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章 探索微观越深入驾驭宏观越自由
今天的地球人已经看到:在世界范围可推动经济腾飞可导致工业革命的强大动因,均与发现、顺应、改造和科学利用微观世界的那些有信息功效和介质功能的“小东西”有关。
化学“分子”小不小?它的被发现和利用,使化工产品在不到半个世纪时间里就普及到了社会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方方面面。用分子结构和化学信息介入方法(即合成方法)制作的新型商品,像飓风一般席卷着时尚潮流,一浪接一浪没有终止。
整个20世纪是化学分子信息相互介入相互合成的世纪。不胜枚举的分子聚合物化合物几乎统治了日用消费领域。如今智人除了怕吃化学添加剂,走到哪里还能离得开化学分子?
我们穿的是“分子”,坐的是“分子”,用的是“分子”,住房装修的是“分子”,脸上抹的擦的脂粉还是那个“分子”。20世纪80年代,连玻璃瓶里那些永开不谢的鲜艳花朵也是“分子”。不论是高级消费还是一般消费,那个因“化学分子信息”的相互介入与化合而产生的各类消费品,它们总是与我们形影不离了。
不久,现代科学技术在生物微观领域取得重要突破。染色体被发现了,胰岛素合成了,遗传因子的排序和编码信息也被解密被掌控了。如今人工基因排序犹如作家写文章遣词造句。
那个“基因子”又是何种“小东西”?有数千年“官本位”传统的中国人习惯套级别,若要套就让它“套上”现代物理学的基本粒子“级别”——小得究竟是副科级还是个办事员级关系不大,而它帮助地球人推进物质文明的作用力,简直大极了!
人们用它来编制生命遗传信息并绘制基因图谱,再仿真和顺应自然基因图谱人工制造优秀食品、制造动物产品,还可制造人工器官替代患者病变的器官。“小因子”未来渗入人类生活方方面面的程度,将比化学分子带来的时尚潮流更加普及和迅猛。
那些“分子添加剂”人还怕吃它,“基因子”将被用来瞄准人们经常要吃、想吃的进行人工排序和编码,然后加工制作各种地球人都爱吃的食物。今天,你瞅瞅英国人工羊“多利”,那还是个宝贝疙瘩!明天一旦实现基因图谱化大生产,餐桌上摆上来的全是人造“多利”。当然更要提醒:安全的食品是“道法自然”的仿天然基因食品,对于人为挑战自然的个别“转基因”要慎之又慎。
再看“原子”的发现和利用又一次给现代人生活带来了巨变。它比化学分子更小,但它的能量比化学分子合成的炸药更巨大。把核能装在潜艇上,十几年不靠码头,它照样乘风破浪;把核能埋在地下,那无烟无火无轰鸣的核电厂让城市一片光明。
接着,光粒子的发现和运用则使现代人的科研技术手段一步跨上了一个新台阶,许多高科技仪器就是依靠激光器的核心技术,它才能大大延伸人的感官感觉的响应条件。光粒子的运用使知觉以外的神秘物和遥远的天体可陆续进入地球人感知范围。
“光粒子”的人工传输技术更能演绎出古代人甚至做梦都想不到的神奇功效。它不仅仅用于“阳春白雪”领域,“下里巴人”同样离不开它。光导纤维作为光介质传递的大信息量运载通道,已经敷设到了千家万户的住宅楼下。如今的同一条光缆线路可以同时传递上百人的声音,而且互不干扰。在现代都市生活中,商品货物的条形码识别、刷卡一族的日常消费、身份证上的防伪标志、歌舞厅中的镭射灯光等等亦然都离不开激光器传递光电信息了。
眼下,人们还在感叹原子核的巨大能量了不起,也许过不了多久未来人会嘲笑核能量太小。因为科学家们正在寻找和制造与物质等效的“反物质”。它不仅“小”,且其自然状态在远离我们生存的太阳系的遥远一方。据说“反物质”与物质相遇产生的能量可用0.01克来相抵120吨液态氢氧!科学家猜测正反粒子相遇引发的“爆炸”因伴随“希格斯粒子”运动环节而可诞生浩瀚星系!
