

  第三,守约束。这是一个自我控制的范畴。理智的根本体现,是一种自我控制的能力。有句话讲,冲动是魔鬼。哲学的观点认为,好人和坏人没有绝对的界限,一念之差,失去自我控制,往往会铸下大错。中华民族是一个高度注重克己修身的民族,在这方面我们的祖先留下了大量宝贵的思想遗产。比如,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孟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等等。这些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人进入社会,必然要遵守社会规则。理智就是要为自身的行为设置一些具体的界限,包括法律的界限、道德的界限,并自觉地加以约束和遵守,不逾越道德和法律的底线。特别是当前,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纷繁复杂,人处于社会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诱惑的考验,经受各种利益的冲击,在诱惑和利益面前,偶尔表露一点“好感”,出现一时的“动心”,有过一丝的“犹豫”,也是人性本能使然,关键是如何把这种“好感”、“动心”和“犹豫”及时予以消除。泰戈尔曾说过:“顶不住眼前的诱惑,便失掉了未来的幸福”。这就需要用理智来加以控制,及时防止和纠正过失,避免作出错误的事情。在这方面,我们党员干部除了道德的要求、法律的要求,还有党纪政纪方面的要求,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严格个人自律,加强自我约束,用理智来驾驭感情,用道德、法律和党性来规范言行。

  四、坚定信仰什么是信仰?简单地讲,信仰就是人对自己生命的看法,人有了信仰才能确知自己活着的意义和价值。哲学上的定义是,“对某种理论、思想、学说的心悦诚服,并从内心以此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信仰是人性的更高层次,她超出了本能、情感和理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雨果讲,“信仰是人们所必须的,什么也不信的人不会有幸福。”从一定层面来说,信仰实际上是一种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西方学者普遍认为:从广义而言,每个人都有信仰,不论他自己是否意识到这一点,区别仅在于信仰对象的不同、目标的高低、离现实的远近而已;从狭义而言,真正的信仰是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是对社会的观察、人生的感悟、问题的思索的积淀结果。当然,人活着各有各的目的和归宿,思想的多样性和价值观的多元化,也决定了人对信仰的各有不同。有人信仰上帝和真主,有人信仰佛教和神灵,有人信仰“拜金主义”,我们共产党人信仰共产主义,这都是一种信仰。不一定每个人都要有崇高的信仰,但至少应该具有积极的信仰。在此基础上,我们看待信仰还应该有一些重要的标志:

  第一,看有不有执着的意识。信仰是一种执着和坚定的信念。信仰事业的人时刻为理想而奋斗,为梦想而拼搏;信仰自己的人在每一次挫折面前都绝不放弃,在任何情况下都执着于自己的力量;信仰真理的人至死也不改变自己的思想和对真理的追求。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以不信神和腐蚀雅典青年思想的罪名,被雅典法庭判处死刑。当时,他可以选择逃亡,但是他仍然选择饮毒而死。他说:我像一只猎犬一样追寻真理的足迹。而他认为的真理,就是他的信仰,是他宁死也不能屈服的。苏格拉底死了,但他的思想却影响深远,可以这样说,苏格拉底对西方哲学的影响,就像孔子对中国文化的渗透。客观地讲,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信仰缺失上的问题,及时行乐、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的思想开始冒头,社会认同感、荣辱观和向心力出现不同程度的滑坡。人存在于社会,应该树立和坚定正确的人生信仰,努力克服错误的价值追求。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坚定和执着于自己的信仰,并为之浴血奋斗,最终实现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邓小平曾说过: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这是我们的真正优势。党员干部一旦动摇和丧失了正确的理想信念,就会导致政治上的变质、经济上的贪婪、道德上的堕落、生活上的腐化,不信马列信鬼神,不讲公德图私利。已被执行死刑的前杭州市副市长许迈永,人称“许三多”(钱多、房多、女人多),他在其《悔过书》上写道:由于自己思想受外界的干扰,逐步淡化了理想信念,认同了“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观点,滑向了腐败和覆灭的深渊。我们党员干部要时刻把理想信念作为立身之本,执着于信仰和真理,认定了的目标不动摇,看准了的事情不放弃。

  第二,看有不有敬畏的意识。信仰是一种敬畏和虔诚的态度。比如,信仰科学必然会敬畏真理,信仰基督必然会敬畏上帝,虔诚的教徒朝拜时会三步一扣头、五步一叩首,这些,都是一种对信仰的敬畏。后汉书记载,荆州刺史、东莱太守杨震上任路过昌邑,原来由杨震所推荐的昌邑县县令王密,为了感谢杨震的知遇之恩,深夜带着十斤黄金用来赠送给杨震。杨震拒绝了。王密说,深夜不会有知道的人,您就放心收下吧。杨震严肃地说:天知、地知,我知、子知。怎么能说没有人知道呢!我们经常讲,天地良心。人生于天地之间,要敬畏天地、敬畏自然,为人做事要敬畏自己的良心和本分。敬畏之心不是人天生就有的。敬畏之心源自于信仰,追求信仰依赖于虔诚的敬畏。一个人们如果没有敬畏,就会出现信仰缺失,就会为所欲为。共产党员敬畏自己的信仰,就要做到敬畏人民,因为历史是人民创造的;就要敬畏手中的权力,牢记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就要敬畏党纪政纪和法度,干干净净做人、清清白白从政。

  第三,看有不有奉献的意识。信仰还是一种奉献和利他的精神。范仲淹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佛陀也说: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这都是为信仰而甘愿奉献的一种态度。鲁讯先生针对一些人说过这样一段话:求人帮助时,有克鲁泡金互助论;不愿助人时,有达尔文生存进化论;杀人时他是少正卯,被杀时我是关龙逄。这样的人是私利的、没有信仰的,至少是消极的、错误的信仰,他们的人生信条应该是“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人的信仰不排除有利己性,因为信仰的同时可以让自己更加充实;但人的信仰也还应该有利他性。鞍钢公路管理员郭明义,19年献血6万毫升,是自己身体血液的6倍多;16年时间里捐出了自己全部收入的1/3,帮助了100多名贫苦儿童。当别人问他为什么坚持做好事这么多年时,他说:“做好事挺快乐的”,并说“有什么样的幸福观,就有什么样的精神追求。”我们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员干部,要发扬甘于奉献的优良传统,为他人、为社会、为群众多办一点实事、好事,在奉献社会、奉献他人中成就自我、升华党性。

  总之,我们讲人性,是为了更好地坚持党性、纯洁党性;坚持党性、纯洁党性,不可能脱离人性。人性是人文性要求,党性是政治性要求,人性与党性互相交融、相辅相承。我们每一个党员干部要成为一名真正的、合格的共产党员,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性与党性的关系,自觉地引导本能、端正情感、保持理智、坚定信仰,做本色之人,做重情之人,做理性之人,做执着之人。像毛主席所说的那样,做一个高尚的人,做一个纯粹的人,做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