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蒂格勒自传》评述(二):管控与垄断


 施蒂格勒创立信息经济学和管制经济学,并且深入研究垄断理论或者叫不完全竞争理论,我将《施蒂格勒自传》中反映这一领域的观点和现象摘录出来并整理如下。

1.    制度管控

设定最低工资或最高利率

强制措施总会带来负效应,即使拿出恰当的反例也不足以掩饰这一点,比如克鲁格曼也曾为最低工资辩护,认为这并没有带来失业,失业的增加只是理论上的推敲,设定最低工资制,只是将劳动力资源的分配更趋于合理。但不管怎样,提高最低工资就意味着社会产出需要增加,否则物价就会上涨,不然企业效益下滑也将朝不保夕,为了活跃经济则需要增发货币,这一复杂的过程操作不慎就会引发问题。

为了消除折扣店这种搭便车的行为,设定一些诸如零售价格管控之类的机制是必需的

这是简单化的结果,价格管控在日常用品这里是无效率的,货比三家是不错的,但并非一定产生折扣店搭便车。价格管控不能与民争利,否则影响经济的活力。

确定对电价实行管制是否对公用事业公司的收费有明显影响。答案是:没有

电价管制与公用事业公司的收费之间是什么关系,前者作为成本,后者作为收益,但这两者并不在一个公式中,收益是基于产品的制造成本而来的,单位产品成本中并不能确定电价的占比。

到底是由于冲动而产生的犯罪,还是由于谋求利益而产生的犯罪,一旦人们可以对这两种不同罪行施加的刑罚进行评估,并能大致测量其产生的威慑力,那么我们就可以更好地理解犯罪,并采取更佳的措施应对犯罪这一社会问题。

马斯洛心理需求模型是这一分析的基础,人们往往不能满足急切的某一层次的需求而铤而走险,当然从另一方面想,这些都是不合乎他自身条件的需求,在欲望和现实之间,理性和有能力的人在遵循社会价值的道路上迈开脚步,虽然艰难,欠缺能力且没有理智的人则以威胁社会秩序来试图达成目标。其实这本身是社会机制出现问题造成的。

第一,少数组群在歧视中受到的损失很严重,但多数组群受到的损失要小一些;第二,为了报复歧视,少数组群对多数组群的反抗,将会增加少数组群的损失。

弱者的生存就是不断反抗的过程,但这一般让弱者承受进一步的损失,在经济领域无法解决因为信息成本带来的歧视,因为能力不能确信、安全防护需要增加。弱者的反抗需要通过政治议程来解决。

禁止穷人以支付更高利息的方式获得贷款,以抵御他们不能偿还之前的贷款的风险,这样的法律反倒伤害了穷人,剥夺了他们进入合法资本市场的权利。

世事如棋局,梳理出各种变量和变化过程,逐步使得一种分析趋于完备需要经过多人的参与。在普遍的利率水平上,穷人因为资质常常拿不到贷款,高利息本身是一种信息来证明是否有还款能力,而且所谓高利率使得偿还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这让穷人能够获得贷款,获得进一步提高经济水平的可能性。当然这注定存在很大的风险。

对这一提议的反对者,主要来自那些认为穷人不会明智地安排自己用度的人。

对穷人不善理财的说法过多,他们坚信正是这一点导致了穷困,所以任何扶助均为枉然,这一点忘记了代际传承和社会机制的作用,穷人在找到正确的道路之后将会高效利用他的资源来改变现状,他们一般不乏激励,缺少的是机会和启动资金。当然穷人中存在不务正业之辈,但并不能以此表征穷人。

当严重的通货膨胀即将来临时,如果美联储通常都是以向银行出售债券的方式进行干预的话,那么所有的金融机构渐渐地都会预料到美联储这一行动。

这是卢卡斯理性预期的具体事例,人们会在不断重复发生的事件中寻找规律和发生各种情形的可能性。在理性预期下,人们的经济活动得到更好的安排。这也能够说明政府干预在这一条件下能够取得积极效果。