究竟谁是缔造星系、缔造地球、缔造人类的“上帝”?不是别人,恰是那可辐射可介入可聚合可裂变的信息与响应环节。
说到纳米物质,依然是小得看不见的“东西”。可是,越是小得看不见的东西,它才会具备物质的另一种更神奇的属性。我们今天穿上品牌新衣去到大街上来回走一趟,回家后置于显微镜下观察,上面的尘土和脏物令人不堪入目。而用纳米材料制成衣物,你不用洗,它与我们能所看见的污垢无缘分,想沾也沾不上。
那个神奇的“小东西”!它居然能从衣着方面帮助人类阻隔某些有害介质的传递。是的,它更能为未来新的建筑材料赋予许多有益于现代人和未来人健康生活的介质阻隔和响应功能。
重要的还不是纳米材料的神奇,而是纳米技术代表现代化工业水平在物质世界另一操作层面上的表现。能把纳米材料制成器件和成品标志一个国家在微观领域实现工业化的程度。昨日有美国人成功把纳米颗粒组成“Microsoft”文字,明天一定会有另一国家科学家把纳米机器人输入到人体内,去完成剿灭病毒的使命!
令当代人叹为奇迹的,是电子工业之巨大浪潮。电子,是物理学界定的基本粒子的一种。地球人依靠它把卫星送上了天,把宇宙飞船发射到了另一星球。遥感技术依赖电子介质从太空为我们送来了大量珍贵信息。
数字电视普及了,移动电话普及了,可视电话出现了,传真技术普及了,无线上网和手机视频正在普及,天气预报更准确更具体了,地球人防灾减灾的应变能力提高了,远程教育实现了,无纸介质办公多起来了,互联网把世界给“网”住了!
一网网遍天下人。生活在信息化时代的人们,坐在家里与远在地球另一端的朋友说话聊天,那就像给自己沏杯茶水一样容易。新闻信息的传播已达到当天事当天传遍天下的神速。
偌大个地球怎么就变成了“小村庄”一样?互联网上万里传信息就像村长吆喝村民那么容易。面对时间与空间发生如此深刻的变化,禁不住询问“地球村”名词究竟是谁发明的?全世界哲学家对这个名词的响应程度,有没有达到“哲学”的高度?
现在,再回头想一想什么叫“改造自然”?
电子介质把地球变成了“村”,有没有砍倒过一棵树?有没有炸掉过一座山?有没有破坏一片植被?都没有。但它却让当代人实现了空间与时间距离的显著变小和缩短。天上人间所有物质都是以时间与空间多维方式存在的,大自然的起点和归宿就是时间与空间。没有时间与空间就没有物质的存在,也没有地球与人。
霍金为什么要写《时间简史》,你能否用哲学方式回答?原来,改造自然就是改造宇宙时间与空间而不是改造地球“地皮”!
顺着这个逻辑推理下去,地球人能够实现改造时间与空间的绿色途径是什么?是要寻找、发现、改造和利用离开人的知觉的那些“信息与响应”环节。只有不断寻找、发现、改造和利用那些被宇宙当作介质传递的“小东西”,地球才能够变小,宇宙才能够变小,时间才能够任意延长或者任意缩短,人类的物质文化生活才能赢获极大富足;我们才能够在不砍倒一棵树、不破坏一片植被的前提下,把地球人所需要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部造就出来。
时间与空间作为万物存在发展方式的哲学基本观点,当多数大学学子学习它领会它时,常有点晕晕乎乎走出哲学课堂。物质就是物质嘛,怎么又来个“空间”和“时间”,反而让人感觉物质概念“空而不实”了!其实可以反过来用平常话交叉理解。
比如你发现了什么?“呀,看到楼栋门外堆起一堆挡道的水泥。”那么,被你所说的“一堆”就是水泥存在的空间。第二天,你又发现了什么?“哟,水泥不见了!”于是,被你发现从有到无的一天时间,就是物质在此地存在的时间。北京人土话“多占地儿!”指的就是物质所占空间太多。火车站托运行旅到站晚了三天提取要被罚款,那正是用物质存在的时间与空间方式跟你斤斤计较!
