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区:城市的一种未来


生产力的发展、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为郊区重新进行了定义。一般而言,郊区被认为代表了某一地区社会和经济的未来,也是当下经济发展潜力的一种映射。中国在最近一段历史时期也在不断定义、扩展郊区的规划和建设,这些鲜明的事例均在印证这一种趋势。

郊区是连接城市与乡村、贫穷与富裕、新观念与旧观念的节点,它不仅重新塑造一座城市,也会重塑某一地区的产业结构和经济态势。人们追逐社会服务、交通便利和社区安全,这一切均伴随经济发展状况而不同,同时这也反映了公共产品供应的机制,这在不同的国家形成了不同的郊区。

在美国,一般富人居住在郊区,他们能够购买丰富、优异的公共产品。在印度,小作坊、为谋求改变的穷人聚集在那里,缺乏公共产品,基础设施很差,但是印度宽松的土地制度让这一切存在下来,如果在这里生活一定长的时期,就能获得这块土地的所有权,当然也没有棚户区的改造。在中国,这里将是成片的开发区、企业和厂房,当然也有迅速扩展的住宅区,公共设施由政府管理和供应,所以在消化城市化的压力之余,这里是城市的延续。

当然,总体上看,郊区承接了城市的未来,如果不能有显著的高生产率和人才聚集,它将无法形成发展的动力,我们说的郊区是成功的、有活力的郊区。所以,无论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如何设计,郊区是那些想且能够改变命运的人们的舞台,他们能够脱离低级产业走向高级产业或有创意和才能塑造新的生产方式。长期看,人们总是理性选择的,如果郊区不能让自己拥有更好地生活,无论生计、幸福感均不如从前,人们会另做选择。

郊区为城市发展构建了多中心的基础,这是整座城市持续繁荣的基础,多样化,也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依赖,产业结构在此间优化,使得信息应用于完善城市发展的激励机制中的程度得到提升。当然,除此之外,郊区有城市中心不具备的某些便利性,货物在这里集散,人员从这里往返于各处。

虽然不同的制度造成不同的城市格局,比如中国社会,各种资源向中心集中,在美国则靠近富有的群体,但这些并不能影响郊区的开辟和扩展,因为这本质上是人们在非套利均衡之下、拥有多种选择条件下自然达成的。同时,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长对资源、环境的需求提出更高的要求,一种经济学主张,为了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满足更多人口的生活需求,高层建筑和郊区城市化是必由之路。

当然,也有失败的郊区,成为垃圾回收场、环境污染重灾区等,拥有这样的郊区注定这座城市没有未来,周围的乡村也没有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