如果不存在任何交易费用,那么法律权利的界定对于在企业之间如何分配资源不会产生任何影响

没有任何交易费用,资源重新分配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结论成立。牧场和农场同属一家企业或者分属两家企业,根据达成协议而无需对于损益纷争实施法律责任认定,一方面可以增进双方的效益,也会让企业失去竞争。

30家煤矿主将会签订一份协议,规定每家应该抽多少水(并给予合理的补偿),以使行业的整体利益最大化。

为了共同的利益,实现这一点并不难,即使没有监督机制依然可以顺利达成这一远景。但是在现实中的情景显然远比此复杂,行业这样的协议可能造成整个行业的技术壁垒,削弱技术革新的重要性,而且对于从业人员寻求提升的机会也是一个冲击。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零交易费用带来的并不完全是美好的。

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可以引发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不一致

外部不经济是将私人成本的承担大众化,主要表现在环境污染与资源利用方面,如果没有强制,企业没有动力承担降污的成本。空气、河流不属于私人所有。

与抽水相类似的外部经济就应该由国家来补贴。补贴的标准应该是该家煤矿抽水成本的10%(用技术的语言来说,就是假定这10%的补贴正好使抽水的社会边际成本等于社会边际收益)。

外部经济与公共产品是否可以混为一谈,如果政府需要解决外部经济问题,那么补贴的收入来自何处?如果认为补贴使得外部经济得以解决,社会产出增加,税收随着增加,补贴根本构不成问题,但是外部经济的解决并不必然会提高效率、增加产出,政府补贴本身也不能确有针对性的激励企业完成

外部经济,是指可以影响一家企业的运营状况却不能轻易被任何一家企业影响的外部因素

从相反的角度看,正是存在外部经济,使得这个行业、企业也有了促进因素。

决定工资水平变化的关键因素是工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这一点确实值得推敲,生产率提高则社会产出增加,工资上升是必然的。如果工人对自己生活水准有明确的期许,那么他们必然会寻求高一些的工资,但是在产出没有增加的前提下,普遍要求提升工资则比如降低资本利润率,但这是不可能的,企业主与工人的合约即使在极为公正公开的谈判之下达成,为了共同的目标也不会提升工资。

 

2.    垄断与竞争

反垄断的方案应该是对付那些重要的并且是持续性的垄断问题,但是在这些问题中,很多或者绝大部分都是由于政府管制造成的。

自由市场传递着经济发展相关的理念 技术和商业模式,垄断即使形成也不会存在很长时间而且对于消费者也不会造成伤害。那些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不良影响的垄断出去政府干预之外没有其他力量有此功能。

要想从经济生活中消除竞争,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

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源泉就在于此,没有竞争,社会发展便没有了张力,社会将陷入紧张混乱。同时,资源禀赋相差不大的地区必然会产生相似的产品,集体间、区域间如此,个体间也是这样。

生产者通过消除零售商之间的价格竞争,来消除生产者之间产生价格竞争的间接压力

这也是错误的,商品的丰富和人们对产品的不断更新和个性化设计,使之不成立。

效率在经济生活中是一个压倒一切的目标。

获得效率不可以成为垄断的一个理由,效率要在多个方面体现也应考虑对整个市场的影响,以此论垄断,将不得不重新审视垄断,它可以暂时获得获取原料和销售产品的效率,却影响经济结构的优化,可以保持盈利却与理想状态愈加加大差距。

到底该产业是否在按照社会希望的方式运行的

如果不是社会希望的方式运行,一定不会盈利且存在多久,如果不是这样一定存在垄断和政府干预下的垄断。

在经济危机爆发之前采取的通货膨胀政策导致危机爆发,在经济危机爆发之后,货币当局采取的宽松货币政策将会进一步加深衰退。唯一正确的政策应该是不对经济衰退进行过多干预,降低货币成本,淘汰弱小的和运营不良的企业。