世界万物离不开时间与空间。一切物质不论大小均是以这种方式存在着。为了兴修水利,无数劳动者用辛勤汗水劳作让自然界山移走、水让开,是在改造时间与空间么?是的。但此种“改造”既要付出巨大代价还要祈愿大自然百年不懈地平安和保护。
“山峡枢纽”是必须要建的工程,它改造的时间与空间是什么?把流动水蓄存起来改变了长江自然流的空间;汛期到来前有序放水,干旱到来前注重蓄水,改变了江水入海时间;通过枢纽式调节又消除了洪水肆虐的时间和空间,8月汛期无水患,荆江两岸保平安。
但是,如果面向未来,像过去那种人工移山填海式的对时间与空间的改造,完全可以变成另一种方式:利用先进科技掌控自然介质运动条件,通过人工调节大气循环实现时间与空间的风调雨顺。
哲学的时空概念,是一切自然科学和部分社会科学创立的基础。没有时间概念,就没有物质运动过程的数字化;没有空间思维,就没有几何学、函数学的创新智慧;没有时间与空间的多维性,就没有光速音速等任何速度计算方法和数字化运算公式。
作为辩证思维平台,时间与空间的互动关系为一切自然科学奠定了存在的价值、创立的价值、发展的价值。很难想象一个没有娴熟辩证时空观的人,他能够为自然科学创出奇迹来。
人类文明较早产生的学问就是哲学。哲学智慧原本被称之为所有科学门类“老大哥”的。可如今,这个“老大哥”的响应条件比过去迟钝了,它没有它的那些新科技弟弟妹妹们显得聪明伶俐了。比如,环保科学作为当今科技新潮是必须在“时间与空间”哲学概念下才能获得充分发展的一门科学。由于哲学自身缺少新范畴,人们开足了思维的马力却无法把环保科学与哲学挂上钩。哲学对于当今新科技,在许多人眼里成了“风马牛不相及”的事,而“信息与响应”正好希望把自然科学的手牵过来,与哲学智慧相拥抱。
我们今天栽栽树,种种草,能不能自诩为“改造自然”?不能。那是在弥补远古人、中古人、近代人、现代人过度“消费自然”的历史过错,也是在弥补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诸葛亮用“三国物理学”数次火攻强敌而殃及大片山林的过错。诸葛亮是“劳动再造人类时期”的知识精英,他不具备“人类改造自然时期”的人脑响应条件,他的业绩和他的智慧仅体现“劳动再造人本身”的杰出响应条件以及三国鼎立的历史功劳而难以企及人类改造自然的成果。
哲学是智慧之根。既是生存智慧也是为科学提供创新思维方法论的智慧。可是它今天的境遇多么凄惨!在高校师资队伍中,哲学老师没有哲学头脑;在普通学子中间,谁学哲学、谁懂哲学谁就是“呆子”,谁离哲学越远谁就越有条件进清华北大或考入理科专业。此种急功近利短视潮流的横行,先要从哲学自身来找原因。
毋庸讳言,中国当代哲学概念体系是一个百年不变的框架,尤其是适应新科技潮流的新概念和新范畴,始终没有新发现、新论证和新充实。它相对于中国经济改革理论突飞猛进的“滞后性”,它过分强调哲学政治内涵的“片面性”,它着重于纠正世界观人生观概念偏差的“表面性”,它严重忽视哲学作为世界观方法论启迪人类智慧的“局限性”,造成了现有哲学思想响应未来,响应新时代,响应新技术革命,响应创造和创新思想的迟钝、脱节和凝重;造成了当代青年厌倦哲学,远离哲学,甚至要抛弃哲学的被动局面。
然而,自有人类文明史以来一直引导人类不断开启智慧、提升自我生存能力的哲学,它观察世界顺应自然而创新的哲理,能被我们抛弃得了吗?在牛津、剑桥的故乡英国,曾几何时,不能取得哲学硕士学位的英国人就不能攻读任何学科的博士学位。
