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国经济危机凸显的货币政策


  近日蒙古国经济陷入非常糟糕的境地,主权货币的基准利率提升为15%,国家经济交易活动因为矿产市场萎缩而大幅下降,因为没有商品和服务支撑货币的价值,使之表达的价值骤然下跌。

  金钱就是债务,发行的货币必须促进经济活动的增长,否则就会适得其反。但是货币供应量的多少没有非常准确的预计,经济活动的增长或降低也并非完全依赖过去的经验,特别是在当前步入全球化的时代,一方出现问题就会对多方面产生影响。

  弗里德曼在研究上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指出,当时的货币存量太少,导致人们的经济活动不能有足量的货币来表达,他强调经济要发展社会必须要有足量的货币存量才行,当然他历来强调公开的市场化操作,认为这是对经济造成伤害最小的一种方式。

  但是现在来观察蒙古国发生的事情,显然存在与之相反的意味。在前几年依赖矿产出口的繁荣景象,货币与之因应,那时的货币当然是实实在在的,但是依赖资源的经济有太多的前车之鉴,这种经济风险很大,正如股市和期货一样,忽高忽低,对经济整体的杀伤力很大,一个国家不能依赖炒股来发展经济,正如一个国家不能依赖房地产维持繁荣,这样的经济活动不是建立在生产率提升的基础上。中国东北很多资源城市也存在转型的困境,大致也与之相近。

  货币发行量不必然与经济的活力有关,还应看到一个国家到底是怎样的一种经济,成熟的市场经济必然存在很多创新性的活动,特别是制造业的发达,因为制造业才能将整个社会的创造发明真正体现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当中,实现货币与商品价值的有效联系。一般依赖资源发展经济的国家都比较缺乏合理的市场机制,垄断也常伴随左右,而且因为期货的性质,人们可以将债务作为资产来想象。所谓公开的市场化操作来运作货币在这种经济体制下根本就是不可能。

  经济的萧条时有发生,因为货币的关系常常以国家为单位产生,货币政策并不能实际上改进国家经济发展的环境,它只是为了应对经济发展而来,现在的蒙古国经济陷入崩溃,并非能够通过货币政策走出来,基准利率的提升只是因应经济发展的糟糕,对崩溃的经济毫不帮助。日本几十年的徘徊不前也印证了这一点,日元利率的不断调整并未助力经济的好转。

  货币政策当然也会对人们的生活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的资产会在此间获得升值或者贬值,人们可因此变得富有或者贫困,但是若要放在国家层面去思考经济问题,必然以人们的创造和交易为本,即使人们的文学、书画等的文艺创作,只要能够引发经济交易的增长和书籍等商品的流通都会大大有助于一国货币的价值稳定。

  蒙古国经济陷入崩溃,在货币上做文章都将无功而返,而是思考如何应对货币表达的债务问题。