经济危机与通胀之间并不存在因果关系,通胀只是促进和加深到来的危机,作者认为的不加以干预也许并不正确,首先危机的加深会将健康的产业企业也不能幸免,干预可能加快复苏,不过不加干预,可以淘汰不适于人们需要和社会产出的商品。

政府对各个不同行业分别进行干预,在本质上是不一致、不稳定的,并且必定会导致政府对经济实行广泛的、中央集权式的控制

规范是达成效率的有效手段,干预也是信息的传递,其价值体现在统一之中,否则既无法产生信息也无法传递,这种干预是无效。

竞争性的经济体系可以有效率地完成重要的任务。人们最需要的商品会被生产出来;劳动和资本都会被引导至最具生产效率的领域;从历史上看,巨大的创造力也被释放了出来

这是经济学自始至终倡导的论点

这一法案主要是禁止有可能损害市场竞争的价格歧视,例如,同一种商品针对不同阶层的消费者而设定不同的价格。这一法律听起来没有什么不利影响,但它却是阻挠新的竞争形式(比如连锁店等)的强有力工具

针对消费者直接的价格歧视确将有害于竞争

大企业通过掠夺性的策略淘汰了很多小企业,这难道不是事实吗?

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关系的论述已有很多,1. 大企业控制产业链上游,下游存在众多小企业。但是它需要控制下游小企业的数目,根据梯若尔的见解,下游小企业间的竞争激烈将削弱它的市场权力。

2. 大企业可以通过掠夺性策略淘汰小企业,但是1933年爆发的经济危机暴露出一大问题,同一行业缺少中小企业更难以抵御危机的侵害,一个健康的经济体需要保持足够数量的、有竞争力的小企业。

垄断无论是作为公共政策中的一个问题,还是作为解释商业行为的一个理论假设,其重要性都在不断下降。

这个结论是时势发展的必然,市场日益扩大,社会产出日益增加,新的产品和服务不断涌现,大宗商品面临国际市场的不确定性,变化如此迅速。汇率的波动也使得垄断经营的成本得到很大的提升。

这三个城市属于同一个市场

在同一市场实施并购将削弱竞争,如果他们确乎不在同一市场,并购是可行的,在同一市场局部进行并购也不会带来深刻的变化。

竞争是顽强的种子,而非容易凋零的花朵。

竞争确实无处不在,但如水流一般,遇到阻力便改变方向,只有可以发生竞争的领域才会如此。但是如果反过来看,那些执著于压制竞争的领域必然不会为社会提高合适的产品和服务,如果它们能够持久生存,除去人们不得已的选择之外,它们正在面临国际市场上的残酷考验。

美国钢铁公司不应该保有其巨大的规模以获取优异效率

作者认为高水平集中度的行业会出现很多非竞争性的行为。规模与优异效率确乎存在关系,但产品质量、行业规模和据由市场调节供需机制的发挥更为重要。

垄断是普通存在的

其实这个论断越发真实,苹果手机以其庞大的制作规模和独到的、持续更新的设计始终占据市场的领先地位,使得其他厂商忘尘莫及。

所有的市场都是竞争与垄断的结合体。福特汽车和雪佛兰汽车并不是同一种商品,虽然它们都同样是交通工具,甚至它们在市场上的价格也是一样的。一些人总是会买他们喜欢的那一种商品,即使它的价格比其他同类商品要高出10%

同一个行业的竞争在这里转换为行业内从业者之间的竞争,但这里也有前提,即各自的经营是独立的,自负盈亏,否则不成立。比如国有商业银行的各支行就不是如此,房产中介公司各店面划分清楚的营业地域范围也不是,因为这里没有竞争,只有靠跨行间的、跨中介公司间的竞争来达成。

一个行业中拥有100家企业就可以保持竞争了,有的时候,只有两家企业也就足够了

一个行业里需要保证有足够数量的企业,使之难以通过合谋制定价格,保持垄断地位。在细分领域,通过并购,总会产生赢家通吃的格局,并且在国家主导的领域,政府必然侵蚀市场的自由,难以形成足够数量的企业。在这些情形下,政府介入干预,往往受损的是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