从古至今,英国是把拥有哲学思想的人当作有高贵素质的人才。你可以不学外语但必须学好哲学!而拿到哲学硕士学位要问津古往今来多少哲学导师?西方人学哲学不在于死记多少先哲的现成观点,而在于领悟智慧大师的思维方法和哲理。哲学方法论与发明创造与创新实践究竟存在怎样的必然联系?在后面章节探讨。
这里的疑问是:过去百年为什么剑桥学子会是全球荣获诺贝尔奖最多的人?为什么牛津大学会被誉为“全球最富有创造力的大学之一”?为什么美国诺奖得主大批来自英国?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如果启迪人脑智慧的哲学思想对牛津、剑桥毫无意义,英国早就应该倡导青年学生远离先哲思想,而去独步未来天地。
改造世界观是不是哲学唯一宗旨?笔者认为人们改造世界观的过程既是一个方法论娴熟运用的过程,又是一个科学进步的过程。地球人进化的每一阶段都有一种代表人脑进化阶段而涌现的科学概念。这个概念深入到什么程度,世界观便进步便改造到什么程度。哲学方法论的不朽使命之一是加速推进这一进化过程,并及时去校正人们对新科技如何定位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认识偏差。
哲学不能为其他学科所替代的宗旨是什么?中国当代哲学怎样变革才能担当起时代所赋予的不可替代的使命?
自然造就生命时期,大自然演化出了人科人属高级动物,也自然演化出了“上帝造就万物”的哲学思想;劳动再造人类时期和人类改造自然时期,由于地球人对外界和自身的科学认识逐步扩展和深化,也就自然地推动着哲学思想沿着机械唯物主义——主观唯心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时代化的主线,使人的世界观获得不断升华。在此过程中,哲学方法论可体现出它杰出的超前思维功能。所以,答案是:首先是科学实践的进步促进了哲学的发展;其次又是哲学的进步推动了新一轮科技创新的突飞猛进。
(2017年10月11日加注:辩证唯物论三大规律和物质与意识、时间与空间、信息与响应三大辩证思维平台共同解释了物质世界矛盾运动和普遍联系也是哲学时代化的标志之一。意识的起源人脑的进化和以社会实践为中心地位的认识论是时代化标志之二。)
自然造就生命时期、劳动再造人类时期、人类改造自然时期——三个漫长而显著不同的阶段,其所显示的则是同一规律:地球从无生命到有生命,从有生命到有人类,从人类无意识被动响应自然介质传递到有意识趋利避害响应自然和人工信息刺激,从对物质世界的直观感觉把握发展到思维能把握知觉以外的客观实在,人脑的直觉和自觉逻辑思维的灵敏发达程度始终没有终止被提升,其间,每跨上一个新台阶,对于人脑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进化阶梯。
当今,虽然人类改造自然时期刚刚走过不足百年,却已经开创了地球人向离开知觉的“外在世界”全面进军的新局面。相比前两个时期,它是“宇宙简史”的一瞬间,是“地球简史”的一霎那,但给现代人带来的新的科学技术信息则浩如烟海!然而,不过是刚刚拉开了一个序幕,人类改造自然的高潮期远没有到来。
纵观昨天、今天和未来:昨天——地球在经历了炽热燃烧的激变动荡而渐冷渐静之后,又经历了生命物诞生、演变、进化的漫长缓变期和沉寂期。今天——则看到了人脑功能的进化和发达正在人与动物之间、在人的种群之间呈现加速分化趋势。未来——面对世界文明先锋群体澎湃兴起的进化浪潮,中国哲学是否依然保持着响应一切有利信息的优势?面对地球人刚刚启动寻找“上帝”的浩瀚工程,当代哲学能不能再次促进中华民族响应条件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