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管理而言,真正重要的不是以人为核心,而是如何定义人性,并针对人性的本质实施正确的管理。
亚当是人类第一个管理者,他不仅是人类的始祖,也是管理的始祖。上帝赋予人管理的使命,其终极目标是人类的自由和宇宙秩序的恢复。就此而言,管理具有神圣的意义,管理者则具有崇高的地位。
马云指出,一个社会化企业必须要有使命感。管理是神圣的,是人的最高使命,人最重要的角色就是管理者。就广义而言,每个人都是管理者。张瑞敏提出的“人人皆可为尧舜”源自王阳明,这与孔子内圣外王的思想,以及基督教思想都是相通的。
德鲁克说:“管理就是界定企业的使命,并激励和组织人力资源去实现这个使命。界定使命是企业家的任务,而激励与组织人力资源是领导力的范畴,二者的结合就是管理。”德鲁克对管理的定义堪称经典,但我们需要在他的基础上略作补充:
管理的重新定义
管理是人的最高使命,也是界定并完成企业使命的过程。界定使命、激励与组织人力资源既是企业家的任务,也是管理与领导的任务。在管理中有领导,而在领导中有管理。总体而言,企业使命的完成是一个管理的过程。其中企业的使命不仅包括经济目标,也包括人的目标。在管理的过程中,理应实现人性的救赎与升华,使人人发挥企业家精神,并达到人生意义的完满。
管理是上帝赋予人的最高使命,因此,总体而言,管理是一个比领导更大的概念,管理包含领导,而不是领导包含管理。但在领导过程中也包括管理的过程,二者是相互融合而不是泾渭分明的。在企业实践中,因管理与领导的交叉,二者并不总是很容易被区分。我们并不否认管理与领导在技术上的差异性,而是强调,就本质而言,领导也是一种管理。
亚当作为管理者的楷模,是一种理想状态。因为,那时他还没有被原罪玷污,他的人性全然纯洁、良善,毫无瑕疵。今天没有一位管理者可以达到亚当堕落前那样的人性纯洁状态,因此也没有一位管理者具备亚当那样的管理境界。但是,这是一个通过人性救赎而可以人人企及的目标。否则,就不存在张瑞敏所说的“人人皆可为尧舜”了。
管理始于管理者人性的救赎,也就是人的塑造。每个人都需要经过漫长和反复的自我否定,才能成为一个正确的人。只有成为一个正确的人,才是一个合格的管理者。在稻盛和夫、马云、李嘉诚、张瑞敏等企业家的实践中,已经把管理者人性的完善作为重中之重。管理者人性的救赎,是企业人格和企业文化的基础。
成为正确的人,是管理者的目标,而不是刻板的道德要求。我们承认人性的残缺,但绝不以道德来绑架任何企业家或管理者,因为人无完人。但只要我们承认自己的残缺,并愿意努力改造自己的人性,就是一个合格的管理者。
管理者既是仆人的角色,一切财富的主权就不在他的手中,管理者正确的角色是管家的职分。只有树立这样的观念,管理者在财富面前才不会迷失。
管理者只有通过正确的价值观释放自己,才可能释放他人。管理者的职责是抑恶扬善,在释放人性的基础上,释放人的智慧和能力。管理的本质是人性的释放,但不是简单的以人为本,而是以创造价值为本。
人性化管理是一个颇多歧义的概念。管理中的人性化必须以绩效为导向,所谓人性解放并非绝对自由。很多时候,严格的约束比自由更具人性化。在人性解放的同时,必须遏制人性之恶,才能实现管理的人性化。
作者简介
张羿,后现代管理开创者,著名管理学家,企业家。现为上海信约管理创新咨询公司董事长。曾任上海市管理科学学会理事兼后现代管理专委会秘书长;曾受邀为中国人民大学管理哲学在职研究生班和政商精英班导师;曾任《商界评论》、《管理学家》、《中国新时代》等媒体专栏作家或特约撰稿人。
著有《后现代企业与管理革命》(2004年)、《中国式管理批判》(2007年),系后现代管理开创者和中国式管理批判代表。多次应邀在世界顶级管理论坛、著名大学管理学院等发表后现代管理主题演讲,均引起强烈反响。著作被多所高校列为博士研究生重要参考文献,为众多管理学专业论文所引用;并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企业家》、《经理人》、新浪财经等报道或转载。
曾在中国管理传播网与中国式管理大师曾仕强展开大辩论,引起强烈反响。曾在博客中国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中心秘书长、《互联网周刊》主编姜奇平展开后现代商业精神大辩论,引起强烈反响。曾因《万科与世界级企业的真正差距》一文被《中国企业家》杂志转载引发强烈反响,该文在十年前就指出万科治理结构的隐患,间接预警了“宝万之争”。
2004年7月,应邀出席IFSAM第七届世界管理大会,发表《现代企业的终结与后现代企业的兴起》主题学术报告,引起国际管理界强烈关注。《管理救赎:超文化企业缔造》系张羿第三部划时代管理学力作。
张羿历经二十年企业实践,具有从记者到经理人到创业者的丰富从业过程,同时身兼思想家、管理学家和艺术批评家等多重学术背景。其管理学著作视野开阔,思想独到,理论与实践并重,是具有世界级高度的中国管理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